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紹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依據行業特點,實行“前堂后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前堂”與“后臺”密切結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思路。
關鍵詞:前堂后臺;培養模式;問題;思路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是全國第一所培養廣播影視傳媒類人才的高職院校,成立的時間不長(成立于2002年9月10日),但從其前身(安徽廣播電視學校)中專教育時就已經開始研究和探討職業教育的理念和辦學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前堂后臺”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
“前堂后臺”的人才培養模式
“前堂”即課堂,指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后臺”,即課堂理論教學之外的其他教學成分,分為“校內臺”、“校外臺”和“社會實踐平臺”三部分。“校內臺”指學院的實驗電視臺、廣播實驗電臺、各專業實驗室和網站、院報等實驗實訓場所。“校外臺”指全國各省、市、縣電視臺(站)、廣播電臺(站)、廣播電視傳輸發射臺。“社會實踐平臺”指各報社、通訊社、影視拍攝基地、電影制片廠以及其他實習實訓場所。“前堂后臺”,就是以廣播影視傳媒行業的雄厚資源為平臺,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密切結合為原則,以教師與學生“雙重角色”的交叉互換為手段,以產學研結合為教學最高宗旨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運行模式。
“前堂后臺”人才培養
模式的初步探索和實踐
改革“前堂”課程設置,是實行“前堂后臺”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學院成立之初,課程設置基本上是借鑒原北京廣播學院和原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的經驗,教學計劃是按照“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來設置課程,注重學科性體系。縱觀教學過程,基本上也就是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的比例很少。要推行“前堂后臺”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教學改革。而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是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建立一套基于“前堂后臺”模式的課程體系。為此,學院進行了兩次教學計劃的修訂。第一次是按照“必需、夠用”的原則,刪除一些理論性很強,學生難以接受的課程,壓縮理論課課時,增加實踐課課時,使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課時比例大體上達到6∶4。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實踐課的比例很難達到預定的目標。第二次是進行“寬基礎、活模塊”的教學改革,將原有的課程體系改造成“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專業方向模塊”,把提高學生技能作為主要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文化基礎課所占比例較大,擠占了專業技能課的發展空間,再加上思想不夠解放,課程設置不夠市場化,有的仍在學科性體系里打轉,一個真正的職教課程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加強“后臺”的建設,是實行“前堂后臺”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課程的改革逐步加大了實踐教學的空間,密切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但提高實踐教學水平關鍵是要有實踐教學的場所和條件,否則,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仍是一句空話。所以,學院近年來加強了對“后臺”的建設。
1.“校內臺”的建設和實踐教學。學校建立市級規模的廣播實驗電臺、電視臺,投資500萬元興建影視制作中心、影視演播大廳,建立校園網站,創辦院報。課堂上,教師以教授理論知識為主,課下,教師、學生分別任臺長、副臺長、編輯、部主任、制片人、記者或播音員、主持人。利用這些實訓場所,自辦廣播電視節目,自采自編新聞,自辦網頁,自辦報紙。院廣播實驗電臺每天4次播音,播音時長6小時,共有《廣院新聞》、《廣院聚焦》、《青春節拍》、《繽紛校園》、《音樂流行線》等12個自辦節目。院實驗電視臺每天2次播出節目,時長3小時,有《廣院視線》、《廣院論壇》、《青春無極限》、《音樂天堂》等6個自辦欄目。院報有要聞版、教學交流版、學習園地版、文學副刊版、信息廣場版等版面。校園網站也由學生自辦網頁,進行在線新聞采編和在線主持。
2.“校外臺”的建設和實踐教學。在省電臺、電視臺、傳輸發射總臺和全省市縣廣播電臺、電視臺建立實訓基地,定期安排學生進行實習、見習或輪訓。
3.“社會實踐平臺”的建設和實踐教學。在黃山等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建立影視拍攝基地和動畫廣告實習基地,提供學生實踐平臺,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一些報社、影視廣告公司、影視制作公司等媒體掛牌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平臺。
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
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前堂后臺”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不斷提高。近幾年,學院教師共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專著、合著十幾部(本),部分專業教師在省電臺、電視臺做兼職工作人員,安徽省攝影藝術家協會、安徽省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安徽省電影評論學會等學術性社會團體都有學院的相關專業教師的參與。本校畢業生深受廣播影視傳媒系統和社會一些企事業單位的歡迎,近幾年的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學院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不斷提高。
存在的問題,一是“前堂”課程體系尚需改革。二是學院內“后臺”與“前堂”結合得不夠密切。三是我院與全省各專業臺雖建立了聯系,但仍是“松散式”的合作,沒有建立實質性的合作關系。四是社會實踐平臺拓展不夠。五是教學資源相對不足。不解決以上問題,“前堂后臺”人才培養模式就難以完善和發展。
發展和完善“前堂后臺”
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建立基于工學結合的職教課程體系現有的教學計劃仍把文化課作為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分開,仍然缺乏現代職業教育課程觀。現代職業教育課程應該從崗位或崗位群的能力需求出發,反向推出需要的課程。文化課、專業課要根據崗位能力重新構建,為崗位能力服務,進而在崗位能力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起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按照這樣的體系展開教學,教學內容才能與崗位要求一致;學生具備了某一崗位的能力,才能開展工學結合;崗位能力低,可以在低層就業;崗位能力高,可以在高層就業。以此方法開展教學,才有職教特色,才可落實就業導向;以此方法進行分層,才有分層依據,才有技能差別;以此方法謀求發展,才能形成技能成才之路。
加強校內實習基地建設,走學院教學生產經營一體化的道路一是要充分發揮校內電臺、電視臺和網站的作用。電臺、電視臺和網站各部門現只有一套人馬,總共不過一百人。學院應組織多套人馬,輪流到電臺、電視臺和網站操作鍛煉。這樣,電臺、電視臺和網站的實習基地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是要根據專業特點,構建校內模擬公司。新聞系可組建模擬新聞報刊。影視藝術系組建模擬動漫公司、廣告公司、節目制作公司等。信息工程系成立電子網絡協會。播音主持系將現有的播音輔導間改造成音頻和視頻工作站,也就是一個個小型電臺、電視臺,形成模擬廣播調頻、電視頻道的運行機制。條件成熟時,校內成立的公司,可以進行市場化運作,跨系聯合,成立文化傳播公司,讓學生直接接觸社會和市場;三是要發揮學院700平方米演播大廳的作用。可與安徽電視臺、合肥電視臺合作,共同制作節目。教師、學生直接參與節目制作,可以得到更多更有效的鍛煉;四是要實行任務引領式的項目教學試驗。組織各方面人才,共同完成一個項目,以此推動學院實踐教學。
根據互惠互利、資源共享的原則,積極推進與省、市﹑縣各專業臺的合作,實行校企合作辦學一是學院利用教學資源,為各地專業臺辦培訓班,或實行人才訂單培養,各地專業臺接收青年教師和學生頂崗實踐;二是簽訂協議,共辦欄目或節目;三是采取優惠政策,聘請更多專業臺的專家學者任學院的兼職教師;四是成立校臺聯合董事會,學院和專業臺合股共同辦專業,實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積極拓展社會實踐平臺,讓整個社會成為學院的大“后臺”,實行開放式辦學學院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可與相關單位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在掛牌建立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可實行訂單培養、協議合作、股份制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聯合,共謀發展。目前,信息工程系、影視藝術系已與北大青鳥、北京依天萬合公司、奧多比公司、北京匯眾益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辦學,為學院整合社會資源,提高教學水平開辟出一條新路,也為學生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及拓展就業市場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學院還要進一步發展與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浙江傳媒學院的合作關系,走集團化辦學的路子。在專業建設上,可與其他學校實行校校合作,聯手打造精品專業,實現合作共贏。
實行“前堂后臺“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運行模式,是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依靠自身,依托各級電視臺、廣播電臺和其他實踐平臺培養人才,是教學的重要選擇,是學院發展的必由之路。全省各級電視臺、電臺和眾多社會實踐平臺的專業技術人員、先進的設備、豐厚的資源是學院辦好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力量和強大后盾。與其進行實質性合作,將為教學提供更多實習基地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學院通過自辦電視臺、電臺、自辦廣播電視節目、自辦影視制作公司、影視廣告公司等,進行模擬市場運作,實現教師與學生“雙重角色”的交叉互換,將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教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按市場規律的要求合理配置“前堂”與“后臺”的資源,實施好雙贏和互動戰略,才能推動廣播影視職業技術教育產學研教學模式的深入發展,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廣播影視傳媒等行業所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建設——1999年高職高專教育文件資源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國高職高專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周蕖.中外職業技術教育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蔣國平.高等職業教育建立產教結合新機制和辦學模式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5,(11).
[5]歐曉東.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4,(4).
[6]程宜康.論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等教育,2002,(3).
[7]郭靜.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張堯學.正確定位促進高職高專教育健康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2,(1).
[9]王明達.關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幾個問題[A].高等職業教育的理論探索與教改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職業教育發展還需跨過幾道‘坎’[N].中國教育報,2006-09-24.
作者簡介:
潘仁炎(1957—),男,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副教授。
許海潮(1977—),女,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影視藝術系編導與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