加了貿易——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正在經歷新的變革。
在過去的幾年間,中國經濟的增長幅度著實令世人震驚。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過去25中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6%。整體的貿易總值驟增,超過了17600億美元,貿易順差也難以控制,急劇膨脹,達到了驚人的1774.7億美元。全球正感受著中國這股浪潮,中國政府也因此而正在重新考慮和構建其保持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過去,中國通過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及其它各種鼓勵措施來吸引大量外國公司的投資直接進入中國市場。這一策略十幾年來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出,生產商蜂擁而至,現代化廠房紛紛建起,吸納了數以百萬的工人。中國經濟也因此受益。然而,有些事在中國變化很快,以上這些鼓勵措施如今正在淡出歷史舞臺。
通過加工貿易促使出口制造業的快速增長,是中國獲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加工貿易為企業節約了上百億的關稅和增值稅。沒有加工貿易企業,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就不會這么有競爭力。目前對加工貿易法規的調整,有可能使成本提高,同時增加操作的復雜性,這樣一來,有些企業可能對中國是否仍是全球青睞的生產基地,產生了疑問。
本文將概述加工貿易的運作過程,近期政策變化對企業營運的影響,加工貿易企業所面臨的普遍問題,以及出口生產型企業一些關心的問題和看法。
加工貿易簡介
加工貿易是一種貿易方式,按照中國相關政策,加工貿易項下為生產出口商品而進口的枓件可暫時免納進口關稅和增值稅(即通常所說的保稅進口)。這一貿易方式被眾多出口生產商所采用,并依法管理其間接稅成本。
25年間,加工貿易的總量增長了333倍,從1981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到2006年的8319億美元。海關數據顯示,2007年上半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增長了17.6%,達到4409億美元。
以下是中國加工貿易的兩種主要形式:
* 進枓加工——指料件由經營企業或加工企業付匯進口,加工生產后的制成品銷售給海外客戶,并通過制成品的銷售獲取利潤。
* 來料加工——指料件由外商采購并免費提供給國內加工企業,加工企業只負責加工并向外商收取相應的加工費,下負責成品的銷售。
目前,許多國內加工企業都在采用上述某一形式從事加工貿易生產。
加工貿易的運作方式
加工貿易方式下,料件進口可暫時免納進,關稅和增值稅,即所謂的“保稅”狀態。進口保稅枓件必須被跟蹤監管并按出口成品核銷結案。在這樣的監管模式下,海關所關心的是,是否有進口保稅料件未補繳進,關稅和增值稅就內銷到國內市場。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監管跟蹤系統對料件的投入和成品的產出進行監控。
這個監管跟蹤系統通常是指“海關加工貿易手冊”或“海關加工貿易賬冊”。加工貿易手冊既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電子版本的。電子版本的通常被稱為“電子手冊”或“聯網監管”。下列圖表簡要描述了的數據輸入、跟蹤記錄、輸出核銷的情況。
實際操作過程要比以上所展示的流程要復雜的多,而且在實際應用中要完全符合規范也可能是比較困難的。但由于這一貿易形式可以為加工貿易企業節約大量成本,因此,如果這個流程得以正確實施,還是值得付出額外的管理成本的。
近期對加了貿易政策的調整——禁止類,限制類,下一步是什么呢?
在過去的幾年中,政府相關部門公布了很多關于加工貿易的法規。這些新的法規,可能對加工貿易企業的經營操作帶來影響。有些法規的發布,幾乎沒有任何的事先警告或者細節的實施辦法。許多企業對這種突然的變化,提出了質疑和不解,同時他們也擔心在游戲規則變化如此頻繁的情況下,如何進行長期的決策。
當然,中國政府機構也面臨許多困難,不可能同時滿足每個人的要求。我們注意到中國正致力于應對國際貿易、經濟、社會和政治等各種挑戰,他們利用貿易手段,如加工貿易和出口退稅,來引導某些宏觀經濟政策和調節長期投資模式。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指出“我們不斷改進加工貿易法規,是希望能夠達到貿易平衡減少貿易順差”。
并非所有的企業和生產類型都能夠享受加工貿易帶來的益處。只有商務部和海關批準的企業才可以進行相關經營。有些產品和加工程序是在加工貿易法規中明令禁止的,有些則可能被列入新出臺的限制類商品目錄。
禁止類目錄
一直以來就有一些產品,是不允許在加工貿易方式下生產的。最新的目錄覆蓋的禁止類產品有以下幾種:出,成品,進口原材料,用禁止目錄下的進,原材料加工生產,同時出現在禁止目錄下的出口成品。列入禁止類的產品可以加工出口,但相應原材料不能保稅進口。換言之,料件在進口時要繳納關稅和增值稅,這樣就增加了生產成本。
下列新近出臺的政策擴大了了禁止類目錄的覆蓋范圍:
* 139和145號令(2006年9月)要求出口退稅率為零的產品進入禁止類目錄;
* 82號公告(2006年11月)發布了更新版的禁止類目錄;
* 17號公告(2007年4月)增加了禁止類目錄內容,同時也合并了各種不同的禁止類目錄;
* 17號公告的補充通知(2007年7月)包含了增加項目同時也澄清了不包含在目錄中的項目;
* 其它。
這些法規中很多地方讓入迷惑,甚至可能出現前后矛盾或者在不同的地方政府機構有不同的解釋的問題。因此從現在開始,政府機構不再在每次更新禁止類目錄時發布正式的法規。取而代之的是,禁止類目錄將被在線更新。所以企業必須時刻關注其變化。輕而易舉的在線更新,這些變化,也許是增加項目也許是刪除項目。
政府機構已經聲明他們會針對一些下完全符合中國長期發展戰略的產品和活動采取措施(例如:高耗能的產品,高污染的產品,消耗中國自然資源的產品,以及低附加值的產品)。
限制類目錄
一個新增的“限制類”的商品范圍進入了加工貿易生產商們的視野。7月23日,44號公告發布了限制類目錄名單、涵蓋1800個稅號,同時對出口生產企業作出了資金和地域的限制。新的限制對企業的供應鏈、現金流和運營場所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影響。
受影響的產品的稅號章節在下表中做出了歸總:
這些產品被列入限制類目錄有很多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這些產品相對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引起貿易摩擦的產品。政府也希望通過選擇產業結構和鼓勵向西部投資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針對限制類產品,實施以下限制措施:
* 企業必須事先在其保證金合帳中,存入相當于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的現金保證金。允許A類或B類企業存入50%的金額,同時C類企業必須存入100%。如果A類或B類企業已經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則無需存入保證金(即所謂的“空轉”)。
* 如果生產限制類產品的企業沒有在7月23日前得到加工貿易的審批,那么就不允許這些企業在中國沿海城市從事此類生產。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如果希望運用加工貿易形式生產,就必須搬到中國中西部。
* 還沒有獲得進出口經營權,而正在使用加工貿易形式生產的企業,必須在10月23日前取得進出口經營權才能繼續生產。
* 限制類目錄適用于電子手冊,但還沒有適用到特別區域(例如,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等)以及一些特殊類型的深加工貿易結轉
對于企業這是一個相對短的過渡時期。企業可以提交他們的出,合同,但必須在8月23日以前得到商務部和海關的批準,才能繼續適用舊的法規(例如:不需要現金保證金)。已備案登記的合同信息不能更改,而且一旦達到總量或者海關手冊過期,那么新的法規就開始適用。所以生產限制類目錄下產品的企業,就必須進行合同備案,同時取得海關手冊。
下一步會怎樣?
試圖預測政府機構下一步對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在很少或沒有提前告知就公布政策調整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然而,為了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政策,應對多種挑戰,進一步的政策調整將來還會出臺。
禁止類目錄很可能會不斷修訂,現在此目錄已經在線更新,從而給政府機構更大的靈活性,以便于增加和刪除項目。
限制類目錄將受到關注并可能隨時調整。政府機構希望了解政策的調整對經濟運行所帶來的影響,同時他們也很愿意聽到這些改變是如何影。向企業的。他們甚至可能對未到達預期目標的政策做出調整。地域性的限制滿足了中國長期發展的目標,不僅促進沿海地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西部各省市的就業機會,所以對于此類限制的進一步擴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目前是通過稅號,來界定禁止或限制類產品。但是這并不是一個完美的辦法,因為很多不是禁止類或限制類的產品可能會被包含在內。因此,我們認為,在將來的政策調整中,除了稅號之外,其他輔助的標準好像也值得仔細考慮。
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是,“目前的加工貿易是否還有必要存在下去?”果真如此的話,加工貿易政策的根本性改變或徹底廢除有可能成為必要。事實上,政府已經開始認真思考替代方案,不過,加工貿易政策的結構性轉變將不會那么容易出臺。
加工貿易運行中常見的問題
如上所述,加工貿易為出口企業節約了巨大成本。為享受這一優惠,企業必須了解相關法規并按規定的程序運作,否則會導致企業額外的稅收成本。由于加工出,的產品量很大,由此產生的成本對企業將產生實質影響,這也經常是企業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下面是一些最常見的問題:
* 陳舊的手冊管理系統:舊的海關手冊不是非常靈活,在向海關登記的過程中錄入的數據(比如,價值,數量,損耗和單耗等等)會經常變動。定期更新紙手冊,以反映實際情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電子手冊可簡化了這一過程。
* 無法平衡保稅存貨;難以正確的追蹤保稅原材料的使用狀況,所以海關的記錄和實際倉庫中的數量常常會有很大差異。海關會認為這些差異缺乏依據,并補征相應的關稅和增值稅。
* 內銷問題:有些出口生產企業會同時向國內和國外市場銷售產品。保稅原材料可能包含在國內銷售的產品里,國內銷售必須要報告海關同時繳納相應的稅費。許多企業忘記或忽視了這一要求,沒有及時的報告其國內銷售情況。
* 海關手冊核銷:很多時候在手冊核銷時,操作人員很難保證庫存協調平衡。因此,無法調節的期末余額就結轉到新的海關手冊的期初余額中。這些無法調節的余額經過一段時間積累起來就會增加企業的風險。
我們已經看到許多企業在缺乏內部控制機制以避免不合規情勢發生的情況下,就開始進行加工貿易活動。大部分已經面對上述問題的企業都認為,他們如果事先投入時間設計合理的程序,就能避免問題的發生。在沒有專門的海關事務人員來管理這些程序,或者人員變動較大的情況下,這點尤為明顯。
結論
加工貿易已經并將繼續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了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政府正開始嘗試把加工貿易機制作為一種工具而進行必要的完善和調整。他們希望通過禁止、限制或鼓勵某些產業或某些具體產品的生產,促使經濟向有更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
法規的改變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運營和未來的投資決策。隨著在中國進行生產加工的限制措施和復雜性的增加,許多企業開始進行詳細的商業分析來比較在中國和其他國家中設立出,型的工廠的情況。政府也意識到這些改變會對一些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并正在關注這些影響。他們似乎也寧愿承受由此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而解決諸如貿易順差、環境污染、能源及自然資源緊缺、貧富差距和社會秩序等大的問題。他們可能也意識到會因此失去一些外國直接投資的企業,但同時也希望失去的這些企業是從事低附加值生產的企業。
更令人感興趣的將是觀察這些調整所帶來的影響在經濟上顯現出來。企業應密切關注這些調整政策的具體實施。政府機構更加渴望看到是否這一調整加工貿易的嘗試,能像所期望的那樣產生作用。無論怎樣,我們還需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政策調整的效應如何顯現出來。
(作者單位: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