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生長在美國,如今七歲半。她從小家貧,知道錢特別有用,上街格外留神,常撿一分、一毛。這里沒有人鼓勵她交公,所以,她都存在一個罐子里,一分也不舍得花。可是,上個星期,她一日之間就把錢都交出去了。
她學校的游樂場太舊,準備翻修,于是學校開始募捐。學校每個年級都設有一個大罐子,讓孩子把自己的硬幣捐出來,比賽哪個年級捐得最多。把錢全捐出去了,就再也使不上勁兒了,只能看著捐款的罐子干著急。不過,她又想出一計。她媽媽教過她折紙,她就自己動手制造許多折紙的動物,拿到學校去賣,25美分一個。可惜,學校里的孩子們都不是有錢人,自己的腰包看得很緊。
三天下來,只賣了不到兩美元。于是,她和她的一個小伙伴突發奇想,制作了許多“減價券”,發給班里人手一份,大家憑這個可以減價買她的折紙動物。這下子生意可火了。小女的這番經歷,在美國的孩子中非常典型。一方面,她比我們童年時代輕松多了。她用不著背那些品德方面的標語口號,孩子過得就像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但另一方面,她比我們小時候復雜得多。學校有什么公共事物,她馬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比如游樂場,就是她自己的生存環境。她要想方設法自己去改善,結果居然學會一套生意經。
女兒的學校是公立學校,修游樂場有特別經費,向家長募捐,目標是10萬美元,一開始就已經募集了2.5萬多美元。相比之下,孩子那些硬幣,可謂杯水車薪。
然而,學校還是把這件事情弄得這樣熱鬧,目的就是鼓勵孩子參與公共事物,學會自我管理,培養對社會的責任。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公民品德”。
選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