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在鄉下住了一段時間,看到了一些教育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憂思的現象。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心我們的鄉村教育!
A鄉學校9月1日秋季開學,但初中部沒有任何動靜,教室里空空蕩蕩。原因是報到注冊的學生太少,學校只得停課兩周,讓老師們分頭下村去搜尋學生,勸說他們重返課堂。初中生流失成了農村新的沉重。學習枯燥無味而且負擔重,造成了孩子們的厭學。讀了書仍無就業保證,正在使家長們失望。錢仍然是重要的問題:根據現行法規,義務教育不包括高中,一個孩子如果想讀上高中,對于農民家庭來說便意味著“洗劫”。許多家庭為了供一個孩子上高中不得不全家外出打工,留下一個荒草掩道和蛛網封門的家。
教育既然能夠遠離知識,當然更能遠離正常人格。我在A鄉的走訪一次次滑入困惑。我發現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實、實干能力強、人際關系好的鄉村青年,大多是低學歷的。老李家的虎頭只讀過初中,是個木匠,但對任何機器都著迷,從摩托到門鎖均可修理,看見公路上一輛吊車也要觀察半天,是百家相求的“萬事通”,自己的日子也過得很富足。周家峒的獻仁更是個連初一也沒讀完的后生,忙時務農,閑時經商,偶爾也玩一玩麻將或桌球,但并不上癮,已經娶了個賢慧妻子,見鄰居有困難都樂呵呵地上門相助,走在山路上還哼幾句山歌。與此相反,如果你在這里看見面色蒼白、目光呆滯、怪癖不群的青年,如果你看到他們衣冠楚楚從不出現在田邊地頭,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們的身份:大多是中專、大專、本科畢業的鄉村知識分子。他們耗費了家人大量錢財,包括金榜題名時熱熱鬧鬧的大擺宴席,但畢業后沒有找到工作, 正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和自我心理壓力,過著受刑一般的日子,但他們苦著一張臉,不知道如何逃離這種困境,似乎從沒有想到跟著父輩下地干活正是突圍的出路,正是讀書人自救和人間正道。他們因為受過更多教育,所以必須守住自己的衣冠楚楚的懷才不遇。
我曾經想幫助這樣一位知識青年,就讓一位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從單位里淘汰的電腦中找出有用的配件,拼裝了一臺電腦送給了他。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大專畢業生并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學會打字,更沒有學會查找科學養殖的資料,而是用電腦看武打影碟,上網聊天尋友,異想天開地想在網上找到體彩中獎號碼。他再一次證實了我的愚蠢:就因為這一臺電腦,他父母白白支付了更多的電費、上網費以及維修費,搶收稻谷時更不能指望兒子來幫上一手。這臺萬惡的電腦使兒子更為有理由遠離勞動和厭惡勞動,甚至對父母更多蔑視和冷漠,成天在屏幕上尋找安慰。
奇怪的是,他的父母并沒有責怪我,眼里反而增添了莫名的興奮和歡喜。在他們看來,兒子不僅在城里學會了吃袋裝零食和打手機,而且又通過電腦熟悉了張國榮一類名流,當然是更有出息了。他脾氣越來越大,當然也更像一個人才了。他們提來一只母雞,對我送來的現代化千恩萬謝。
我能說什么呢?
我什么也沒說,只能慶幸那臺電腦終于成了一堆破爛,慶幸一個備用硬盤還扣在我手里,當時沒有一古腦兒都交給他兒子。我還知道有一場危險的念頭正在腦子里升溫:我是否還應該慶幸有那么多鄉下孩子終于失學或者輟學,沒有都像他們的兒子一樣進城讀書?
選自《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