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賽車的2007賽季已經進行了一半,我們這些參加媒體杯的從事汽車和賽車媒體的記者,終于不再做比賽的旁觀者,而是親自下場一試身手,體驗速度帶來的快感。
7月21日,全國汽車場地錦標賽(全錦賽)第二站比賽在北京金港國際賽車場上演,與此同時,由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組織的“媒體杯”比賽也在此拉開新賽季的大幕。我作為《汽車與運動》的代表,榮幸地成為13位參賽記者之一,參加了這場揭幕站。
老記們大放煙霧彈
7月底的北京,天氣炎熱,但這絲毫不能阻擋每一個“媒體杯”賽手的熱情。在北京金港國際賽車場,十幾輛藍白車身的福克斯賽車排成一列,等待賽手們檢閱。周五我們接受了長安福特車隊的賽車駕駛培訓。培訓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獲得中國汽車運動聯合會頒發的D級賽車執照,因為這是上場參賽的前提條件。在賽車培訓理論課上,長安福特車隊車手何曉樂為大家講解了比賽規則、如旗語,賽道情況,駕駛方法等。主辦方為大家提供了全套SARCO賽車裝備,這一身行頭可是價錢不扉。隨后大家換上厚厚的賽車服,戴上頭盔和手套,開始第一次賽道練習。
一些像我這樣的來自北京媒體的記者,對于金港賽道并不陌生。平日,這里是大家首選的試車地點。通過幾圈練習,大家對賽車性能逐漸熟悉后,紛紛開始提速,一個個都跑得有模有樣。從練習賽開始,爭奪就十分激烈。雖然我對于自己的實力有一定信心,但看看參賽名單,發現有些對手還是不容小視。30分鐘的練習下來,人已經滿頭是汗,大家脫賽服的動作卻出奇地一致。很多人到最后幾圈已經有點體力不支,下車后紛紛感嘆參加賽車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也是臉熱的通紅,不停地喝水降溫。我從技師那里得知我練習時的單圈最好成績在1分33秒以內。但賽會官方并沒有給大家記錄單圈時間,我只能通過練習時觀察幾個對手的表現,對手的速度和我事先預期的出入不大。但我的成績到底能夠處于什么位置,我也不得而知。練習賽后,大家在帳篷里關于第一次練習討論得火熱。“你怎么這么快,我就是追不上啊”,“你才快呢,把我追得都應付不過來了”,類似這二人的對話在我們之中十分常見。大家一下子都變得“謙虛”起來,看來干記者的就是不一樣,比賽還沒跑,煙霧彈就先開始放了。
錯失桿位的遺憾
周六下午,剛剛看完了ccc的排位賽,我們就迎來了自己的排位賽。相比車手的專業級比賽,我們排位賽的激烈程度也毫不遜色。我駕駛5號賽車,這也是正賽要用的車。一出維修區我就咬上了前面的賽車,希望盡早將他超越,以免在接下來的計時圈被他阻擋影響車速。兩個彎之后,前車似乎感覺到了我的壓力。在一個回頭彎處,他將賽車線讓開,放我通過。頭幾圈感覺還可以,因為在超越前車之前,我倆與其他賽車已經拉開了一段距離,我的面前是一片開闊的賽道,有利于我做時間。但當我經過大直道的信息提示牌前發現,有一個人成績比我好。此時感覺賽車也出現一點小狀況,剎車時出現了助力時有時無的問題,令我在大力剎車時很難掌握力度。另外在出第二個回頭彎之后,賽車有一個擋位,發動機轉速提升得十分緩慢,這一段一定讓我損失了不少時間。直到排位賽結束,無論我怎么努力,我的成績還是排在第二,落后第一名半秒。而桿位獲得者的成績其實比我昨天練習的成績還慢了將近半秒。事后,從技師那里得知,桿位的賽車就是我前一天練習時駕駛的賽車。雖然這次比賽使用的是同一款賽車,但車與車之間還是有一些細微差異。失去桿位讓我有些沮喪。我感覺正賽可能會比較艱難,因為這是款自動擋的賽車。自動變速器的特性導致了賽車動力輸出不能依照自己的方式駕駛,加上金港狹窄的賽道,比賽中是很難有機會超車的。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在正賽發車時有所突破。
一個錯誤的念頭
總共10圈的決賽被安排在周日的中午進行。氣溫比周六略低,感覺舒服很多,是個比賽的好天氣。綠旗揮動,老記們開始暖胎圈,但桿位賽車和第三位的賽車一下子就像脫了韁的野馬向前沖去。這一場面令我十分詫異,有這樣拼命的暖胎圈嗎,暖胎圈也是按照排位在賽道上行駛,不允許超車。更驚奇的事情還在后面,暖胎圈回來進人發車直道時,他們兩輛車還是拼命向前沖,并展開激烈的爭奪。而我還有身后的賽車都停在了各自的發車位,等待發車信號燈亮起。但這兩輛車依然用比賽的速度在跑,嗖地穿過發車線,無視任何裁判的指揮。此時我想他們必定會被罰出場,唯一的兩個競爭對手將不復存在,這場比賽將毫無懸念。但結果和我想的恰恰相反,他們依然回到了原來的發車位準備開始比賽。“一切重新開始吧”我心里這么想著。
我的發車算得上完美。一下子超過了第一臺賽車的后半個車身,雖然沒能發車就超越,但這為我接下來的超車奠定了基礎。一號彎、二號彎以及之后的幾個彎我都是緊貼前車尾通過。我的機會終于在最后一個彎出現了。憑借更快速通過在大直道之后的直角彎,同時保持了很好的轉速,在隨后的S彎之后我就與頭車并行。當時我已經處在內線,我毫不猶豫地決定在第一圈的最后一個彎道超車,這里是金港最具難度的彎道。很多初到這里的車手都會在這里載跟頭。我的同事也曾經在這里試車時沖出過賽道。之所以這么自信地在這里超越,緣于我對這條賽道以及這個彎的熟悉,而且對于這個彎我有和其他人不一樣的駕駛方法。我們第7期雜志的文章中對金港賽道進行了解讀,其中就寫過最后這個彎的巧妙之處。針對這個彎,當我和對手并肩前行的時候,他的剎車點必定在我之前,而且選擇的線路也略有不同,這是我在之前的練習中就已經發現的。其實幾乎所有人到這里都會采用他這樣駕駛的方法。所以在進彎之前我不用做什么動作,只根據自己的駕駛方法必然就將他擋在賽道外側,而且可以將他甩在身后。事后,被我超越的對手和我說,我的超車很危險,他要是不把車向外拉我們就會撞上。但我想說的是對于規則以及超車規則,他應該再好好研究一下,其中什么樣的超車是受規則保護的。一圈之內成為了領頭羊,感覺還是十分美妙的,現在我有時還會想起那次超車。由此可見場地賽中對于賽道的熟悉的優勢,是可以體現在你的成績上的。
可能是覺得領先來得過于容易,以及對于勝利的渴望使心態逐漸產生變化。在領跑了一圈之后,我并沒有按部就班地跑我的比賽,開始想采用一些策略來拉開與后車的距離。對于勝利,我想要的更多。當比賽進行到第3圈時,我的意圖轉化成了行動。我試圖使用剎車節奏的改變來打亂對手的節奏,不幸我失敗了。一次錯誤動作導致了無法進彎,整個賽車剛剛好沖出賽道,進入砂池。現在看來,那樣的戰術可能在其他賽道或者職業車手來做會有效果,而比賽經驗和技術上還有不少欠缺的我,首先應該做好的是怎樣跑完一場比賽。此前,在金港賽道無論是試車還是賽車培訓,我都沒有出現過沖出賽道的事故。在我看來,可能在金港開上100圈我都未必會出現這樣的失誤,卻恰恰是在比賽中發生了。我只能從一側后視鏡中看著對手跑在我之前。我在車里坐了一會,并將賽車掛入空擋后走出賽車。最后原本在我身后的兩名車手先后沖過了終點。但由于此前的熱身圈違規,兩人都被取消了成績,最終由原本獲得第三名的記者獲得冠軍。受罰的還遠不止這兩人,其他車手或多或少都因為在比賽中的違規而受到賽會處罰。雖然有人開心,比如冠軍,有人郁悶,比如我和兩個被罰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的兄弟,但比賽終究是要按規則進行。一場比賽也給我們這些常年與汽車和賽事打交道的記者,好好上了一課。玩車和賽車還真不是一回事。
退賽讓我十分郁悶,但讓我學到了東西。好好總結這場比賽,調整好心理,去迎接接下來的成都站和上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