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目前優質上市公司供給不足、投機之風日盛的境內股票市場,增加股票供給、改善市場結構是最為便捷的一種平衡方式
5月28日,新加坡星展銀行在中國內地的獨資法人銀行——星展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開始營業。由于這已是第二批外資銀行在華設立法人機構,所以開業的消息并未得到多少關注。讓眾多媒體感興趣的是,星展銀行中國副行政總裁劉鑒坤關于“星展集團正在謀求A股上市”的表述。
此前兩周,另一家外資銀行的高管已經表達了同樣的意向。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翁富澤(Richard Yorke)5月11日在公開場合表示,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匯豐有意以匯豐集團的形式在A股上市。
對于目前優質上市公司供給不足、投機之風日盛的境內股票市場,增加股票供給、改善市場結構,是最為便捷的一種平衡方式。盡管此前管理層出于各種利益考慮,遲遲不推動外資股的登陸,但種種跡象表明,在A股價格“高處不勝寒”的今天,境內投資者正在竭力接近外資股。

“一定會去上海”
匯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5月30日在香港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表示,依照目前內地的規定,外企還不能到A股上市。“如果政策允許,我們當然會有興趣積極地考慮。上海是匯豐的發源地,如果回內地,我們一定會去上海。”
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5月底向《財經》記者透露,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高層不久前與上海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流,再次提到了在中國內地上市的想法。匯豐控股集團主席葛霖(Stephen K Green)也與上交所高層就此進行過探討。
早在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1998年時,匯豐控股、聯合利華等外資公司便提出過希望在中國境內上市的想法。
“CDR都做不了,怎么上市?”這是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陳棋昌關于A股上市的困惑,“我們很早就有興趣想做(上市),但是政策一直不允許。”
陳棋昌所說的CDR,即“中國存托憑證”(China Depository Receipt),是境外上市公司將其股票托管于一家金融機構(通常為銀行)、由托管銀行在當地發行代表該股份的存托憑證,以便于股份的清算、交割及分紅、派息等。不過,它只是股票的衍生產品。
陳棋昌告訴《財經》記者,東亞銀行更傾向于以內地法人銀行的身份上A股。但由于沒有政策,所以上市也沒有時間表。
胡汝銀認為,上述公司在中國內地有廣泛的消費者基礎和投資者基礎,如果上市,將有利于中國消費者對他們產品和公司的認識,相當于無形的廣告。另外,這些跨國企業也看到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很大。
“聯合利華是想把在全球各地的業務分拆,在當地上市,而匯豐控股是想總公司在中國(內地)上市,”胡汝銀說,“我前幾年一直提議,應該以上海交易所為平臺,建立一個國際藍籌股市場。”
為了實現這一設想,上交所還曾到韓國作過推介。據胡汝銀稱,對中國上市感興趣的企業很多。
目前,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在倫敦、香港、紐約、巴黎、百慕大五家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其投資者數量達20萬之眾。
交易所的期待
近年來證券交易所已經全面走向全球化競爭,對于優質上市公司資源的追逐蔚然成風。無論是紐約證交所、納斯達克交易所、英國另類投資市場(AIM)還是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都紛紛對中國企業伸出“橄欖枝”。隨著無錫尚德、盛大網絡等企業的外流,上交所越發如坐針氈。
“我們最近一直在研究將中國概念股以ETF形式(交易所交易基金)在上交所掛牌,這樣,中國的投資者也可以分享像無錫尚德等在海外上市的公司的增長。”胡汝銀說,現在已經有了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所以境內居民購買這一類ETF,在政策上應該不存在障礙。當然也需要作一些小的政策調整,比如對于注冊地在境外的公司適用何種法律監管需要進一步明確,而這類ETF的交易可以參照B股進行。
在中國概念ETF的基礎上,上交所進一步設想引進全球藍籌股的ETF,吸引像微軟這類公司進入ETF的組合中。
讓國際企業直接上市的設想,也進入了研究人士的視野;即直接在上交所建立一個“國際板”,或者叫“國際藍籌市場”,即可解決匯豐控股等國際企業的直接上市問題。
胡汝銀稱,如果可以在B股市場引入“國際板”,并不存在外匯管制的問題。假如這個“國際板”規模足夠大,像內地目前的市場情況,境外企業進入,可以緩解供給不足的缺口,同時也可以促進外匯投資的分散化。
吸引外資企業前來上市,不僅是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表現,更是交易所增加市場深度及提高市場效率的選擇。
今年4月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質量報告》認為,與國際主要證券市場相比,上海市場在價差類指標上處于較好的水平,說明小額訂單的交易成本較低,但市場深度(訂單簿中的買賣盤數量)和價格沖擊成本則相對不足。對較大額(如10萬元)訂單而言,上海市場的流動性成本不僅高于德國、東京、紐約、泛歐、倫敦、納斯達克等成熟市場,也高于印度、墨西哥等新興市場。
報告認為,多種原因影響中國證券市場效率,如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投資者結構不合理、市場國際化程度較低、交易機制不完善等。因此,提高中國股市流動性和市場效率的策略之一,就是“穩步推進股市國際化進程,加快引入外國投資者步伐,并在時機成熟時允許外國公司境內上市,在境內交易所開設國際板”。
ING投資銀行亞太區企業融資公司副總裁馬進宇稱,外企A股融資,主要旨在改變A股市場的功能及定位。至于對于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并不會產生太大作用,“目前還有很多國有股沒有套現呢”。
紅籌歸去來
較之純外資的登陸上市,更順理成章的事情,則是紅籌股的回歸。這些注冊在海外、實體在境內的上市公司中,不乏中移動、中海油、建設銀行這樣的“巨無霸”。
上海證券交易所法律部總監陸文山向《財經》記者表示,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從法律上講并沒有嚴格的障礙。在他看來,《證券法》第二條關于發行和交易的規定,沒有特指是適用于中國公司還是外國公司,沒有提到發行主體必須是中國企業。
不過,《公司法》則明確規定,其調整的對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公司。陸文山表示,他個人認為《公司法》更側重于公司組織法,且《證券法》中規定“本法未規定的,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既然《證券法》已經寫得很清楚,就不用比照公司法。當然,這也會有個適合性問題,比如資質條件是否合格。”陸表示。
關于紅籌回歸的傳聞已有時日,且正在進入實施階段。《財經》記者近日獲悉,管理層已經草擬了《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下稱《試點辦法》),并已下發部分券商討論。文件顯示,香港上市的中資控股公司被管理層,列為紅籌回歸的試點范圍。
《試點辦法》規定,紅籌公司申請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應滿足四個條件:股票已在香港證交所上市交易一年以上;股票市值不低于200億港元;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0億港元;50%以上的經營性資產在境內,或者50%以上的利潤來源于境內業務。
香港交易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5月31日,89家在港上市的紅籌公司中,有22家市值超過200億港元。
就試點范圍確定于香港上市的紅籌公司問題,有關方面解釋稱,美國、新加坡等地上市的中資控股公司多為高科技和互聯網為主的民營企業,總市值偏小,僅為300億美元左右;而香港與內地在證券監管合作方面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已有“A+H”公司同時發行的成功先例。
《試點辦法》并稱,回歸境內上市的紅籌公司,其公司設立、股本設置、注冊資本的繳納和組織機構的設置,仍將執行公司登記注冊地的有關法律規定,而無需根據境內《公司法》予以調整。
在發行程序方面,《試點辦法》要求,發行人必須聘請具有境內資格的保薦機構、律師和注冊會計師以承擔相應中介業務,而國內保薦機構可以聘請境外投行、律師和會計師等專業機構協助其進行盡職調查。
除了法律銜接問題,外匯管制被多數人看做外資企業進入A股市場的最大“攔路虎”。對此,陸文山認為,這會涉及一個制度性安排的問題。如果企業在境內籌資,同時在境內投資的話,外匯管制本質上就不成為障礙。
“初期回歸的紅籌企業采取將境內集資投資于國內會比較可行。”陸稱。
今年以來,中海油、中移動等公司高管已明確表示,希望年內回歸A股。此外,中國網通以及一些民營紅籌公司也表示了此類想法。
“我們正在積極爭取與這些潛在客戶接觸。”一家大型券商高管近日對《財經》記者表示,由于此次試點門檻較高,上述20多家符合條件的紅籌公司已成各券商投行部門爭奪的焦點。“如果紅籌回歸,事實上也為境外企業境內上市開辟了道路。”海通證券投行部負責人稱。
較之紅籌回歸、外企境內上市,更為激進的方案是將A股市場與H股市場打通。
“紅籌公司進入A股市場,可以使內地投資者分享其業績成長的成果,也會擴大證券市場的規模和深度。但是,此舉對于抑制股價泡沫的作用不能高估。”一位香港資深監管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一旦市場齊漲齊跌的預期和趨勢形成,僅靠增加供給難以改變現狀。要讓股市成熟,就要加快資本市場的開放。比如,在打通A+H股或紅籌股上,可以讓一兩家新上市H股或紅籌股試點;一旦兩地市場聯通,就可以通過改變市場預期的方式,促使內地市場趨于理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刊香港特派記者徐可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