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國家長很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不是神童?
在美國,家長也關心,但并不太熱心。領孩子去測試IQ,很方便,只要達130以上,就可進(神童)天賦班。但測IQ的人不多。其實,用不著測,稍留心看一看孩子的行為就能知道一些。
俄州的Advocates for Gifted andTalented Education這個非盈利性的民間天賦教育研究機構對“天賦兒童”就有精彩描述:
具有天賦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發現。他們常常不是課堂里最聰明、最聽話的孩子。有時,他們會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取笑老師,嘩眾取寵。有時,他們又會坐在教室的角落悶不吭聲。
與那些只具一般智商的孩子一樣,天賦兒童也有著千變萬化的個性和愛好。但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他們可能表現出自己的特點:
能很快地解決難題
喜歡有計劃,有條理
有著非凡的記憶力
喜歡同成年人或年紀比自己大的孩子交朋友
喜歡質疑權威
喜歡開開輕松的玩笑
經常“白日做夢”
想些與眾不同的東西
容易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系
看得到事物之間的關系
具有幽默感
看起來要比同齡人早熟
投入比別人少的努力,但得到比別人多的成功
智商在130以上
……
天賦兒童會有不同一般的好奇心。
在美國的中小學里,中國孩子一般都表現得相當突出(特別是數學)。許多華裔家長都引以為榮。我的孩子礦礦在小學一年級時就自學了六年級的數學,美國孩子和家長見面都豎拇指贊嘆“聰明!”我們當然自以為是。誰知,在我們很“謙虛”地提出讓礦礦每星期跳級到三年級去上一節數學時,美國學校不同意,并指出:礦礦擅長的是中國學校教的“算術技巧”,美國學校教的是“數學”……
那是14年前的事了,讀了那封礦礦的老師代表校長和學區(相當于國內的教育局)寫的信,我們非常不服氣,不屑地扔過一邊。直到后來又重新冷靜地閱讀這封信。
為什么年齡越小中國孩子領先美國孩子的差距越大,年齡越大領先的差距越小?到高中以后,與優秀的美國孩子就甚至沒有差距了?為什么……
經過潛心研究美國的天賦教育,我發現:中國教育培養的是聰明的孩子,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智慧的學生。
聰明的孩子和智慧的孩子有沒有區別?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我們以“西安事變”的教學為例子,可清晰地看出兩者的巨大差別:
中國的重點學校里,老師講完史實后,要求學生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以“學會”為目的,滿足于考試結果。
美國的天賦教育則是八仙過海:如,什么都不教,讓孩子們分成幾組,分別制作一份當時各黨各派報紙;或者只給幾個辯論題,讓孩子組成正、反方進行辯論。即便是常規教學,老師也會啟發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如蔣不妥協會怎樣?如張、楊不和共產黨合作會怎樣?如張、楊把蔣處死會怎樣?如蔣逃出西安……甚至讓學生自己設想發散性思維的問題。無論哪種方式,學生都在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組織觀點的過程中,培養了“會學”的能力。
美國學者賈尼絲·薩博把培養“聰明的孩子”還是培養“智慧的學生”概括為兩種教育:
聰明孩子
1.能夠知道答案
2.帶著興趣去聽
3.能理解別人的意思
4.能抓住要領
5.完成作業
6.樂于接受
7.吸收知識
8.善于操作
9.長于記憶
10.喜歡自己學習
智慧的學生
1.能夠提出問題
2.表達有力的觀點
3.能概括抽象的東西
4.能演繹推理
5.尋找課題
6.長于出擊
7.運用知識
8.善于發明
9.長于猜想
10.善于反思、反省
從“西安事變”的教學比較看,中國教育培養的學生包攬了“聰明的孩子”的所有特點;美國天賦教育培養的孩子囊括了“智慧的學生”的所有表現。
楊振寧教授和丘成桐教授對于中美優秀學生的優劣存在不同看法。其實,前者認同的是中國教育培養的“聰明的孩子”;后者贊賞的是美國教育培養的“智慧的學生”。
培養聰明的孩子還是培養智慧的學生?這兩者有什么實質性的差異?希望讀者(特別是家長和教師)能認真想一想這個問題……
選自《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