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沒有升學的壓力,技校生有了較多的閑暇時間,而大多數技校生的閑暇生活質量不容樂觀。本文通過圖表等一系列的數據,對技校生的閑暇生活現狀做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建議,以期有針對性地在學生中開展閑暇生活教育,豐富學生的閑暇生活,為培養技能型人才作出貢獻。
關鍵詞:閑暇;網絡;調查
調查的目的
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使得職業學校在招生規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源質量日趨下降的問題,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內動力,學習積極性不高。技校生與初中生、普高生相比,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自主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多,同時,學生的課業負擔也遠不如初中生,閑暇時間明顯增多。而這些學生正處在人生的“不穩定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渴望與人交往,認知能力增強,但自控能力較差,易固執己見,情感易沖動,喜歡模仿,有時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如打架、吸煙、酗酒、早戀、泡吧、夜不歸宿等,特別是一些違法犯罪也往往發生在學生的閑暇時間。再加上學生家長多忙于工作,很少過問子女的事,在學生的閑暇時間,很容易造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失控。因此,技校生的閑暇生活極其令人擔憂。
因此,學校必須正確引導和安排技校生的閑暇時間。目前,職業學校面臨這樣一個課題:如何開展學生的閑暇活動,通過活動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其能力,陶冶其情操,增強其自信心,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閑暇觀。用豐富、健康的閑暇生活內容去充實學生的閑暇時間,為技校生的生活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使學生在閑暇生活中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學會交往,學會創造。為了對技校生的閑暇生活有更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對我校的358名技校生進行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共涉及八個班級,有工商、數控、電機、計算機、電工、光機電等六個專業,發放問卷364份,收回有效問卷358份。
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在我們的調查中,技校生對課余閑暇生活的總體評價認為“一般”的占62.8%,“無聊”的占19.8%,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的課余生活平淡,活動內容單調,只有極少數同學覺得課余時間是充裕的,這說明學生希望有更多的活動來充實課余生活,豐富精神生活。

從表1可以看出,在閑暇活動類型中,課余大部分時間學生選擇了看電視這種休閑活動,而且每周看電視8小時以上的人數占了31.8%。長時間看電視屬被動接受的休閑活動,它既不利于形成積極思維的學習方式,也不利于身體健康。

表2顯示,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聊天、交友、玩游戲和聽音樂、看影視,技校學生上網學習學科知識的較少,渴望友情交友、娛樂的較多,而認為上網對學習有影響的占42%。

表3顯示的是學生上網聊天的情況。技校學生上網聊天的主要對象是同齡人,由于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閑暇時間獨處的時間較多,缺少玩伴,大多數學生有一種孤獨感,從中可見他們渴望友情、渴望交友、渴望交流,渴望得到尊重與認可的心理。

表4顯示的是技校生聊天話題的情況。技校生對文體娛樂、生活、個人感情的關注度比例相差無幾。一方面可以看出,技校生已經漸漸長大,已從初中時單一的對學習的關注,轉而開始全方位的關注自身;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技校生對學習的關注度不夠,學習的興趣不濃。
建議
據上分析,我們認為,當前要做的是正確引導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學校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用豐富有益的課余生活充實學生的精神家園,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了,就不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況且能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結合學生所學學科和專業,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學生樂于參與并能讓學生展現一技之長的活動,將學科的教學目標滲透到課余活動之中。如一年級學生剛到學校,對一切較陌生,可開展“校史系列講座”,“做一個理想的技校生”演講比賽等活動,讓他們了解學校,樹立專業理想。二年級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可進行技能比武、各類專業知識競賽等,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展露一技之長的平臺,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自信心,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驅動力。三年級學生面臨就業的問題,宜開展“就業咨詢”、“就業學生談就業”等活動。此外,針對技校學生的現狀,多開展些法制講座,談社會談理想座談會,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樹立正確人生觀。
2.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如體育競賽、文藝演出等。讓學生搭建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以便讓學生釋放充沛的精力,展現自我優勢,獲得成就感。
3.為學生提供機會,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技校生經過兩年半的在校學習生活,即將踏入社會。許多學生因自身條件問題或心理上沒有作好充分準備,對未來充滿迷惘,不知所措。學校要想盡辦法,為學生提供機會,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增加對社會的感性認識。如校企結合、校區結合等,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走進企業,走向社會,使學生獲得步入社會鍛煉的機會,積累社會經驗,增加才干,鍛煉良好品質,為今后順利踏入社會,成為市場經濟需要的實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增強技校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可由學校學生會或團委組織學生進行公益活動或勤工儉學活動,如義務到敬老院服務,義務傳播科學知識,為社會弱勢群體捐獻愛心,利用寒暑假勤工儉學等。這樣既可充實生活,又可培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互助觀念以及樹立家庭責任心,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引導學生綠色上網網絡在信息社會已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對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引導學生上健康、有意義的網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對網絡的認識和利用,我們不能讓學生僅僅停留在游戲交友等娛樂消遣的階段,學??衫帽拘5碾娔X設備,進行計算機操作技能比賽,或開放校電腦設備,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瀏覽新聞,及時了解國內國際大事,充分發揮網絡拓展學習開闊眼界的功能。
傾聽學生的心聲,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現實生活中,技校生是容易遭到社會歧視、冷落的一個群體。調查顯示,他們經常感到孤獨、困惑,常通過電話、網絡結交朋友。他們渴望被人認可,被人關心,渴望與人交流,希望擁有朋友,愿與朋友分享快樂。因此,教師和家長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應給以學生滿腔的熱情和關愛,關注學生在業余時間內的交友類型,以防因交友不當而誤入歧途。
總之,學校應在學生的課余時間里,創設新的教育環境,營造更多的成功機會,多形式、多途徑地創造能讓技校生發揮才能的機會,讓他們逐步培養并形成良好的品行習慣和學習習慣,使學生經過學校培養,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和發展,成為有一技之長的有用人才。
作者簡介:
周弟妹(1970—),女,文學學士,浙江省平湖市技工學校講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本文責任編輯:何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