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開始學說話了,漢語理所當然是首選語言,
但這個時期是否也一樣適合教孩子學習外語,就讓很多家長迷惑了。
交流和興趣大于應試,讓寶寶在與成人的日常交往中學外語,寓教于樂才是最重要的。
科學研究表明,學前兒童的腦部發育具有相當大的潛力,其主管語言活動的區域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不僅具備學習外語的能力,而且在語音辨別、語音模仿等方面還具有明顯的優勢。盡管與年齡較大的兒童或成人相比,學前兒童在學習的目的性、堅持性、理解力等方面都處于較低水平,但是,不可否認他們在語言學習上具有良好的潛力。不過,家長們要注意的是,學前兒童學習外語也要注意年齡段和學習方法。
1歲前不適宜學習外語
有些家長心急,希望孩子能夠將第二語言當作母語一樣學習,因此在孩子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就加入第二外語的學習。殊不知這種行為可能讓孩子兩種語言都學不好。孩子會在1歲前形成特定的語言模式,這種特性是為了鞏固母語的學習,加強母語中的重要音素,弱化不重要的音素。但是其他語言的音素與中文普通話的特點明顯不同,這樣很容易造成兒童對母語音素的混淆,反而兩種語言都說不清楚。
二外學習可從3歲左右開始
專家認為,學習語言,要從娃娃抓起,如果有條件和能力的話,準媽媽們可以進行外語的早期胎教。至于系統的學習語言,最好還是在兒童3歲左右開始,因為這段時間,小朋友的注意力相對兒童時期來說更為集中,可以踏踏實實地坐下來聽老師講課,是吸收知識的優良時期。這個時期,孩子各個器官尚未定型,包括口腔內掌管發聲器官的小肌肉。這樣跟已經習慣說中文的成年人比起來,孩子尚未受到母語發音影響的口腔靈活度更高。而且,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不懂得害羞,即使說錯了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如此一來,開口練習的機會自然就多了,再加上沒有學業上的壓力,學起語言來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外語學習不必局限在家中
現在很多家長都是外語高手,平時工作中也經常用外語交流,因此教育孩子時也常常使用雙語。雙語教育的英文是Bilingual par在于是Parenting而非Teaching。目前常用教育方法有兩種外語與孩子進行交流;由父親或母親用外語與孩子進行交流,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
大部分的家長都采取第一種方法,讓孩子在家中學習,出門后就還以漢語交流。其實,看似“不好意思”的第二種方法更利于孩子的外語學習。比如孩子學習英語,媽媽可以跟他說中文,而爸爸則跟他說英語,當他養成習慣以后就能很快的轉換自己的語言思路,將兩種語言都當作母語學習,且不會造成語言的混淆。當然,當你在超市或者其他公共場所與孩子外語交流時,會引起大家的側目,家長也會覺得不自在,但是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就可以度過這一關了。
學齡前兒童學外語的方法
● 交流大于應試。專家表示,學齡前兒童學習外語要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兒童學習交流的話,應該越早越好;另一方面,如果是為了應對社會上的外語考試、考級的話,學齡前的兒童就不適合學習了。
● 培養孩子的外語興趣。對于小孩子來說,學外語在于有興趣,具備能夠初步使用外語的能力。這時可以給孩子看一些淺顯好玩的外語動畫,讓孩子逐漸產生語感,積累“聽”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初步發展口頭表達能力。相比較而言,背誦字母、單詞、句式不應成為學習的主要內容。
● 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學前兒童學習外語,應與兒童的日常生活和游戲活動結合起來。一方面,學習的內容必須是兒童感興趣的、熟悉的,例如畫畫、過家家、吃冷飲、串門;學習的過程要能充分調動兒童的視覺、聽覺和身體活動。
● 選擇適當的課程。由于兒童并不具備選擇能力,所以家長可以在兒童的這個年齡段來選擇適當的課程讓孩子學習。在這期間,家長應該隨時保持同任課老師的聯系。這樣能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學習方向。有一定外語基礎的家長也可以在家中自己培養孩子的外語學習。要注意,選擇一套好的外語教材是讓小朋友們學習提高的基礎。
● 選擇合適的老師。教授兒童英語的老師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教初中英語的老師,他對于兒童心理欠了解,要用教授中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孩子啟蒙英語,那絕對是欠妥的。應該請經過師范教育的小學專職英語教師教。
● 家長要保持足夠的清醒和耐心。開始學習外語的時候,當孩子在家時用子還是大人都會遇到不知道怎樣“說”的尷尬。因此,家長要容忍孩子的沉默,接受孩子的延遲模仿行為,不要從一開始就催促或強迫孩子“說呀”、“認認這個詞”、“快寫字母”,以免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把外語的學習當成苦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