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西部的廣大地區,考察其文化的淵源,總少不了要提起絲綢之路。雖然那些地區有著巨大的民族、氣候、物種上的差異,地形地貌也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就是這樣一條商貿之路、經濟文化交流之路,把它們聯系在了一起,使諸多的文化背景匯入中華文明的河流。每每體會到這一點,就著實地感覺到絲綢之路的偉大。
沿絲綢之路一帶的生活,其特點是綠洲與沙漠或者大草原之間的差異。周圍地區并非處處都是純沙漠、亂石戈壁或者荒蕪山區。這里的生活常常——但并不總是——在一個完全無人居住的干燥地區內鮮明地展現出來。看似無邊無際的荒蕪地區,卻分布著許多草原,并且過渡到廣闊的草原地區。這主要是矗立于這些地區的高大山系所致。復雜的山勢,總是在冬季儲存了大量的雪,形成四季不化的雪線,雪線之下,還有大大小小的冰川,每當春暖花開之時,冰雪融化,山谷里就涌出涓涓溪流,溪流的匯集,又形成河流。戈壁和沙漠,在這些河流的滋潤下,或成為綠洲,或成為草原。在這些草原中,生活著游牧民族,有一部分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在距離綠洲不遠的地方,往往也有高大的雪山山脈,群山里有草地和森林地帶,同樣生活著游牧民族。
與草原相比,綠洲內的生活特征始終是孤立地發展,財富在積累,文化在積淀,一片綠洲或者成片的綠洲,往往就是一個由強大的家族勢力和某種利益集團共同構筑的王國。因而,當游牧者在狹小的生活圈子中,遇到強烈的生存危機之后,首先掠奪的目標,就是綠洲地區的財富。歷史上,無論是游牧者與中原漢族統治階級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還是游牧者與個別綠洲之間的局部爭斗,客觀上都反映了綠洲生活與游牧生活的不平衡。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民族聯盟和部落聯盟中,有一種基本秩序是維護這個聯盟的基礎。與這種基本秩序相適應的,還有精神與宗教秩序。比如夏季牧場與冬季牧場之間有計劃的遷徙,在這種遷徙中,總有個別部落由于比別人強大,在牧場的使用上,占有優勢。這種狀態,再加上不斷的民族傾軋、征服和遷徙,就在綠洲居民和游牧民族的關系上,造成一種不安定的、變化莫測的因素。游牧民族的馬隊,追逐著水草,同時也追逐著富裕安寧的生活,而綠洲地區為了保護自己富裕安寧的生活,常常圍繞著自己的領地,修筑高大的城墻,在各種要塞布下重兵,嚴防死守。
對于絲綢之路來說,綠洲是經濟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園藝農業、養畜業、手工業,特別是轉口貿易與對外貿易不斷發展。所有的商旅在看見綠洲之后,內心里就有了希望,這種希望是無與倫比的。可以想象,商隊在茫茫的戈壁和沙漠上行進,自然環境的嚴酷與人生命運的莫測,總給人以一種無望的感覺,綠洲在這時候就扮演了天堂的角色。
一支商隊來了,商隊的人欣喜若狂,而綠洲上的人也視為節日,因為商隊給他們帶了豐富的商品,使他們的剩余的產品得到了有效的交換。
綠洲,是絲綢之路的根基。在大多數寂寞的時光里,人們不會看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