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45歲的老王在開會發言時突感說話不清楚,但兩分鐘后即恢復正常。雖然有高血壓病史,但要強的他還是沒把這當一回事。誰知第二天早上他就出現了左側肢體麻木,被緊急送往醫院,經醫院檢查為“右側大腦前動脈血栓形成”。醫生告訴老王,他在開會時出現的“說話不清”的癥狀其實就是“短暫性的腦部缺血”,俗稱“小中風”。如果當時他就來醫院治療,是很可能避免出現后面的嚴重情況的。
中年以后,身體的各個器官總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很多人都覺得這沒有什么,可是假如你清晨起床時突然出現肢體發麻無力、視物模糊、口齒不清、頭暈等癥狀,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后就“不治而愈”,并且這種情況反復出現時,你就要小心了。千萬不要以為這僅僅是身體的偶然不適。其實,這可能是中風發生前的信號“小中風”!若不及時治療,很快就會演變成完全性中風,危及生命。所以了解一些有關“小中風”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中風小檢查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面,一個有高血壓病史的中老年人突然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就可能是“小中風”發作。家人可以讓他試著微笑、將胳膊抬起或者說句簡單的話。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項任務的人,必須立即去醫院就診。病人在中風發作3小時內送到醫院治療,存活或者治愈的機會要大得多。
SOS時間臨床發現,在“小中風”發生后的24小時內發生中風的危險性最大,其次是一周內和一個月內;在未經過治療的“小中風”患者中,將有約1/3的患者會發生中風。所以,“小中風”絕對不是“小”問題,更不是“毛毛雨”。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好、極度疲勞、有吸煙史的中老年人,更不能掉以輕心,一旦出現面部或肢體麻木無力、視力模糊、口齒不清、頭暈等癥狀,應立即到醫院神經科就診。
自我預防預防“小中風”的首要任務是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在飲食方面建議吃低膽固醇食物,低鹽飲食,而且多吃水果和蔬菜。另外從生理角度來分析,中老年人腎功能減退,夜尿增加,常起床解小便1~2次,體液隨之消耗也多,加上人在夜間因呼吸和出汗會消耗部分水分,引起輕度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導致腦血栓形成。因此,建議中老年人(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病者)在凌晨1~2點鐘起床喝一杯白開水(300毫升左右),就可有效預防腦血栓形成,從而達到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目的。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在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癥狀后,會自己找些藥物來服用,這樣做是不安全的。因為“小中風”的治療方法是不相同的,所以還是應該立即到醫院進行徹底的檢查后,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編輯/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