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臨潭冶力關省級地質公園,位于臨潭縣東北部,北距甘肅省城蘭州160公里,以山奇水異、景色如畫而被譽為“隴原神秘之地”。
詩情畫意走長峽
8月底,一個炎熱的季節。我從蘭州乘公共車南行到臨洮,再換車經康樂到了蓮花山。
蓮花山位于康樂縣與臨潭縣的交界處,山峰由裸露的石灰巖構成,形成酷似蓮花的九瓣峰頂。蓮花山山形奇特,四面危崖千仞,懸崖峭壁上攀生著無數蒼松翠柏,藤條芝草,遠望四壁如削,近看蒼翠挺拔,在重巒疊嶂的簇擁下,蓮花山猶如一朵出水芙蓉,綻開于萬頃碧波之上。讓蓮花山出名的不是山景,而是一年一度的“花兒會”。每年農歷四月,蓮花山周圍的回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蓮花山“漫花兒”。而8月的蓮花山,只有幽靜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

過蓮花山,沿一條河谷繼續向西南行。這條河就是冶木河,峽谷被稱為冶木峽。初進峽谷,便有一股涼氣襲來,頓覺清爽宜人。從峽底仰望,冶木河兩岸聳立的峽壁直插云端,兩壁相距幾米到十幾米不等,一線云天時窄時寬。有古松緣峭崖懸生,兩壁古松相接,似天橋懸在頭頂。敞亮處,偶見蒼鷹在天涯盤旋,亂云樹影,飄移不定。冶木河水在蜿蜒曲折的峽底穿石奔瀉,時而清靜舒緩,如溫柔的少女,時而激蕩奔騰,似蛟龍飛躍。河床寬闊水淺處,見河底奇石遍布,光怪陸離。突見峽中有一懸泉飛瀑,從絕壁中噴出,飛濺的雨霧似一峽銀波,又似一襲白練垂懸天河。其聲如雷,振蕩峽谷,回響不絕。離飛瀑不遠,懸崖上有一塊白中泛藍的冰壁,幾十柱冰凌懸垂,終年不融。
心里正琢磨著這奇峽幽谷何以成如此絕境時,眼前卻已豁然開朗,峽谷已到盡頭,車至冶力關鎮。
冶力關鎮處在冶木峽中間較為開闊平坦的谷地。這一塊平坦的谷地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形如彩帶的冶木峽中。冶木河如一條青色的緞帶悄然飄浮在這一處平坦的谷地,把冶木鎮分為南北兩岸。
我信步來到村后的山坡上,再仔細端詳冶力關鎮,發現這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精致小山村,青色的冶木河無語自流,似一帶碧玉鑲在小村的邊上,樹林中青瓦白墻更添了小村的明媚秀麗。登高放眼東南,緩緩的山坡上梯田層層,金色的麥田一列一列蜿蜒。梯田間是一條深綠色的地埂,想那綠色可能就是青草野花了,一派典型的北國田園風光。梯田之上便是峰巒森林,峰巒雖不巍峨卻也如翠屏羅列,莽莽森林郁郁蔥蔥,遙接天際。不覺已至夕陽西下,峰巒之巔天際之下,一座天然巨型臥佛像清晰地顯露出來。臥佛仰面而臥,佛首在西,長足東伸,身體各部位輪廓非常清晰,尤其是面部,更是神態畢現,其表情安詳,雙目微閉,雙唇輕啟。當西天的云彩散盡之后,臥佛身側蒼松成簇,翠柏綽約,其迷離奇特之景觀,讓人驚嘆不已。

赤壁青崖映丹霞
冶力關鎮的夜晚很寂靜,聽不見人聲狗吠,睡夢中只聽見潺潺的冶木河水在流淌。第二天早晨早早起來,站在冶木河那座小橋上等車時,橋下的河水泛著粼粼的清光,天氣涼爽得有些發冷。
沿冶木河北岸一條鄉村道路向西北方向行約七八公里,就到了“赤壁幽谷”。人還沒有走進谷口,晨光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悄然灑在一片錯落有致的丹霞地貌上,那紅色的沙礫巖就變成了火紅的赤壁。“赤壁幽谷”是一個峽谷地帶,兩峽峽壁寬約五六十米,峽壁大部分為褚黃的土石,那些赤色的沙礫巖在峽壁上斷續出現。谷底林木成蔭,翠柳蔥蘢,牧草青青,野花放香。沿一條小徑前行,草叢樹底有淙泉水,蜿蜒溪流。據說,彭祖當年曾在這幽靜神秘的赤壁峽谷修道,巖畔的仙人洞就是其修身之地。后彭祖移居蓮花山谷修行,赤壁峽谷遂被跛足妖魔盤踞,谷底那塊寬大的妖魔石便是妖魔修煉的巖石。
沿峽谷越往前走,越覺幽靜、深邃。再仰頭看兩面峽壁,赤色峭壁的面積越來越大,連成一片片錯落有致的沙礫赤壁,頗有長江赤壁之神韻。而且赤色的巖石造型千姿百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在南峽壁,有四面赤色的巖壁聳立在峽壁之上,當地百姓譽其為“四屏風”,名字雖然小氣了些,但那巖壁卻氣勢磅礴,且隨人在谷中行走,觀賞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盡相同。再前行幾十米路,在北峽壁上懸有“赤壁瀑布”,“赤壁瀑布”之巔似往峽谷內側微傾,巖石紋理從上至下如在流動,讓觀者如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象。在距離峽谷口約2公里的地方,突兀的兩堵赤色峽壁如“雙獅守門”般擋住了行者的去路,及至近前,才發現峽谷自此右拐向北而去。再向前行,見東西兩面巖壁之上有赤色峽壁呈“岳飛出征”、“牧羊犬”、“古堡映輝”等生動形象,讓清靜寂寞的幽谷呈現出勃勃生機。這些赤色巖石造型奇特,巨大崔嵬,危石欲墜,更有虬枝倒掛,陡增了一些詩情畫意。

北行約1公里,一條峽谷分東西兩谷蜿蜒而去,站在谷口東望西望,猶有赤壁在遠處聳立,不知其綿延至何處。出峽谷時,再觀赤色峽壁,其形其象與來時所觀有異,一邊觀賞,一邊與來時景象對比,更覺趣味無窮。
冶海神湖臥高壩
在冶力關鎮北,有一條小溪由北向南流入冶木河。沿小溪北上,過樹木掩映的村莊,溪流漸寬,偶有白鵝游于溪水間。村莊之后,車行約半小時,便是層層梯田中的小道引領游人至冶海湖下。
冶海湖是冶力關地質公園有名的奇景,被譽為“洮州八景”之一。傳說明代開國大將常玉春西征時在此湖飲馬,因此,當地老百姓又稱其“常爺池”。
要看冶海湖,須爬上南坡一道巨石堆積而成的天然大壩,當地人稱“石門檻”。石門檻下,一泓清泉在正午的陽光下閃閃發光,見到這泉才又想起來時伴游人一路的小溪了,這里就是小溪源頭。小溪的積水顯然是從這積石大壩下滲露出來的。據當地人介紹,即使數九隆冬湖覆嚴冰,從石門檻下流出的滲水依然霧氣蒸騰,長流不息,在干旱的季節,這水也不瘦不涸。

站在清泉旁仰望壩頂,壩高而坡陡。壩坡上生長著淺淺的雜草,草中偶有黃白花朵點綴。更多的是壩坡上凸臥著的巨石,有的如“蟾蜍探路”,有的如“企鵝觀?!?,有的如“癡女望夫””,形狀獨特,造型逼真。
正奇怪于壩坡上的嶙峋巨石,抬頭看見壩頂東西兩端皆與兩山體接壤。再沿山體向壩體上仔細觀察,發現整個壩體是一個滑坡體。原來這個壩并非人工修建,而是由自然的滑坡體形成的。
壩坡上有一條石徑小道通往壩頂。沿著崎嶇的碎石小道攀至壩頂,放眼遠眺,在廟花山與白石山之間,冶海似一束碧綠的飄帶,輕拂在白云青山間;收目俯瞰,冶海猶如浩淼的大海,深邃而平靜。冶海湖水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水深15~50米,靜臥在海拔2 610米的石門河峽谷之中,湖面沿狹窄的峽谷綿延近3公里,故有“高峽平湖”之稱。
仲夏季節,綴在青藏高原之側的石門峽中的冶海,更像是一幅山水畫。湖面明凈如鏡,水清見底。翠綠的樹影鑲嵌在湖水四周,更有那湛藍天空上浮動的白云與綿延不絕的青青山峰倒映在湖水里。山在水中,樹在山中,云在樹中,水在云中。湖光山色天影融為一體,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精妙絕倫的大自然的杰作,成為人間丹青圣手無法繪就的綺麗仙境。

冶海湖水的神奇之處不只在夏、秋季節呈現出的湖光山色,最讓人們嘆為觀止的是在嚴冬里呈現出來的“冶海冰圖”。冬日里冶海滿湖結冰,冰面光潔如鏡。這時再看那冰層中呈現出的千萬種圖案,其形有的如花草樹木,有的如奇山異水,有的如古今人物肖像,有的如飛禽走獸,有的如樓宇村舍,種種形象惟妙惟肖,大千世界的物事在這里皆能找到其影其形,如“玉盤盛寶”、“花燈點綴”、“煙云繚繞”、“玉樹瓊花”等。“冶海冰圖”是天下絕無僅有之奇觀,古人曾有詩說:“茫茫冶海水平堤,萬狀冰圖入眼迷?!?/p>
有關資料記載,冶海湖底分布的大小泉眼眾多,泉水外冒之狀清晰可見,素有“泉水不犯湖水”之說。冶海的水,其色也隨四季而變化,但無論旱澇,湖水始終和石門檻齊平。即使雨水連綿,湖中浪濤拍岸,終不見湖水溢出;或烈日曝曬,旱象連連,亦不見湖水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