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語文是高職高專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對學生學習專業課程起支撐和保障作用,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與建設的目標出發,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內容,從教材、教學、課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觀點與看法,并論述了高等職業教育中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材編寫;現狀分析;目標定位
高職高專大學
語文課程建設的意義
從20世紀90年代實施文化素質教育以來,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成為大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大學語文課程邊緣化處境依然不容樂觀,尤其是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淡化或取消大學語文課程還是很普遍的現象。
大學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大學語文對學生學習專業課程起支撐和保障的作用。從工具性這一角度來說,高職高專的大學語文教學應繼續加強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分析能力,以彌補應試教育體制的缺陷。應當說,高職高專學生的中文應用能力普遍不高,從社會發展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要求來看,專業知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綜合能力尤其是中文應用能力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地位。如語言表達能力,就是勝任工作的八大核心能力之一,是各行各業選人用人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強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是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要求、教育的要求。
大學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大學語文是一門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課程。一般來說,大學的文化素質課程主要有哲學、歷史、文化、藝術和政治等,都具有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與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但大學語文有著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以情感人、提高情商的功能。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面對強勁的西化潮流和人文精神嚴重缺失的現狀,面對忽視或取消大學語文課程的現狀,加強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顯得尤為迫切。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在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現狀
近年來,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取得的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教材改革。目前,我國正式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有上百種之多,教育理念大多從原來的“文學教育”轉向“人文教育”。有影響、有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改革新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主題+文選”模式,以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和夏中義主編的《大學新語文》、《大學人文讀本》為代表;二是“專題+文選”模式,以溫儒敏主編的《高等語文》和周金聲主編的《大學人文語文》為代表;三是“作家+文選”模式,以錢理群主編的《大學文學》為代表;四是“文史+文選”模式,以王步高主編的《大學語文》和彭光芒主編的《大學國文》為代表。可以說,近年來,這些大學語文教材既保留了經典內容,又能推陳出新,形式各有特色,顯示出編者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教育理念。這些教材引領著中國高校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潮流,體現著與時俱進的思想,具有創新特色。這些教材同樣可以成為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的首選教材。
當然,高職高專用普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材是否合適也存在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高職高專的大學語文教材應根據高職高專課程體系的特點,在課程體系上有別于普通本科教材。這個觀點是有道理的。原因之一是普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所選內容太多。按照當前高職高專的大學語文課時來計算,大多內容根本不可能在課堂上學習。這不僅給學生造成經濟負擔,而且使不少學生產生反感,不愿意學習大學語文。也有人指出,現在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上陳舊,沒有任何新意,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學生的需要,并提出大學語文要與專業相結合。
高職高專的大學語文教育不僅要落實好能力教育,還要落實好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因此,筆者認為,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應該有所借鑒,根據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的特點,編寫出高水平的教材,以滿足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需要。
大學語文教學問題
對大學語文教學一直存在兩種錯誤的觀念:一是認為學習大學語文沒有用,把語文和生活對立起來;一是只強調其工具性,不能和豐富的人生結合起來。這兩種觀念普遍存在,使得我們的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空洞抽象,說教性強,大學語文課堂沉悶、呆板,價值取向不明。
如何通過大學語文課程改革來發揮它的優勢,挖掘它的潛力,整合并強化它的多效性教育功能,完成知識、能力、素質的轉化,這個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是擺在大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熱點、難點話題,也是大學語文教育專家要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才是真正落實了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簡單地說,大學語文課堂上要講些什么,怎么講,這不僅僅是一個方法問題,它還體現著一個教育觀念問題。
語文的工具性是不能改變的。大學語文課必須給學生新知識,忽略知識傳授而空談能力是無根的。但大學語文最根本的還是人文性,這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大學語文教學應當在工具性、知識性傳授的同時融入人文性。大學語文教學不能急功近利。大學語文傳授的應當是學生終身受用的東西。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語文教學存在大量的問題,這也是學生不喜歡學習大學語文,認為學了大學語文也沒有用的原因之一。筆者以為,改革大學語文教學必須改變觀念,應從宏觀上提出正確把握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原則,明確大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和實現策略,突破固有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走多元化創新的道路。
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現狀
就全國范圍來看,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確實出現了尷尬現象。有些高校的文科專業一年級要必修數學,但理科專業原有的大學語文必修課程卻從選修計劃中刪除了。即使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院校也普遍不重視,大學語文已成為“日益邊緣化的學科”。
高職高專的情況就更讓人擔憂。主要表現在大學語文還沒有被明確定為文、理科專業的公共必修課,往往是可開可不開,開多少算多少,課時未規定,許多院校只是文科類專業開設一學期,理工科專業根本不開設。大學語文是否開課,常常決定于校、系領導是否重視和支持,不僅各校情況不一,即使在同一所學校里,開或不開,課時多少,也很不穩定,很不平衡。院系要壓縮,停開課程首選的往往就是大學語文,有的院校甚至連藝術類專業都停開了大學語文課程。因此,許多高職高專的大學語文教師工作量不滿,不受重視,沒有前途,紛紛轉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職高專為適應市場的發展需要調整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這些是至關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但大學語文教育不能受實用主義的影響。教育要有更為長遠的戰略目標,大學語文教育必須從更為長遠的戰略目標來思考。開不開設大學語文,如何開設,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這關系到21世紀高職院校所培養出來的應用型人才的質量。
當然,大學語文面臨的這種尷尬局面已引起教育專家的廣泛關注,專家們呼吁“拯救大學語文”。不少高校把大學語文當作必修課、重點課,許多專科院校、職業院校也逐步重視大學語文教學。這是令人鼓舞的。我們希望高職高專不僅要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而且要自上而下從觀念上重視這門課程,使大學語文擔負起它的教育使命。
建立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設想
無論是普通大學還是職業院校,開設大學語文的學時是有限的。為豐富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有人提出在打造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同時,開設相關選修課程以豐富文化素質教育。也就是說,在設置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方面,確立“一課為主,多門配套,選修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真正體現大學語文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圍繞大學語文,可開設能力訓練、文學修養、人文素質、影視賞析等選修課。這不僅可以豐富、深化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做到有的放矢,各取所需。能力訓練類選修課以訓練學生能力為主,如開設演講與口才課,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文學修養、人文素質類選修課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賞析,啟迪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精神境界。
也有學者提出更為大膽的設想:利用“大語文”與“大人文”在知識上的相互涵蓋關系,把大學語文課程和人文通識教育結合在一起,將它改造成一門具備全面人文素質教育職能的、具有生態文化特性的綜合課程,達到既能滿足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能節縮課時的目的。這樣的設想雖然很好,但真正落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周治南.高教提速與廣義語文課程設計[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
[2]吳宓.文學與人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3]孔慶東.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06,8(28).
作者簡介:
姜本紅,女,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本欄責任編輯: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