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直立行走
美國《科學》雜志 2007年6月1日
直立行走,或者說用兩條腿行走,一直被認為是人類及其血緣關系接近的祖先區別于其它猩猩或者猿類的主要特征之一。
根據主流觀點,現在的黑猩猩、大猩猩和人類的祖先,最初都生活在森林之中。隨著氣候變化,大片森林被廣袤的草原所代替,一部分原來在樹上棲息的猿被迫下到地面,并逐漸從四肢行走,進化到今天的直立行走狀態。
但是這一看法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生活在500萬年到2300萬年之前的中新世的一些樹棲猿類,就表現出典型的依靠兩條腿活動的姿態。英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發現則進一步驗證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即直立行走并不是人類祖先下到地面后才有的,它的出現要更加遙遠一些。
他們對印度尼西亞答臘雨林中生活的野生黃猩猩進行了觀察,這種猩猩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樹上,以便躲避其兇猛的天敵——老虎的攻擊。

水果是這些動物的主要食物,大多生長在比較纖細、柔軟的樹枝上。但這些樹枝無法承受太大的重量。科學家們通過對3000多只黃猩猩的觀察發現,它們成功地利用手幫助雙足運動,來獲得這些果實。
實際上,只有在最粗的樹枝上運動時,這些猩猩才用四肢行走。而在細枝上運動時,雙足運動所帶來的優勢顯而易見:它們可以騰出兩只上臂抓住多個樹枝,以分散重心,使其不至于超過這些細枝的承重能力。
此外,它還可以用長長的上臂采摘果實。而且有跡象顯示,如果腿以直立姿態在彈性表面上行走,也許可以更好地利用腿部肌肉產生的能量,完成在樹與樹之間的跳躍。
然而,這一結論仍可能面臨激烈的爭論。因為很多化石證據顯示,這一進化過程的細節,或許仍然存在復雜性和多樣性的一面。要了解數百萬年前最真實的一幕是如何發生的,仍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
新克隆細胞源
英國《自然》雜志 2007年6月7日
人類在治療很多疾病時,細胞移植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但因此而引發的排異反應,則始終是無法克服的痼疾。
通過對病人的胚胎干細胞進行治療性克隆,即把其細胞質仍然保留,只是把攜帶遺傳物質的細胞核換成移植來的,被認為是最具前景的選擇,因為它可以從根本上避免不同個體之間的排異反應。
但胚胎干細胞克隆研究一直進展緩慢。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使用未受精的卵細胞作為受體,才能制造出可供使用的胚胎干細胞。卵細胞只能通過侵入人體的方式才能取得,想找到足夠的捐獻者往往非常困難;而且人們還擔心,這個市場一旦成長起來,會形成一個“黑市”。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許為解決這一難題帶來些許曙光。他們發現,利用剛剛受精的老鼠卵細胞,也可以完成這一任務。
與此前的方法不同,這次研究人員捕捉到正處于第一次細胞分裂的受精卵,然后用來自另一只老鼠尾巴上的成年皮膚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染色體,來代替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此前,科學家移植的往往是細胞核整體,而不是單獨更換染色體。
被更換了遺傳物質的受精卵會繼續成長為胚泡。胚泡既可以植入另外一個老鼠體內獲得克隆個體,也可以在實驗室中用于產生胚胎干細胞。雖然這個實驗僅僅是在老鼠身上進行,要真正用于人體,很多過程還都需要重新調整,但這仍然給予科學家很大的鼓舞。
受精卵顯然比未受精的卵細胞更容易獲得。全世界有很多人都通過試管受精,即使一個門診部,每年也可以獲得成千上萬被丟棄不用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受精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