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剖析,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方面探討了該課程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教學模式;探討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是高等職業院校環境保護類專業的一門主干必修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應用性。筆者結合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該門課程的特點,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環節對該門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嘗試,以期探索出適合該課程的教學模式,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懂得必要的環境影響評價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同時,真正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實踐技能,實現知識+能力+做人的素質教育,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優化重組教學環節,建立創新課程體系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知識觀。《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在院系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專家的指導下,為了達到培養面向環境影響評價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通過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對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的修訂、教學內容的更新整合、教學方法手段的提升、實踐教學過程的加強,優化重組了教學環節,建立了創新型課程體系(見下圖)。依據該體系開展教學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的框架內,針對學生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選取教學內容并進行合理搭配,用合適的方法和手段予以講解,在此基礎上開展與實際工作接軌的實踐教學。學生在順理成章的過程掌握知識技能,不會感受太多的學習壓力,并且在現實實踐中體會應用所學知識的樂趣,能夠進一步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因此,這種課程體系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對解決高職學生學習自主性較差的突出問題很有好處。

修訂教學大綱,針對實際制定科學化的授課計劃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修訂該課程的教學大綱,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強化該課程的專業針對性和應用性,并把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突出位置。由于該課程過去的教學大綱對實踐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沒有明確的規定,其他內容的課時安排也缺乏合理性,授課計劃也因此忽略了這一點,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在執行的過程中常常沒有方向性、目的性,顯得很隨機,從而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在開課前對該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理論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度,增加了實訓內容及其時間的安排,授課計劃對此進行了具體細化和精心的編排,基本上符合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要求。
以教材為基礎,以實用、夠用為原則,更新整合教學內容高等職業教育的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重點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工作。所以,《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內容以高職高專規劃教材為基礎,涵蓋基礎理論、基本技術要點、案例分析、實踐項目操作等方面,涉及評價標準、評價大綱及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制、工程分析、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水環境影響評價等細節,并針對當前國家的環境政策、環境法律法規和環境形勢,與時俱進地重組和補充新穎的教學內容。例如,就目前來說,在課堂中及時地討論或講解有關“戰略環評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又比如,在“吉化爆炸污染松花江事件”發生后,適時地拋出環境風險評價的有關內容,是可行而且容易被接受和引起重視的。另外,在理論教學進行的適當時機,穿插實踐性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建設項目的評價體會知識技能應用的方法。總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內容的選材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具有明顯的靈活性和現實性。
細解難點,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啟發式地進行理論教學選擇比較好的教學內容以后,怎樣把其中所包含的知識技能合理地傳授給學生成了關鍵。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把教學內容灌輸給學生,而對于學生在每一堂課中學到多少關心甚少。對于《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來說,這樣的教學方式會使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因此,筆者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教學中以精講重點、難點為突破口,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并非常注意學生的反應,依此及時調整講解的速度和深度。特別是在講難點的時候,經常用非常通俗的語言和事例來進行比劃,使復雜的內容淺顯易懂。例如在講“水環境影響評價”這一章時,教學改革中我們只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比如河流水域來講,至于湖泊等水域,則讓學生自學,再與河流水域進行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這樣一來,既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突破重點,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論技能,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點帶面地拓寬知識面。同時,也可以防止出現教師灌輸得多而學生懂得少的尷尬局面。又比方說在講解“工程分析的類比法”這個難點時,學生對于“項目之間要具有可比性和相似性”的理解很模糊,筆者通過講“比較兩棵樹的高矮”需要“測量兩棵樹的實際高度或將兩棵樹放到一塊并且根部對齊”這個條件才能進行的例子,使抽象的知識點變得很生活化。總之,教學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對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有清楚的思路,要明白每一個教學環節所講的知識技能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能解決什么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應該學什么,應該掌握什么。
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技能和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高職教育所擔負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直接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能型、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實用人才,為此高職教育必須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的建設和改革。針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學中筆者采用了討論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報告式教學和室外實地式教學。例如,在講環境影響的概念時,我們以修建一條公路為例,采用了討論式教學,即首先由學生討論會產生哪些環境影響以及這些影響的特點,然后教師和學生再一起來進行總結。在講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劃分時,我們采用了體驗式教學,即學生提前預習并備一堂課,然后讓學生自己來授課,要求學生充分認知重點、難點,在這個基礎上由教師來進行補充,強調重點,突破難點,以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學生自己的授課我們發現,學生對這一節的知識學得很凌亂,往往抓不住“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的依據”這一重點,并難以將其理順清楚。但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后,學生們恍然大悟,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在講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編制時,我們采用的是報告式教學,專門請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多年的專家做了一次多媒體專題報告,學生對這個內容的報告式教學很是歡迎。
雖然在前述的三種理論教學方式中我們涉及了實例的講解,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整門課程實際應用的系統理解,不能滿足學生對應用技能的熟知和掌握,所以我們采用室外實地式教學,來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我們以“城市花都”建設項目為模板,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依據所學的知識自行來完成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包括資料收集、現場踏勘、資料整理、大綱編制、大綱評審會、報告書編寫、報告書評審會等整個評價過程。例如,在現場踏勘時,我們帶領學生來到“城市花都”項目實地,和學生一起來回顧“怎么看現場”;又例如,在召開大綱評審會和報告書評審會時,我們讓學生自己做報告,然后由專家點評、評審,完全模擬現實,做到身臨其境。通過這樣一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的應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對這門技能掌握也更加到位了。
參考文獻:
[1]田建國.素質教育新視野[J].現代大學教育,2002,(2):3-10.
[2]石冬梅,向瑞平.《動物內科學》課程教學方法及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5(2):147-148.
[3]田子貴,顧玲.環境影響評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徐淑芝.高職高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探討[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3(4):19-21.
[5]薛靜.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J].職業教育研究,2005,(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