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后,用“浪起潮涌、波濤滾滾”八個字來形容全球范圍的國際資本流動,也許是再恰當不過了。這是因為無論從規模還是流動性方面,國際資本市場的形勢與以往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那么,國際資本市場對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對于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而言,具有怎樣的影響和意義呢?這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十分復雜的問題。基于多年對國際直接投資問題的研究,現就跨國投資對東道國經濟所產生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尤其針對我國面臨的相關問題與政策制定加以闡釋與分析。
國際資本流動及其現時特點
所謂國際資本流動,是指一國居民的資本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的轉移。這里的“居民”,包括一般政府、個人、企業、非營利機構。國際資本流動是由于各國為了某種經濟目的進行國際經濟交易而產生的。它包括這樣一些主要內容:第一,資本流動方向(如流入與流出);第二,資本流動規模(如總額、凈額等);第三,資本流動種類(如長期、短期等);第四,資本流動性質(如政府、私人等);第五,資本流動方式(如直接投資、間接投資等)。
需要說明的是,國際間接投資與國際直接投資的區別在于:前者只能是投資者獲取債券、股票等證券投資的股息、紅利,而對投資企業并無管理控制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易于流動和轉移;后者則不僅要承擔企業盈虧,還要直接參與企業營銷的管理與監督。
目前,全球國際資本市場已達到十分驚人的規模。例如,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1990~2002年,國際銀行貸款總額、國際債券發行總額、國際股權發行總額分別增長了1.2倍、4.8倍和6倍。同時,就全球國際直接投資而言,其總規模同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到2006年,全球的外國直接投資規模已突破1萬億美元,比20年前增長了20多倍。
正是由于國際資本市場的規模巨大,加上在信息時代下迅速的資本流動,使得國際資本市場呈現出全球流動性過剩的特點。所謂流動性過剩,通俗地講就是資金比較充裕,而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最直觀表現就是:大規模的短期資本跨國流動追逐高回報,使得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被大幅推高;大量的資金流向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推動了資源型商品價格的飛漲;大規模的資本參與杠桿收購,提高了資本市場并購的溢價水平。
國際資本流動性過剩導致金融風險加大
正是由于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流動性過剩,對各國金融體系都構成了一定的安全威脅。按照經濟學原理,外資的流入,特別是流動性強、機動靈活的短期資本,本來可以恰當地彌補東道國的資金缺口,迅速實現資金供需的平衡,推動本國經濟的增長,達到國民經濟均衡發展的目的。但是,在現實中,由于那些大量的欠穩定的投機性資本,失去了對實體經濟的依托,為了在短期內追逐巨額利潤,往往是對投資熱點蜂擁而至,一旦遇有風吹草動,有如泥鰍般急速而逃。這使資本流入國政府會由于金融市場的動蕩,難于制定和執行長期穩定的經濟和金融政策。
近年來,在歐美各國以及亞洲新興市場,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全球股票指數更是連創新高,這一切都與國際資本流動過剩直接相關。因此,國際資本的泡沫化擴張積聚著破滅的風險,從而可能威脅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即使從美國這個一向被認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狀況中,也可見一斑。進入2007年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壞賬率不斷上升,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將美國2007年的GDP增長率預期從2.9%下調至2.2%。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受了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的影響,而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形成,與其資本流動性過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對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國際資本流動性過剩可能引發的經濟風險更應引起警惕。因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新興市場,由于國際資本流入規模擴大,且金融管理并不成熟,經濟基礎相對脆弱,一旦市場出現負面信號或者發生重大的政策、社會變動,資本的流動性風險便會迅速體現出來,可能引起資本大規模外逃,資產價格大幅度下跌,對經濟和金融將產生嚴重沖擊。10年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便充分體現出了這一點。
在當前全球流動性泛濫、巨額跨境資本頻繁流動以及金融資產價格泡沫趨于形成的大環境下,我們應時刻警醒自己:中國隨時都在面臨著國際資本流動性過剩將會產生的巨大風險。因為,中國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下,跨境資本正在持續大量地涌入中國市場,從而使中國同樣面臨著資本流動性泛濫的巨大壓力。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內外金融環境與10年前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的情形相比,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防患于未然,不斷致力于包括資本項目管理在內的金融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是我們永恒的責任。
外資并購與中國國家經濟安全
近20多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都處于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它們是享受國際資本市場急劇膨脹帶來巨大益處的主要受益者。它們可以從國際資本市場上“吸血”,迅速籌集資金彌補本國經濟迅速發展造成的資金缺口。
但是,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國短期的間接投資“惹的禍”,所以,自此以后,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格外重視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引進。因為這一形式的外資一般都投資具體的產業項目,對東道國所產生的流動性風險要遠遠小于外國間接投資。
不過,事物從來是辯證的。外國直接投資雖然沒有較大的流動性風險,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疏導和管理,同樣會對東道國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甚至會直接威脅東道國的國家經濟安全。
雖然在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下全球企業并購浪潮如火如荼,但實際上,在世界各國,特別是那些大國,外資并購一旦涉及本國的敏感領域與核心產業,那么,是否危及國家經濟安全,立即成為政府和公眾格外關注的問題。目前,全球有70%以上的投資是以并購形式進行的,但諸如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于跨國并購也充滿警惕心理。曾幾何時,中海油并購美國尤尼科石油公司便遭到美國國內的強烈反對,認為可能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而最終被終止。在美國,其外資并購審查機構——外國投資委員會就是美國政府下屬的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機構,在先后發生中國等國家企業在美國并購受阻引發廣泛國際關注的背景下,該機構2006年甚至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新舉措,來對付外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
外商直接投資及其并購行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潛在著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的危機,因此,更應受到重視。從去年的“凱雷收購徐工案”以及今年的“娃哈哈事件”,對于外資并購中國國內各行業龍頭的“斬首”行動,有關外資并購威脅到國家的經濟安全的聲音,可謂不絕于耳,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最近也表示,應對外資過度追逐國內資產保持警惕。
事實表明,由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從依靠資本投入逐步走向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活動,因此,外商直接投資的作用相應也發生變化。中國希望通過外資并購的溢出效應提高中國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并推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在這種背景下,從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分析,中國對外資并購的態度也正在發生轉變。目前,影響中國國家經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五點:
第一,冷戰思維的延續。近一百年的冷戰歷史為跨國公司造就了思維定式,試圖居高臨下控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特別是對具有計劃經濟歷史的國家在意識形態上長期建立敵意。第二,全球經濟游戲規則的調整。跨國公司的行為規范直接左右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而不能簡單靠政府平衡,應當在商業規則上學習并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三,全球并購中的“價值剝削”過程。在中國經濟的各個行業大量出現這樣的情況:跨國公司低價并購中國企業,并高價賣到國際市場。第四,跨國公司對中國重要行業的壓制。跨國公司用高端產業的優勢來打壓中國企業的潛在機會。第五,中國經濟已經日益依賴世界經濟周期,而不單是中國經濟周期,必須意識到全球周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警惕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負面效應
外資除了因并購可能引發的市場壟斷甚或威脅中國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負面效應日益引發政府及社會公眾的關注。例如,有關外資超國民待遇、外資企業偷逃稅收、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學術界也是眾說不一。對于稅收問題,長期以來,中國對外資企業貫徹“稅負從輕、優惠從寬、手續從簡”的原則,普遍地給予外資企業稅收優惠待遇。
目前,在所得稅方面,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負要比外資企業高出一倍以上。盡管1994年稅制改革對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實行了統一,但仍給予外資企業10多項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外資企業名義稅率是15%,實際只有11%,在一些地方僅有7.5%;內資企業名義稅率為33%,實際為22%,國有大中型企業則高達30%。內外資稅負差異不僅使外資企業享受超國民待遇,而且促使許多內地資本流出境外后以外資身份回流,導致國內財富的大量損失。
此外,在外資流入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一些高污染產業也紛紛轉移過來,造成局部地區的環境惡化和經濟的不可持續增長。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的迫切愿望下,一些地區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對項目審批把關不嚴,缺乏對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考慮,給發達國家轉移污染產業和夕陽產業提供了機會。制革、印染、電鍍、殺蟲劑、造紙、橡膠、塑料等產業一般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特點,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產業。因此,外資流入中的環境污染也成為學者們廣泛討論的重點問題。
總之,在國際資本流動規模日益膨脹、流動性過剩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又適逢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10周年之際,引發我們對與之相關問題的種種思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中國古語有云:“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國際資本流動雖不是“慶父”,但它畢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世界財富的標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向前發展,同時,它的“鋒刃”也會隨時傷及世界經濟,我們對這一現象不可有須臾的疏忽。畢竟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殷鑒”不遠,只有科學、適度、合理地利用國際資本,才是避免重蹈當年覆轍的明智抉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
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文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