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意大利人莫里茲奧·蒙塔爾比尼宣布,他要在地下80米深的洞穴中生活1000天。在未來3年里,這位意大利人可能 將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蒙塔爾比尼在意大利可謂是家喻戶曉的“穴居人明星”,過去20年,他有3年多的時間都是在地下度過的。1987年,34歲的蒙塔爾比尼在意大利東部的一個洞穴中連續生活了210天。當時誰也沒料到他的第一次嘗試就打破了世界紀錄。1992年和1998年,在地上待不住的蒙塔爾比尼又進行了兩次穴居生活,持續時間分別是366天和166天。
當然,蒙塔爾比尼三番五次地鉆到洞穴中,絕不僅僅是為了享受清靜。在地下他那不足10平方米的“家”里,除了配備飲用水和供電系統外,還要安置一系列醫學儀器,用于對他的身體狀態進行監測并及時地將數據傳送給地面的研究人員。科學家希望通過這些試驗回答一個困擾人類多年的疑問——人類在封閉、孤獨的環境下能否健康地生存?究竟能生存多久?
可怕的洞穴生活
早在20世紀20年代,法國探險家愛德華·阿爾弗雷德·馬勒特爾就提出,長期生活在又黑又潮的洞穴里,最可怕的敵人是一種疾病——洞穴病。在封閉的洞穴里,人的心血管功能、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肺部的代謝能力,甚至是生活節律都會出現不可預知的變化。
事實上,直到今天情況還依然如此。上面提到的蒙塔爾比尼就在他上一次洞穴生活中飽受痛苦。在166天里,他的體重減輕了13公斤,而且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每次睡眠沒超過5個小時。更可怕的是,其間周圍發生大地震,洞穴險些坍塌將他活埋。當蒙塔爾比尼1998年出洞時,他的免疫系統功能降到了極低點,情緒低落,不善與人交談。
痛苦的“感覺剝奪”
那么,人長時間在洞穴中為什么會出現不良反應呢?蘇聯洞穴專家杜布良斯基通過實驗發現,這是由于人失去了光、聲等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如果加強這些信號的刺激,癥狀就會得到緩解。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羅勁說,一個人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就必須持續地從外界獲得各種信息刺激,一旦信息——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見慣的現象,比如日出日落——被阻斷,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異常。
1954年,加拿大科學家做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有些莫名其妙的實驗。他們讓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紙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張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吃飯和上廁所),時間要盡可能地長,每天的報酬是20美元。當時大學生打工一小時大約只能掙50美分,這讓很多大學生都躍躍欲試,認為利用這個機會可以好好睡一覺,或者考慮論文、課程計劃。
但結果卻令很多人大跌眼鏡。沒過幾天,志愿者們就紛紛退出。他們說,他們感到非常難受,根本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注意力都無法集中,思維活動似乎總是“跳來跳去”。更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現了幻覺,包括視幻覺、聽幻覺和觸幻覺。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
心理學家通過切斷志愿者各種感官對外界信息的獲取途徑,讓志愿者處于高度隔絕的狀態。實驗證明,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在被剝奪感覺后,人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各種心理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羅勁說,感覺剝奪現象的研究不僅對討論心理現象有理論意義,而且對于特殊環境下(航天、航海、潛水等)的工作人員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漫長的太空之旅
2006年8月,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在其網站上登出啟事,面向全球招募5名志愿者,入選者將有機會在一個總容積為550立方米的模擬飛船中體驗520天全封閉的火星之旅。這次模擬試驗的目的主要是研究漫長的太空旅程對宇航員身體和心理的影響,為俄宇航局的“火星-500”計劃做準備。目前已有50多人提交了申請,其中包括3名女性。
俄專家認為,載人火星計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最難以捉摸的心理問題。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沈羨云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說,心理問題和失重、輻射一起被認為是長期載人航天的三大難題。
在太空飛行時,航天員由于長期處在與世隔絕的太空中,密閉狹小的座艙、靜寂無聲的太空環境、規定好的交際方式、與地面有限的聯系以及失重所造成的不適感,都會使航天員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常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憂慮、厭倦、抑郁、思念親人、人際之間關系緊張等。
一位俄羅斯宇航員曾說:“如果把兩個人關在同一艙內兩個月,就能滿足所有謀殺的必要條件。”兩個月尚且如此,試想誰又能忍受幾年的煎熬呢?
也有科學家想出了一些看似荒誕的解決之道。比如,歐洲宇航局提出,讓宇航員在漫長的旅行中處于“冬眠”狀態,這樣既可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又能減少食物的儲備。不過,宇航員們似乎對此并不領情,他們說:“我更愿意醒著去火星,那才會成為一次充滿樂趣的太空之旅。”
(王先仁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