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肯定思考過時間的問題,不過他對時間的思考恐怕不如他的后輩阿蘭·萊特曼來得深邃。1992年,萊特曼借助愛因斯坦的名字發表了一組對于時間的玄思,結果這本題為《愛因斯坦的夢》的小書成為當年最暢銷的作品,而且肯定將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一個獨特的印跡。
作為物理學家,萊特曼的成就遠遠不能和愛因斯坦相比,但他的優勢在于比愛因斯坦晚生了好幾十年——于是他得以真正理解并利用愛因斯坦的理論。借助對物理學的理解,萊特曼構建了一個關于時間的多維世界,而在每一個維度中,發生的同樣都是人類幾千年如常的悲歡離合一人的命運似乎與時間息息相關,而人的情感似乎又同時與時間毫無關聯。
閱讀《愛因斯坦的夢》不需要任何理論物理學的背景。即使一個從來也沒有聽說過愛因斯坦的讀者。也會明白作者寫的只是時間的無數種可能性——比如在某個世界里。時間是由一個個瞬間構成的,人們可以留住每一個美好的瞬間;而在另一個世界里,時間則完全倒流,人們度過老年之后再回到童年;再換一種可能性,時間可能既不前進,也不倒退,人們在這種狀態下可以獲得永生,但他們同時又什么都干不了……萊特曼構建了30種可能的時間世界,這些世界都由愛因斯坦的夢境來表現。根據他的物理學知識,萊特曼告訴讀者這些情況或許真的可能發生,但他同時又像一位哲人,他告訴人們無論時間如何變化,人的命運卻是永恒不變的。
萊特曼的寓言帶來的最大感覺是溫暖。我們發現,作者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在他那些格言式的句子里面,透露著一種最接近自然狀態的人生哲學。在書里面,愛因斯坦為自己夢中的人們流淚、沉思,充滿悲憫。而作為讀者,我們在與愛因斯坦共鳴的同時,更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反思。從功能的角度來看,《愛因斯坦的夢》有點兒像是一杯清茶,可以洗去人們心頭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