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十分重要的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和管理好專業門類齊全、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的實訓基地,對高職院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實訓基地;崗位主導
高職教育特定的培養目標與特殊的教育類型決定了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良好的實訓條件是保證實踐教學順利進行的必要支撐。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面臨辦學經費緊張,缺乏足夠的資金建設實訓基地等問題,如何設計、建設好實訓基地,是每一所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關注并著力解決的問題。
對于實訓基地的功能,人們有不同的看法,長期以來,在實訓基地建設上存在一種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的觀點,認為實訓基地就是學生直接操練的場所,其功能就是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與此相對應的教室的功能就是進行理論講授。所以,實訓基地的建設只強調和重視硬件設備的購置,而不太注意配以相關的講授設施。職業教育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因此,所有課程要素都應當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展開,并以這一目標為軸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訓基地的功能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而是要以技能訓練為主線,融理論講授與技能訓練于一體。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僅要注重硬件設備的購置,還要注意配以相關的講授設施,并且應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高職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已經十分清楚實訓基地建設在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重要作用,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指導思想、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課程主導受普通高等教育學科本位思想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不是以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的形成為依據,而是以滿足課程內容的教學為基本依據。有什么課程,相應地就建設什么實訓基地,實驗室只是放置了一些設備的教室,一切都是為了課程教學內容的需要。這是目前各高職院校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實訓基地建設模式,這樣的實訓基地具有濃重的“學校味”而缺少“生產味”,在這樣的實訓基地中,學生只能像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實驗室中一樣進行一些驗證性實驗,無法體驗到“工廠經驗”。
資金不足實訓基地建設對經費的投入需求較大,特別是工科專業對實訓條件要求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不足成為制約各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功能不全從內容上看,由于受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思想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僅僅用于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缺少有關課程講授的設施。從功能上看,由于資金不足、前期調研不夠、設計不夠合理等原因,許多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數量不足、功能不全,不能對本專業學生所應具有的能力進行全面培養,難以達到使學生初步養成必備的職業能力的目標。
針對性差瞄準市場設專業、瞄準崗位設課程、瞄準能力搞教學是高職教育的基本要求,實訓基地的建設應有利于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形成,通過教學強化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性。然而,許多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大多只能進行一些基礎性的訓練項目,缺乏崗位針對性,學生通過學習和訓練仍然無法適應崗位工作的要求,更談不上與實際崗位工作的“零距離接觸”。
技術滯后許多高職院校由于實訓設備陳舊、技術滯后,學生參與實訓的項目與獲得的技術能力都是已經過時或很快就要過時的技術,以至形成“舊技術指導新實踐”的怪現狀,使得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差,就業競爭力不強。
利用率低許多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缺乏校企聯合、校校聯合,甚至校內各專業之間的聯合也不夠全面深入。以專業為單位,各自為戰,自成體系,資源缺乏整合,實訓設備的兼容性差,利用率低,導致重復建設與資金浪費。
職業崗位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鑒于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應在實踐中探索職業崗位型的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即以職業崗位需要為出發點,以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形成為主線,設計和建設實訓基地,營造崗位工作的“職業環境”,使學生在職業崗位活動中提高技術應用能力,培養職業綜合素質,達到職業崗位的要求,實現專業培養目標。
職業崗位型實訓基地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崗位主導原則這是高職實訓基地建設應遵循的首要原則。實訓基地的建設要以滿足職業崗位的需要為目標,以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形成為中心,以職業崗位為實訓基地建設設計、開發與實施的主導,提高實訓的崗位針對性與適應性。應根據培養目標所確定的就業崗位的具體需要分析構建職業能力結構,以此為要素確定實訓模塊,根據各實訓模塊的需要選擇實訓設備、材料和工具,營造工作環境,安排實訓過程。
全面系統原則實訓基地的功能模塊要齊全,要確保培養目標中所確定的職業崗位所需要培養的職業能力都能夠在實訓基地中得到全面鍛煉與培養,不能有缺項。同時,要根據生產的過程和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合理布局,恰當安排,確保其系統性。
先進性原則只有用明天的技術,培養今天的學生,造就未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實訓基地的建設必須保持一定的先進性,瞄準行業技術發展的趨勢不斷更新實訓設備,開發實訓功能,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先進技術,增強崗位適應性,避免出現合格的畢業生卻是不合格的員工,需要接受再教育才能適應崗位工作要求的尷尬局面。
講練結合原則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應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這里,除了能進行崗位職業技能的實際訓練外,還要能進行相應的理論教學,融理論講授與技能訓練于一體。因此,實訓基地不能像工廠那樣只注重儀器設備的購置,還要注意配以相應的講授設施,并使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適度拓展原則知識的不斷更新、科技的飛速發展,帶來了職業環境的不斷變遷與崗位的不斷更替,傳統的職業崗位不斷萎縮甚至消失,代之以新的職業崗位,并且呈現出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趨勢。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必然使勞動分工不斷發生變化,造成工人的大量流動,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應較多地注意到使青年人能夠適應多種多樣的職務,不斷發展他們的能力,使他們能跟得上不斷改進的生產方法和工作條件的變化。高職教育要適應現代生產發展的這種變化,培養學生具有順利地從一個崗位轉移到另一個崗位的能力,因此,實訓基地的建設在崗位主導的同時,要考慮學生轉崗的需要,根據相近專業的需要與發展的趨勢適度拓展。
資源共享原則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在遵循崗位主導原則的前提下,應從全局出發,綜合利用資源,發揮學院資源的整體優勢,提高基地建設的投資效益。首先,要注重校內各專業的聯合,儀器設備的選擇、環境的營造以及實訓基地功能的開發,在滿足專業需要的同時,應考慮與相近專業的兼容性和資源的共享性,提高設備的利用率,節約資金。其次,要加強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校際聯盟,互補互助,統籌資金、人才與技術資源,將有限的資源相對集中起來,合作建立高水平的實訓基地,減少低層次的重復投資。
實訓基地建設的管理
崗位主導,科學設計高職實訓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實訓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實訓基地建設的質量。因此,應在學校、行業協會與企業中選擇一些資深教師、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培訓專家,組建一支專門的實訓基地建設隊伍。要重視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意見,要堅決克服高職院校教師閉門造車的現象。準確的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是科學設計實訓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的出發點,只有以崗位工作任務分析的成果為依據,實訓模塊、實訓設備的確定才能更加科學合理。因此,必須進行深入細致的市場調研,確保崗位工作任務分析的準確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最終成果是以物化的形態出現的,如房屋、設備等,建成后如果發現不夠合理,再進行改造困難較多,而且會造成浪費,為保證實訓基地建設的科學性、實用性,對實訓基地建設實施方案要進行深入討論和嚴格審核,并應實行責任制。
拓寬實訓基地建設的途徑高職實訓基地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撐,僅僅依靠學校建設高質量的實訓基地是難以想象的,必須拓寬實訓資金、設備、人員的來源和渠道,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學校、企業、政府應多方參與,共同建設好實訓基地。根據承擔主體的不同,可以將高職實訓基地分為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內實訓基地與公共實訓基地,各自承擔不同的任務。校內實訓基地由各院校自己建立、擁有產權并且為自己服務,其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和學校辦學經費,也可能有一部分企業或社會團體的贊助。學校是唯一的承辦者,也是理論上的唯一受益者,負責實訓基地建設經費的籌措、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科學安排學校的辦學資金是建設好這類實訓基地的重要保障。企業內實訓基地是指企業建立的用于職業院校實習教學的基地,這類實訓基地沒有專門的實訓場地和設備,是與企業的生產場地與設備融合在一起的,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建立的,校企之間的有效合作是建設好此類實訓基地的保障。目前,各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多屬于民間的、自愿的合作,缺乏強有力的政府法律、政策上的支持。要讓企業自愿地拿出資金、設備投入高職教育實訓基地的建設,根本措施只有一個,就是使企業通過投資職業教育給自己帶來實際收益。公共實訓基地是指政府用公共財政投資建立的面向社會開放的實訓基地,這類基地是為各高職院校提供實訓服務的公共平臺。建立公共實訓基地有利于整合有限的教育資源,緩解辦學經費緊張的狀況,應成為今后實訓基地建設的主要趨勢。
樹立經營理念,提高實訓基地的效益實訓基地建成之后仍需要大量的資金保證其運轉,因此,應樹立以基地養基地的經營理念,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多種功能,促使實訓基地建設進入良性循環。在滿足正常的實訓教學需要的前提下,應拓展實訓基地的功能范圍,提高實訓基地的效益。
1.可提供教育服務。高職實訓基地要從封閉走向開放,要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的設備與人員的優勢,提供企業員工培訓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社區教育服務、職業技能鑒定服務等,借以提高實訓基地的社會效益。
2.可向外出租。高職院校的有些實訓基地設備在教學之外多出于閑置狀態,社會上有一些企業由于生產規模不大,或自身經費短缺,自己難以購買某些設備,學校可以將校內實訓基地向企業出租,以緩解實訓基地在運轉過程中經費短缺的狀況。
3.可與生產相結合。要使校內實訓基地的實訓功能與生產功能相結合,在實訓的過程中承接合適的生產任務,在真實的生產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崗位生產能力,提高其職業素質,同時創造經濟效益。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職教育的實訓教學不僅需要良好的實訓條件,更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無論是實訓基地的設計與建設,還是實訓基地功能的開發與實訓教學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高職教育要徹底打破“在黑板上開機器”的教學模式,真正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就必須建設好實訓基地,這是每一所高職院校永恒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39.
作者簡介:
萬平(1968—),河南盧氏人,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語言與藝術系副主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