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園林植物環境學是一門綜合性強、涉及面廣、充滿辯證思維的學科。從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改革等諸方面進行了探討,旨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能力。
關鍵詞:植物環境學;教學改革;探討
《園林植物環境》是中職園林、花卉等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在原來的氣象學、土壤學和植物生態學三門課的基礎上重新整合而成的一門新的學科。整合后的教材,內容多而雜,系統性差,這對于長期習慣于按學科進行單一教學的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盡快適應新課程要求,掌握新課程特點,開展扎實有效的教學,講出特色、講出風格,是擺在主講教師面前不可回避的課題。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通過認真思考,結合教學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出一些有益的做法,與大家共勉。
熟悉教學內容,理順思路
要教好植物環境課,前提是對所教課程的內容做到熟練掌握,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因為構成植物環境課的三部分:氣象學、土壤學和植物生態學三門課過去由三位教師分別講授,整合后全部內容則要由一位教師完成,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即要求任課教師盡快實現由單面手向多面手的轉變,不僅要通曉氣象學,還要通曉土壤學和生態學。我的做法是加強學習、補課,將課程的三部分內容融為一體,融會貫通;對疑難知識向專業教師、老教師請教,通過“傳、幫、帶”,取長補短;要多做實驗,在實踐中學,逐漸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努力做到用“一桶水”應對“一碗水”。
要講好環境課不僅要求教師熟悉教材內容,還要理順好各組分間的關系,做到綱目清晰、有條不紊。組成植物環境的三部分中,生態學是核心,氣象、土壤是基礎。必須牢牢抓住這個中心,圍繞生態學來開展教學,以生態學知識為主線,以環境因子的變化規律及其與園林植物的相互關系為重點,使生態學、氣象學和土壤肥料學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綜合的課程結構。同時要處理好植物學、氣象學、土壤學與生態學之間的銜接問題,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根據生態學知識的教學要求,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決定氣象學與土壤學內容的取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學科框框,善于從整體上系統地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局部與全局、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防止主次不分,甚至主次顛倒。
明確教學目的,有的放矢
搞好園林植物環境教學,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只有如此,才能抓住講課的重點,提高效果,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教學大綱和課程的要求,《園林植物環境》的教學目的,一是使學生初步了解園林植物環境各要素的特點、變化規律,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熟悉植物與環境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植物主要生態因子調節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三是樹立生態觀點,學會從生態學的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明確了,教學就有了方向和尺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兩基,做到“三突出”:即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與提高,突出實踐性、實用性,理論聯系實際;突出環境教育,強化生態觀念;突出實踐環節,加強能力培養。通過我們的教學,使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重視緒論課,講好開場白
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緒論課講得好與否,對以后的教學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我十分重視緒論課教學,力求講好開場白。
首先,根據緒論課在全部課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我將緒論課的授課時間由大綱規定的2學時增加至4學時,為講好、講透緒論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
其次,明確緒論課的教學目的。緒論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著重解決學生對一門新課所關心的兩個問題,即這門課“講什么,有什么用”,要讓大家明白這門課在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了解該課程在園林綠化、生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學生一開始就對這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再次,抓住學生對新課程既陌生又好奇的心理,圍繞這門課“講什么,有什么用”這個中心議題,重點采取提問題設懸念的方法,以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實例為素材,讓大家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聽課。例如,我以“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萬物生長靠太陽”等諺語引出植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以“怎樣在‘五一’、‘十一’使百花齊放?怎樣利用溫室進行花卉促成栽培?越冬樹木如何防寒?怎樣進行城市防風林建設?”等問題引出園林植物環境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凸顯課程的應用性。以我國為什么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什么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為什么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進行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指出植物環境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凸顯其基礎性和滲透性。通過對緒論課的學習,使學生明白“植物環境學是闡述構成植物環境各要素的特點變化規律,植物與其生存環境間相互關系以及主要生態因子調節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的基礎學科。學好植物環境課將對今后專業課的學習及辯證思維和生態意識的養成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自覺、主動地投入到今后的學習之中。
把握教學重點,巧妙處理教材
園林植物環境學是一門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邊緣學科,內容豐富、知識點多。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內容,分別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或刪或增,有所講,有所不講,做到詳略得當,突出重點和難點,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如對教材中關于中國植被分區一節中關于亞熱帶、熱帶植被及青藏高原植被等作為選學內容供學生參考,課堂上不再講述。補充了河北省南、北城市園林樹種及綠化樹種的引種、馴化實例等內容。園林植物環境理論對專業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學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我們把各種環境因子的調控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作為各章節的重點內容加以講述,突出實用性和應用性。對教材中用以佐證的圖表、數據等盡量采用我省城建園林部門的實測數據,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突出地方性,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因材施教,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內容,分別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教學方法,每一節課,因內容定方法,或以講為主,或以自學為主,或以討論為主,或以調查實驗為主等等。具體方法是: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以及補充的內容,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自學為輔;對易懂易學的章節,如城市環境的特點等內容,只要點到即可,無需多費口舌,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對有實驗實習的內容,則結合實驗實習,邊實踐、邊提問、邊講解。對生產實際或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則以討論為主,如針對近年來石家莊市熱島效應加劇,夏季氣溫位居全國前幾位,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廣大市民反應強烈這一社會現象,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小組討論中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知識,暢所欲言,課堂氣氛活躍。在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中,對基礎理論部分,我是這樣做的:根據每一章節內容,出若干思考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預習,上課時再就這些問題進行提問,根據回答情況給被提問學生打分,最后由我根據學生理解程度做總結。對于環境因子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部分,則改變由老師“一言堂”的做法,先由學生根據自己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經驗談應用,最后由老師做補充和完善,開展互動教學,達到教學相長。
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園林植物環境是園林、花卉等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園林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而,理論聯系實際是學好該課程的主要方法。產學結合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我們的做法是:
第一,密切與生產單位的聯系,將實驗、實習課與生產結合起來。我們一改過去單純做實驗脫離生產實際的做法,嘗試與生產單位聯手協作。如我們與省果樹所協商,在完成“林內外溫度變化”實驗的同時,對有防風林果園和無防風林園地花期受凍害情況進行了調查;結合風的觀測,對不同樹高果園防風林防風效果進行了調查;結合“濕度計的使用與濕度的測定”,對省林科院花卉基地溫室大棚內溫濕度進行了測定,結合石家莊市創建生態園林城市活動,與市園林綠化部門聯合進行了垂直綠化對溫度的測定等等。這些實驗實習,一方面完成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任務,另一方面,給生產單位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受到了生產單位的歡迎。
第二,成立課外興趣小組,拓展學生思維,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為解決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我們成立了課外興趣小組,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如調查發現,校園內同期栽植的法國梧桐,有的枝繁葉茂,有的卻發育遲緩,甚至未老先衰。為揭開這個謎底,我們以此立項為科研課題,組織興趣小組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研究,從植物生長的土壤、光照、水分等環境因子入手,分析、比較,最終找出了問題的原因及解決辦法。這一活動其實質是一項綜合性實習。通過科研活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