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在資源和自然條件方面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地區,有著發展經濟的良好條件。但由于長達幾百年的殖民統治,使非洲經濟單一,成為世界上最貧困落后的大陸。20世紀80年代,非洲國家普遍陷入經濟危機而備受國際資本冷落,成為“失去的十年”。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非洲經濟卻一直保持中低速增長步伐,近年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引起國際資本紛紛回流??梢?,非洲經濟已經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抗擊經濟“邊緣化”取得初步成果
第一,經濟持續增長,宏觀經濟改善。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雖然全球經濟增長起伏不定,但非洲經濟基本上保持著恢復性增長的勢頭。尤其是2004~2006年間,非洲經濟增長步伐加快,已實現年均5.5%的增長。經濟的持續增長導致非洲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砝碼有所加重。2006年,非洲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從1999年的3.2%增長到3.4%。如果考慮到2000~2006年間非洲GDP年均增長高達4.6%,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那么,非洲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應該更高。
伴隨經濟持續增長,高通脹特別是惡性通脹現象已很少在非洲國家出現。據統計,在2002~2004年間,非洲大陸的年均通貨膨脹率已連續3年保持在10%以內,這對于經濟發展條件和環境相對脆弱的非洲國家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2005年和2006年非洲的通貨膨脹率并未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飆升而大幅上升,通貨膨脹率呈上升趨勢的國家逐年減少。與此同時,非洲國家財政狀況也逐漸改善。2004年全非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約1%,2005年則實現了整體財政盈余。2006年非洲平均財政余額(不包括贈款)占GDP的比例為0.1%。在40個可獲數據的國家中,財政狀況為赤字的國家數目由2005年的27個升至30個,其原因是高油價使石油進口國的政府支出大大增加;公共部門投資的增加使一些石油出口國產生財政赤字。實現財政盈余的國家都是石油出口國。另外,非洲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且持續順差。商品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石油的出口使非洲國家經常賬戶實現盈余。除蘇丹外,所有的石油出口國經常賬戶實現盈余。摩洛哥和納米比亞兩個非產油國經常賬戶余額也為盈余。最后,在國際社會各種債務減免計劃安排下,流入非洲的發展援助明顯增多,非洲外債負擔有所減輕。
第二,努力發展多元經濟,資源開發與信息化建設齊頭并進。首先,非洲國家憑借“礦產資源寶庫”的優勢,大力吸引外資。他們調整礦業發展戰略,加快礦業立法,制定中短期礦業發展計劃等措施,強調資源開發必須遵守環境保護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兩條基本的原則。在所有資源開發性產業中,石油資源開發尤為引人注目。乍得、蘇丹、赤道幾內亞、毛里塔尼亞等國經濟已經成功地擴展到了石油這個“新產業”。其次,非洲國家大力發展電信等新興產業,特別希望通過發展信息產業來縮小與世界的差距。互聯網和移動電話技術在非洲大陸的迅猛擴張就是最明顯的例證,目前,非洲已成為全球第一個移動電話用戶超過固定電話用戶的大陸。
第三,在發展戰略方面,非洲國家強調自主發展與國際協調并重。2001年10月,非洲國家領導人針對全球化浪潮下非洲日趨邊緣化的處境,制定了自主發展與國際協調并重的發展戰略和行動綱領——《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NEPAD)。該計劃將人力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和制造業的發展以及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列為優先發展領域,通過對內動員國內儲蓄和增加稅收,對外爭取外資和外援,力爭減免外債等多種措施籌集資金。NEPAD計劃出臺以后,得到非洲國家的普遍響應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中國更是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內踐行支持非洲發展的承諾。
世界看好非洲成為投資熱點
近年來,非洲國家政局趨穩、經濟持續增長,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較好的環境。與此同時,非洲國家為彌補資金缺口,采取了鼓勵外國投資的政策和措施。對于外國投資者來說,非洲的投資風險正在不斷降低,投資魅力正在日益顯現,尤其是非洲大陸豐富的資源稟賦、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較高的投資回報率,令各國投資者駐足。為此,流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截至2005年底,非洲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總計為2645億美元,當年流入量為306.7億美元。2006年,非洲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以26.5%的速度增長,當年流入量為388億美元,同期,非洲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世界總額從2.4%提升到3.2%,占發展中國家總額從4.3%提升到10.6%。事實證明,非洲已經成為國際資本新一輪投資的熱點地區。
值得指出的是,過去流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印度、馬來西亞、韓國以及同為非洲國家的南非、尼日利亞、博茨瓦納、阿爾及利亞和埃及等國也成為非洲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國,且投資規模越來越大。比如印度,伴隨近10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印度企業掀起了投資非洲的熱潮。1995~2004年印度在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累計23億美元,占印度海外投資總量的16%。它們投資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信息產業、紡織服裝業、鋼鐵工業、醫藥產業和石油產業等領域,投資的重點國家是南部和東部非洲國家,特別是南非、毛里求斯和烏干達等國。印度進出口銀行特別鼓勵和支持印度企業對非投資,自1999年以來,該行和非洲開發銀行密切合作,資助了非洲不少投資項目,這些項目多有印度企業參與。南非成為非洲大陸外國直接投資重要來源國尤為引人注目。南非是非洲大陸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南非又有地處非洲本土的優越區位優勢,南非企業海外投資意向與能力也很強,因此,近年來南非的外國直接投資幾乎在非洲大陸遍地開花,且投資領域非常廣泛,從喀麥隆的鐵路,馬里和贊比亞的發電廠,坦桑尼亞、莫桑比克和肯尼亞的銀行與超市,到尼日利亞、烏干達和斯威士蘭的電信運營,以及加納的采礦業,幾乎都有南非公司的足跡,一些國際傳媒甚至用“非洲經濟的南非化”來描述南非企業在非洲的擴張。據統計,1997~2001年間,南非對非洲大陸的外國直接投資輸出量從61.46億蘭特增至140.31億蘭特,增長了1倍多;2002年南非在非洲大陸實施的投資項目有60個,分布在21個國家;2004年南非FDI輸出總額超過16億美元,主要投向非洲大陸,已躍居非洲大陸FDI來源國的第三位,僅次于法國、荷蘭,超過英國和美國。相關調查還表明,南非企業的投資回報率通常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一般為30%左右,高的可達50~60%。
非洲愿意“向東看”中非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力逐日增強并且越來越快的走向世界,中國的國際聲望與日俱增,勢必對舊有的國際政治經濟模式產生某些影響。在非洲,“中國因素”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就是一些非洲國家領導人采取“向東看”戰略,希望通過加強與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合作,把非洲從貧困帶到發展的道路上來。目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修路”經驗、重視教育、促進人力資源發展的做法以及自主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的理論,正深深吸引著一些非洲國家領導人和學者。非洲國家感覺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模式似乎比美歐倡導的自由市場經濟和代議制政府更為可取”。尼日利亞國民議會議長納馬尼指出,中國沒有采取西方的自由民主,卻在短期內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降低了貧困率。坦桑尼亞總統基奎特指出,“中國從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成為了世界舞臺上的經濟強國。中國是這種轉變的模范,這給了非洲以希望,讓我們知道有這種可能把我們的國家從可怕的貧窮帶到發展的道路上來。有了正確的政策和正確的行動,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那樣”。非洲國家愿意“向東看”,希冀通過與中國的合作,拉動非洲經濟發展。
事實上,非洲國家也看到了中國給他們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和發展機遇。非洲有關人士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對2005年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至少達到5%。首先,中國對非出口迅速增加,物美價廉的商品贏得非洲消費者喜愛;與此同時,為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經濟,擴大他們的出口,中國對非洲28個最不發達國家實施了零關稅待遇,非洲國家產品的競爭力大大增強,對華出口量大幅攀升。其次,中國對非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不僅滿足了當地消費需要,而且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和增加了稅收。第三,中國對非承包勞務健康發展,中國公司幫助非洲國家承建了大量的、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幫助非洲國家提高了經濟建設的自主發展能力。
展望未來,中非經貿合作必將出現新的繁榮局面。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勝利召開,為中非經貿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1、中非關系的穩固發展為開展中非經貿合作提供了最佳的外部環境,非洲國家愿意“向東看”,對深化與中國的互利合作寄予厚望。2、北京峰會為經貿合作作出了長遠的規劃。峰會通過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07-2009)》,原則清晰、目標明確、內容具體、可操作性強,成為今后中非經貿合作深入發展的框架。3、北京峰會為經貿合作注入了新動力。胡錦濤主席在峰會上宣布的八項重大對非合作舉措,突顯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著力體現了中國真心幫助非洲發展、少取多給的大國風范。4、北京峰會為經貿合作提供了日益健全的機制。論壇框架下的外長磋商機制、企業家合作機制、聯合商會的溝通機制將及時解決中非經貿合作中遇到的問題。5、中國積極踐行峰會承諾。2007年2月,胡錦濤主席出訪非洲8國,提出了豐富合作方式、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造福雙方人民等政策主張,強調中方將積極致力于優化貿易結構,擴大對非投資,加強技術培訓,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自主發展能力,贏得非洲國家普遍贊同。2007年6月,中非發展基金的啟動,重點支持非洲國家具有“造血”功能的農業、制造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發展。
總而言之,中國政府正以實際行動向非洲、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對非合作上言必信、行必果,真誠平等、務實高效,足以證明非洲“向東看”是正確的抉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