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的現狀,剖析了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偏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策略
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透視
高職院校教師學歷層次普遍較低,整體綜合素質也不太高。教師的人文素質,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人文素質不容樂觀。
(一)人文知識貧乏
目前,在我國高職院校,知識面廣、文理兼容的通才教師越來越少,大部分中青年教師自然科學知識有余而人文社科知識不足。
文學知識欠缺高職院校的教師,年齡偏大的對我國古代的文學知識還略知一二,中青年教師對我國現代(尤其是當代)的文學知識還有所了解。但總的來說,高職院校教師的文學知識普遍欠缺,對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名篇和名人的了解與認識不多,對現(當)代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影視文學等不同文學形態(tài)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趨勢知之甚少。對新出現的一些文學術語、文學現象或文學流派,基本上一無所知。
歷史知識不足高職院校教師具備一些零散簡單的歷史知識,但對我國及世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缺乏系統(tǒng)全面與準確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對我國及世界古代史更是一知半解。不少高職院校的中青年教師,不能準確說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不能全部說出我國經歷的所有歷史朝代,甚至不知道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年代。
哲學知識匱乏高職院校的教師,知道孔子、朱熹和王夫之,也知道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和尼采,但對這些哲學家的生平著述和基本的哲學思想了解很少,對中國和世界哲學史上的主要哲學流派及其基本哲學觀點幾乎全然不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了解也是一鱗半爪,甚至斷章取義、歪曲認知。
(二)文科技能薄弱
高職院校的教師,有著熟練的專業(yè)技術能力,但諸如語言表達、文學欣賞等文科技能則相對較弱。
語言能力較弱在課堂上,很多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語言過于專業(yè)化、模式化,缺乏生動性與形象性,不能把專業(yè)術語轉化為日常生活語言;在師生交往中,部分高職院校教師語言欠規(guī)范,又詞不達意,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圖;在科研上,少數高職院校教師寫作能力較低,撰寫科研論文困難。
社會活動能力不強不少高職院校的教師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能力、為人處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其活動范圍僅限于教室、實驗室和寢室,與社會缺乏廣泛聯系,不能很好協(xié)調與同事、學生的關系,不能獨立地帶領學生到校外從事生產實習或社會實踐活動,不能很好地同自己所從事專業(yè)有關的企事業(yè)單位保持密切往來。
文藝鑒賞水平不高高職院校教師對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有濃厚興趣和較深了解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屬于“看熱鬧”這一類。少數中青年教師不認識五線譜、不了解抽象畫、不懂電影中的長鏡頭,不清楚常見舞蹈動作的象征意義,不能概括出一部小說的基本內容及其藝術特點等。
思想道德滑坡受各種社會思潮影響,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的思想道德有滑坡趨勢,值得擔憂。表現在:(1)政治素質下降。參加政治學習的積極性有所降低,不認真履行自己的各種選舉權,對國際國內重大政治事件缺乏敏銳的洞察力、準確的判斷力和快捷的反應力,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缺乏深入理解。(2)思想道德素質弱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高職院校教師一方面接受了許多先進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蝕,出現職業(yè)道德淡化,敬業(yè)精神不強,教學精力投入不足,科研急功近利等現象。
心理素質偏低長期沉浸在數學符號、物理公式、工程圖紙中的高職院校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往往愛好單一、興趣不廣,顯得“呆板”,又缺乏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自我調節(jié)心理困惑的能力,對自我心理狀態(tài)認識不清,對自己的個性把握不準,不能很好調節(jié)自身能力與自我期望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各種矛盾,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等。
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偏低的原因
高職院校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人文素質偏低,具有多方面原因。
(一)學校教育的影響
應試的初、中等教育我國的初、中等教育,長期以來迫于升學壓力,只重視開設升學考試必考科目,對非考科目則棄之不教,而這些非考科目,大部分都是人文課程,尤其是高中階段過早分科,理科只開設語文、政治等幾門文科課程,音樂、美術、歷史等課程根本不開,一切為升學做準備,嚴重忽視甚至拋棄人文課程,導致高職院校教師在中學階段就缺乏人文知識和人文素質。
片面的高等專業(yè)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存在一種片面的教育思想,認為理工教育以自然科學為基礎,文科教育僅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突出高職教育的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把高職教育僅僅視為技能教育,普遍重理輕文,重專業(yè)知識輕人文學科,重視工程技能訓練而忽視人文素質培養(yǎng)。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在市場經濟某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下,一些能給學生帶來實用技術的專業(yè)大受歡迎,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直接經濟效益的學科備受青睞,而能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人文學科卻遭冷落。在大部分高職院校,人文課程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所占比例相當低,而且基本上是以選修課、講座或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出現。人文課程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規(guī)劃和管理,教學質量無法保證。這種片面的高職教育,不僅不能彌補高職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已貧乏的人文知識,反而加劇了其人文知識貧乏的程度,必然會導致其發(fā)展不平衡:專業(yè)知識有余,人文知識不足。
(二)高職院校教師個人的原因
狹隘的專業(yè)教育意識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認為在高職院校,只有從事專業(yè)教育才是“根正苗紅”,而從事人文社科教育則是“旁門左道”,把人文社科教師的教書育人視為“耍嘴皮子的游戲”,他們往往看不起人文社科教師。二是認為在當今社會,只有高職的專業(yè)知識和專門技能才有大用途,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可有可無。于是便忽略人文知識的學習,不培養(yǎng)基本的人文素質。
單一的教育行為不少高職院校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只是單一地從事所教的專業(yè)學科課堂教學,內容局限于本學科領域,科學研究范圍拘泥于本專業(yè)范疇,甚至人際交往的對象也固定于本學科及相鄰學科的教師,人為地將自己封閉在一個專業(yè)或學科圈子里,不與其他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及其教師交流和往來,將自己與人文環(huán)境隔絕,自然也就受不到人文氛圍的熏陶。
(三)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為我國教育的進步提供了強大動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尤其是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對人文教育的發(fā)展不利。傳統(tǒng)的高職教育,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在高職教育領域盛行,人文教育引不起人們的足夠注意與重視。
(四)繁重的教學任務
高職院校教師數量相對不足,生師比相對較高,教師教學任務相當繁重。相當部分教師,特別是中青年骨干教師從早到晚都在教室、實驗室或教研室忙碌,陷于“教學”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根本無暇顧及“人文素質”的修煉和提高。
提高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的基本策略
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賴于教師、高職院校及教育行政部門的長期共同努力。
(一)樹立文理工合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素質教育觀
高職院校的教師要順應科技發(fā)展潮流,立足當今,著眼未來,摒棄狹隘、傳統(tǒng)的專業(yè)教育觀,從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造就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人才的戰(zhàn)略出發(fā),重新審視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認清人文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是當今各類技術人才的基本素質,從而確立文理工交融、科學與人文教育整合的現代教育觀,并以此促進教師自覺提高人文素質,指導自己的專業(yè)教學。
(二)精心組織、科學管理,有計劃地全面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人文素質
政策導向,制度規(guī)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制定出必要的規(guī)章制度,明確國家和學校對教師人文素質的基本要求,規(guī)定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和學校在提高人文素質過程中各自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等。二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出臺優(yōu)惠政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支持、鼓勵教師提高人文素質,并充分發(fā)揮組織與領導作用,調動教師提高人文素質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針對高職院校教師實際,多途徑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面向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的人文素質教育,既要注重系統(tǒng)性又要強化針對性;既要強調普遍性,又要注意可行性;既要注重統(tǒng)一性,又要突出靈活性。(1)自主學習。作為成人的高職院校教師,完全有能力通過多種途徑,以自學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閱讀人文社科書籍,掌握必要的語言、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美學和倫理學等人文知識;參加人文社科實踐活動,鍛煉為人處事、社會交往等能力;積極參與文娛活動,發(fā)展愛好、和諧個性、健全身心、陶冶情感等等。(2)校內培訓。高職院校一般都有為數不多的人文社科教師,其中少數還對人文社會學科有較深的造詣。高職院校應發(fā)揮這部分教師的作用,在校內舉辦各種培訓班,本著短期與長期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綜合與專門相結合的原則,有計劃分批、分層地對教師進行人文素質教育。(3)校外進修。根據教學實際和需要,高職院校可以有組織地選派部分教師到校外進修學習人文社會學科,以短期和專門進修為主。(4)校園文化熏陶。高職院校應為教師提供一個優(yōu)美舒暢、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在建設硬環(huán)境時,增加文化品位和藝術含量,使教師受到美的熏陶;在構建軟環(huán)境時,除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外,還必須樹立優(yōu)良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倡導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精神,構筑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
作者簡介:
孫山,男,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及管理研究。
(本文責任編輯:王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