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院的東校門,穿過主教學樓后豁然開朗。在主教學樓北出口的地下一層,有個小書店,里面收藏了成百上千的藝術類書籍。這里有座椅,有飲料,溫馨舒適的環境很是討學生喜歡。位于主教學樓西北方的校院辦樓下有個水池,正值酷暑,不少學生坐在四周乘涼,甚至有人自在地踩進水池。
穿過了兩座樓宇間的綠茵小路,我們來到了設計學院的教學樓。在四層的一間寬敞、整潔、有著別致的凹凸屋頂和裸露在屋頂下的金屬管道的辦公室里,我們終于見到了聞名已久的王敏——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總監、中央美院設計學院院長。
一身休閑服飾的王敏一點兒都不像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儒雅、紳士的氣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敏說話的語調特別輕柔,和藹親切到哪怕初次見面也不覺陌生。用王敏的話說,他雖然在奧組委兼職,但在美院的工作才是主業。
王敏:與奧運結緣早在2001
2006年10月,王敏接到奧組委的委任。那時美院的設計學院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需要王敏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因此他只答應奧組委兼職文化部形象景觀總監。若說起王敏與奧運結緣,那是早在2001年初的事了。
2000年年底,北京奧申委準備給國際奧委會作陳述報告。報告的整體設計、風格、色彩、結構等等,怎么做,怎么設計,成了當時最緊張而重要的問題。奧申委在北京找了一些設計公司,當時由這些公司所作的陳述報告很快被奧申委否定了。奧申委派技術總監黃克儉趕到美國,找到曾任全球最大的圖像設計軟件公司Adobe設計總監的他,提議由他來作陳述報告。
2001年1月的第一周,這個時間王敏怎么也不會忘。出國20年,從歐洲到美國,最后擁有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王敏從來也沒有斷過回國的念頭。而現在,奧運設計正是一個天賜的契機擺在他面前。
奧申委給了王敏一個星期,在這個星期里,王敏動用了自己幾十年設計生涯的全部經驗。報告設計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同時,赴美的黃克儉就地留守,等候著王敏的成果。最后,陳述報告的設計方案是在周五晚上12點完成的,王敏把方案刻成光盤,交給了等候在旁的黃克儉,第二天,黃克儉就帶著光盤飛回了北京。
好消息紛至沓來。方案很快得到了奧申委的一致認可,于是王敏第一次為了奧運項目回國,回來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報告。同年2月份,國際奧委會考察團來京視察,對陳述報告給予了不錯的評價。
4月份,奧申委又讓王敏設計一份非常重要的陳述方案——7月13日北京在莫斯科的陳述報告。5月份,王敏在舊金山設計著這份舉足輕重的方案。6月,他帶著初步方案回北京。
王敏認為北京體育館方面的條件較之競爭對手多倫多可能并不具優勢,因而應該強調北京申奧有13億人民的支持這一獨有的優勢。奧申委贊同了這一提議,于是多媒體演示打出的第一行字是“13億人民共同擁有的夢想”,簡單卻又震撼人心。
對于陳述報告,每個參與的人都特別重視。王敏清楚地記得,在一個星期日,何振梁老先生跑到當時奧申委所在的西郊飯店,逐字逐句地推敲演說詞,反復斟酌每一個詞的語氣、情感。雖然何老的演說很短,但語言本身非常有分量。正是因為他的文字有著特別的感染力,此時的語言力量遠遠超過了圖形的信息量。王敏和同事就想怎么能令何老的文字力量讓在場的人都感受到。何老的演說是先用法語講一段,再用英語講一段,于是他們在投影設計上沒有選擇圖形,而選用了動態文字。當何老講法文的時候,投影打出英文字幕;當他講英文的時候,投影打出法文字幕。
最難做的演講投影,是楊瀾陳述的部分。楊瀾講北京的奧運文化,涉及到火炬傳遞。怎么表現火炬從幾個奧運歷史勝地走過呢?王敏設計的結果是,動態演示分為兩個圖層,上層是火炬沿地圖線路移動,下層展示各個古代文明發源地的面貌,而當火炬走到珠穆朗瑪峰的時候,要停下來,切入另一個畫面。做出這個效果有很多種方法,但對于2001年當時的情況是,國際奧委會要求所有的陳述文件都用Power Point軟件制作。Power Point軟件是一款辦公軟件,制作這么復雜的演示文件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能更好地表現北京,在這個軟件的處理上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在陳述現場,微軟的一個高級技術人員看到中國的演示文件驚呼:“這怎么可能?”他都不相信自己的軟件可能做到這種程度。除了技術上的困難,還有一個難題,如何讓投影跟楊瀾的演講同步?王敏和工作人員用flash做動態圖像,速度現場控制不了,只能提前統一速度。但由于文字稿不斷地在改,投影的速度也跟著調。王敏說當時反復彩排的印象很深,大家每天做到很晚,經常沒覺睡。
完成了在北京的工作,當奧申委奔赴莫斯科的時候,王敏卻因為自己在舊金山設計公司工作的需要,遺憾地錯過了親臨現場感受激動人心時刻的機會。他飛回了美國,但在北京的數個無眠的日夜,為他后來回國為奧運效力奠定了基礎。
是他們堅定了我回國的信心
“中國變化實在驚人,官員水平也有了特別大的提升,他們開放、開明,并且開始有了一種國際視野,讓我看到中國的前途,很令人興奮?!蓖高^申奧這段經歷,王敏看到了國內的變化,這直接影響了他回國的決定。
截止到2003年回國,王敏在國外生活了20年。如果不是申奧的機會,他也不會了解國內的變化,也不會想到自己也許能為祖國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申奧把中國的信息傳遞了出去。我想,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如果有人懂得雙方文化,會有很大幫助。在不同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怎樣的方式能達到最佳的傳播目的。我在西方呆了20年,對他們的文化、交流方式有比較好的把握。這可能也是奧申委找我的原因之一,也是我想回來的原因之一?!?/p>
申奧成功后,王敏已經下了回國的決心,甚至開始安排在美國的事宜。但當時奧申委沒有合適的人員編制,中央美院院方得到消息,非常熱忱地請王敏來校任教?!懊涝赫椅?,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肯定會答應回來。我回國很大部分原因也是為了把設計教育做得更好?!?003年夏天,王敏回國,正式到美院任職。
就在他剛到美院交接,還沒正式上班的時候,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劉敬民找到了王敏,希望他能繼續為奧運做工作。這時候的王敏已經不僅僅是歸國的設計師,還是美院的老師,他希望能把奧運和美院的工作結合起來。于是經過協商,由奧組委授權成立了奧運藝術研究中心,負責作奧運形象設計研究,為奧組委提供形象設計服務。王敏還有一個心愿,就是讓美院的老師和學生參與到奧運設計活動中,鍛煉團隊在設計實踐中的經驗,展現我們國家自己的設計水準。
奧運設計進行時
現在的王敏要兼顧設計學院和奧運設計項目,對于沒多少時間做設計,他覺得很可惜。王敏確實非常忙,但他看到現在美院的奧運設計研究中心已經20多人全職工作,每天都在作奧運相關的設計的時候,他感到很欣慰?!皩W校里做平面的十幾個老師都參與過奧運設計項目,參與的學生更多,有的暫時離開,需要時還回來。”
現在美院的奧運設計研究中心進行的項目很多,幾乎所有的項目都是通過競標的。他們做的第一個項目是奧運會形象指南,接下來是花費一年半時間定的色彩系統和展覽區標識,除此以外,還有獎牌、門票、火炬接力景觀、奧運核心圖像、殘奧會會徽等等。王敏說,競標壓力很大,學校盡可能發揮老師和學生不同層次的作用,學生參與早期創意和作草圖,老師帶著專業團隊深化。
剛剛做完文化界海報,中心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火炬接力景觀設計和門票的修改。據王敏說,奧組委競標的項目現在只剩一個,奧運官方海報。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就等著8月份的競標結果。設計師的工作有沒有白費,就等著看結果了。
王雪皎與奧運指示系統中的200個標識
提起奧運設計,大多數人會想到中國印、福娃、獎牌和火炬。其實這只是整個奧運設計的冰山一角。奧運專用色彩系統、指示標識設計、海報、景觀布置、事務和辦公用品、專用車輛、服裝、紀念品……數不勝數,而每一個項目又包括若干小項。比如奧運專用色彩系統就包括“中國紅”“琉璃黃”“長城灰”“青花藍”“國槐綠”等多種色系。
很多人想當然認為在奧組委兼職形象與景觀總監的王敏就是中央美院競標奧運設計的直通車,但事實上,他們設計的每一個項目,都通過了公平競標,甚至在競標成功前的最后一刻,設計師們還捏著一把冷汗。
所有設計項目中最復雜、瑣碎的當屬王雪皎負責的奧運指示系統。研究生二年級的王雪皎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專心設計奧運指示標識。這其中的辛酸與收獲,也只有設計師本人知道。
繁瑣的設計構思
這套奧運會指示系統包括指示標識設計、字體規范、色彩規范、信息組合在指示牌的應用規范等五個部分構成。其中新為北京奧運會設計的約200個標識是最難做的。按照奧運會期間的功能需求,這200個標識又分為交通運輸、物流服務、無障礙、醫療設施、比賽場地服務、方向指示等14個類別。場館內外的大、中、小型指示牌尺度比例關系都按照人眼視距的最理想狀態設定,并分為中、英雙語和中、英、法多語兩大類指示牌。
王雪皎擺在我們面前三摞厚厚的A4打印紙,是他這一年半工作的結晶,他把資料捧在手里,逐一翻頁向我們介紹制作的標識。他的目光總離不開他手中的標識圖,每一個標識都凝結了他的心血。
王雪皎指著大型指示牌標識解釋說,所有的奧運設計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才能突出奧運會整體形象,比如大型指示牌下方的核心圖形——祥云,也有人說像卷草、飛天、龍,其實它代表吉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怎么理解都可以。人流大的地方的指示牌用琉璃黃,是考慮強烈的色彩引人注目;而人流小的地方則選用白色。絕大多數顏色搭配,圖文結合,都基本遵照國際慣例。
圖標的基本圖形形象沿用了體育項目圖標的形象設計。在做體育圖標的時候,考慮既要符合體育圖標的規范,還要有中國文化特征。根據這個結合點,奧運設計中心的設計師設計了很多方案?!半m然最后選用了類似甲骨文的篆字體標識,但在這之前,我們還做過剪紙、篆刻、皮影等多種方案。”為什么最終選用了篆字呢?當時參與討論最終設計方案的陳慰平解釋說:“我們覺得篆字更具有中國漢字的特點,漢字包括形、義、發音,雖然篆字圖標沒有發音,但形、義已經在一起了。世界上只有中國人能把字和圖形聯系在一起,我們就是要體現這個特點?!?/p>
絕大多數標識都被設計得非常象形。比如換洗室的標識,是一個成年人的側面人形在一張方桌上給嬰兒換洗。圖示舒展干凈,看起來很舒服。
現在,這套系統已經基本經奧組委審查通過了,不過接下來還會有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修改與完善。
在交流中完善設計
一項完整的設計總要經歷多次反復的錘煉。
有了和國際大師和在校老師的交流機會,在王雪皎看來,是做這個項目最大的收獲之一。王雪皎細心地向我們介紹著被修改得越來越完善的圖標,他指著一個人字形圖標說:“這個人字形,以前從腰到腿(豎撇)畫得很軟,后來經過指點改了,讓腰立直起來,好看多了?!蓖跹ㄕf老師告訴過他,要在通用識別性和篆字特征上找平衡點,他打比方說:“這個箭頭,一開始我把它做得更像個篆字,筆畫彎曲,但最終還是改成橫平豎直的,這樣就增強了識別性。還有狗,以前我畫得特別寫實,但中國文化強調寫意性,后來就簡化了。再比如手機,雖然現在手機品類很多,但最終我們還選用了大哥大式的手機圖標,更容易識別。”類似這樣反復的修正,幾乎在每個圖標上都發生過,一個圖標反復改四五遍是常事。王雪皎近一年半的時間幾乎都是在這樣反復修改的過程中度過的。
就在采訪開始前,王雪皎剛剛收到了鳥巢那邊給他的反饋,在鳥巢場館使用的圖標里,有些還需要修改,有些需要補充。王雪皎說,每個場館都會跟他們有這樣的交流。粗略地數,鳥巢這邊至少還有55個待定圖標。采訪結束后,王雪皎就要為這55個圖標開始奮戰了。
他說設計起來困難的有很多,比如宗教,最后采用的根本不是王雪皎最初設計的圖形,而干脆用文字代替;再比如殘疾人維修,畫了很多;殘疾人的輪椅,到底選用普通輪椅,還是競賽輪椅,最初都很難定奪。最后都是吸納了殘聯、衛生部等多個部門提出的不同意見才確定下來。
設計師不得不適應的還有相對弱勢的闡述權。他們的設計理念只能通過匯報文件表述,卻沒有什么當面交流的機會。所以說一個成功的設計很不容易,得到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奧組委的認可更難。
最終的設計是最和諧的,但不是最優秀的
設計師要時常停下來思考一些設計之“外”的問題。
十幾年前,國家標準委員會就出臺了一套國家標準的標識系統,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標識系統。但依照歷屆奧運會的慣例,都會由設計人員設計一套更專業的標識系統為奧運會服務。就在王雪皎籌備標識設計一年以后,大部分圖標設計已經完成的時刻,來自國家標準委員會的否定之聲對幾位設計師來說真如五雷轟頂。
“當我們的設計做完上報后,國家標準委員會不肯接受,他們堅持用國標。在我們設計師看來,歷屆奧運會都是重新設計一套標識,這是潮流。而且我們的設計更能表現出中國、北京的獨特形象與精神。奧組委很努力地和國標委員會交涉。從去年10月份國標委員會提出用國標、否定我們的設計開始,我們每天都很擔心,過不了怎么辦?過不了怎么辦?如果定下國標,我們所有的工作都白做了!我們對奧運設計的投入不是一般人的投入。那段時間,對我們幾個設計師來說最辛苦。畢竟我們希望一套與國際水平接近的標識系統能夠服務奧運會。
這種心靈上的考驗對于每位參與標識系統的設計師都是殘酷的,尤其是王雪皎。這套標識就像他一手帶大的孩子?!拔覀兙褪亲髟O計,只想把標識做好,沒有別的想法。我們也不知道國標是不能被替代的。我們只能堅持一點,國標只是被建議用,并不是一定要用?!?/p>
后來奧組委交涉的結果,是國家標準委員會和設計團隊各作了妥協。交通類和消防類圖標被強制性使用國標,其余的圖標選用美院設計的。設計師的妥協,其實也算是對標識系統的另一種完善。王雪皎說:“因為牽扯到一些安全性問題,比如999救火,如果改了別人不認識,會引發事故,所以沿用國標也是對的?!比绻皇俏覀冇H眼所見,也不相信兩套標識風格會如此不同。
設計師也不能只為設計而設計,很多時候他們也需要妥協。所以說,奧運會看到的設計不見得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和諧的。
陳慰平:從香港到北京,全為奧運
俊朗、帥氣的陳慰平在接受我們采訪時,侃侃而談。不卑不亢回答問題的他透出設計師的優雅和鎮定。陳慰平是當年唯一考進美院的香港學生,現在已經留校當老師,并兼任奧運藝術研究中心設計主管。他除了上課,其他的工作時間都在作奧運設計項目。目前,陳慰平正負責火炬接力景觀設計——所有火炬接力時的背板、車體、道旗以及接力過程中用的禮品樣式都出自他手。
2004年下半年,隨著一隊武警將奧運會印章運到中央美院,奧運藝術設計中心就成立了。該中心是北京奧組委唯一授權認可的設計中心。陳慰平簡單地介紹了中心所做的設計工作。正在進行的有包括規范設計和景觀設計的火炬景觀設計,奧運會的門票設計,奧運會郵票設計,奧運會紀念品設計等等。
奧運景觀設計剛開始兩個月,它的輻照面比奧運會還大,實地會遇到哪些情況是設計師很難預料的,要等來年年初實踐之后才知道。其中,由陳慰平負責的火炬接力景觀設計相對復雜。由于火炬接力要經過很多國家、城市,沿途的彩旗、汽車、海報,包括制服都需要個別設計。
陳慰平對此倒是很鎮定,他說每天碰到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他們的工作。
團隊精神,豈是空口說白話
在奧運設計研究中心,一個幾十平米的工作室里,聚集了20多名年輕的設計師,平均年齡只有20來歲。他們有的是美院剛畢業的研究生,有的已經在社會上工作了兩三年,而現在,都為了完成奧運設計這個共同的夢想聚首磨煉。在這間工作室里,每臺電腦之間少了公司中常見的隔斷,開放式的空間共享讓大家更像伙伴而非同事。正像陳慰平說,不同于公司的模式,也是他們能做成這么多奧運設計的原因所在?!拔覀兊沫h境很寬松,讓大家作自己喜歡的設計。我們相信,好的設計不是在壓迫的情況下作出來,設計師需要開闊的心態?!?/p>
工作室的伙伴們通常是集體行動,一起吃飯、一起休息、一起游戲、一起享受。如果趕上誰過生日,大家會抽出時間為他慶祝,怎么能讓伙伴的生日湮沒在沒完沒了的工作中呢!由于近來大家沒白天沒黑夜地趕做奧運官方海報,為了犒勞自己,他們決定趁周末結伙去霧靈山莊輕松兩天。陳慰平無奈地說:“做了好幾個奧運項目,都是在過節的時候提案。一次是在去年‘十一’,還有一次在圣誕節。奧組委的領導不休息,我們肯定也不會休息啦!”當被問到犧牲了那么多假期有沒有怨言時,陳慰平一下子嚴肅起來:“這個工作埋怨不了,奧運的工作就是作奉獻的工作。我們不是為錢而來,也不是為什么目的而來,只是有一股為奧運奉獻的精氣神。”陳慰平的話很真誠,確實,奧運工作,就是作奉獻的工作。這些年輕的設計師不可能在這個工作室里發家,他們的收入甚至比不了在社會公司里打工。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樂觀上進。平日里工作累了,找塊空地踢踢毽子,拼張桌子打打牌,挑間餐館聚聚餐,就是令他們開懷的享受了。
遇到分歧,彼此間也會爭得臉紅脖子粗,可這是業務交流,與感情無關。碰到分組完成項目時,每個人手頭的工作是不一樣的,但經常會做到一半,幾個人交換了座位,你幫我推進,我幫他進行。時常來視察設計進程的雅典奧運會藝術總監希奇地感嘆:“中國人怎么會互相幫忙做起來?我們那里是絕對不會管別人事的?!逼鋵?,奧運設計本就不是一個人完成的,它背后肯定有一支和諧親密的團隊。
記者手記:
一群設計師,為了13億人的理想——北京奧運,敞開了自己奉獻的胸懷。他們為了設計而苦而樂而付出而收獲,令人不得不羨慕他們活得如此純粹與精彩。奧運設計——一個全世界所有設計師都期待的設計項目,參與奧運設計的設計師都已經站在了自己的夢想中,只差成功。
編輯/馮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