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文教學經過長期探索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諸多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然而,應用文教學尚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通過對職業學校當前應用文教學現狀的分析,提出幾點優化措施。
關鍵詞:應用文教學;應用性;實踐性;應用寫作能力
優化應用文教學的必要性
應用文因其講究現實的目的和效用,在社會活動中承載著重要的使命和功能。應用文教學歷經多年實踐,其理論體系和教學方法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運用。然而,時代的變遷、教學對象的變化、教育目標的改革,都對應用文教學提出了全面而具體的優化要求——應用文教學要與時俱進。
導致目前應用文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一是從學校到社會,普遍存在著重文學輕實用的傾向;二是應用文有嚴格的體例要求,教學容易流于程式化,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認為應用文學習沒什么高深復雜的理論,只不過是掌握格式而已,可以無師自通,因此教學和訓練被簡單化,結果是“一讀就懂,一講就會,一寫就錯,而且學得越多,會得越少”;四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尚未涉足社會的學生看不到應用文與其未來崗位工作的密切聯系,因而缺乏學習主動性。
凡此種種,造成了應用文習作不是“仿”就是“編”,應用文“為用而寫,寫則為用”的特質被異化和丟失。所以,從學生未來職業崗位需求和長遠發展考慮,優化應用文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意在從內容、方法、練習設計入手,提出應用文教學的幾點優化措施。
優化應用文教學的內容
應用文種類繁多。在教材編寫上,每一種類都幾乎包含著釋義、分類、作用、格式體例、寫作要求等。如果不分主次,不加取舍,應用文教學便會成為純粹的抽象理論闡釋,教學效果自然是“學得越多,會得越少”。
精簡內容根據專業實際和職業崗位需要,明確目的性、實用性,增強適用性。重視理論,但不唯理論,對理論知識的講授以“必需、夠用”為度,注重基礎性、應用性和專業針對性,讓學生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進行應用寫作實踐;在文種的選擇上,應有所側重,按需施教,既著力于專業文書,也要加強日常生活使用頻率較高的文種,如條據啟事、計劃與總結、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等。
甄選例文例文是掌握寫作理論知識,形成寫作技能的基石。它是理論知識的具體化,是習作訓練的范例。例文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把握應用文體的體例特征和寫作要求。選用的例文應盡可能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和未來職業崗位需要為原則,精選切合現實且文質兼備的范文供學生借鑒,摒棄那些內容陳舊,學用脫節或純政治說教的舊例文。
優化應用文教學的方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科學的應用文教學方法,既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更要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能力,達到學以致用。令人遺憾的是,應用文的教學模式多年來大都沿襲著“概念→格式→例文→習作→講評”的套路,千篇一律,單調乏味。為此,本文在借鑒應用文教學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列舉幾例有效的方法。
范例評析法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范例評析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上與理論講授環節相接,讓學生清楚地看到理論是如何從實踐中提煉出來,使理論講授有所依托,免除空泛之弊;下與作文訓練相聯,通過“解剖麻雀”,幫助學生增強對應用文體的直觀感和透視力,引導學生借鑒范文的寫法技巧,架設起促進寫作知識向寫作技能轉化的橋梁。運用此法的要求,一是所選范例必須典型,二是教師能準確把握范例所體現的寫作要訣、技巧,能針對學生寫作中的盲點和弱點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感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病文分析法魯迅先生曾精辟地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只是讀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領悟。因為在學習者一方面,是必須知道了‘不應該那么寫’,這才會明白‘應該這么寫’的。”教學中,教師適時提供各種有缺陷的“病文”,在讓學生評析其不當之處后,再將其修改整理成合格、規范的應用文。在這一正一反的對照中,不僅訓練了學生辨析正誤的能力,也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應用文寫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寫應用文可能出現的毛病很多,一篇病文不能各個方面都有“病”,否則會顯不出重點。如果學生對每個問題平均用力,認識便難以深刻,故“病文”要有典型性、普遍性和針對性。這樣,通過大量的事例和練習,學生才會明白“不應該那么寫”,而“應該這么寫”的道理。
對照比較法有比較,才有辨別。運用比較可以區別文種之間的共性與個性,使文體特征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文體的比較,如應用文與文學作品;可以是文種的比較,如計劃與總結;也可以是同類文種不同類別的比較,如公告與通告等。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整體觀點看,傳統教學方法的單一性難以適應目前應用文教學任務的多樣性與綜合性。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不同教學方法之間應相互取長補短,以發揮整體綜合效應。
優化應用文教學的練習設計
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設計精巧且信度較高的練習題,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對促進學生的思維、智力、興趣、能力等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應用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應用寫作能力,而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練習。只有反復訓練,才能熟而生巧。但是,目前提供給學生練習的應用文習題尚有許多需要完善之處:要么翻抄理論知識,只是進行概念內涵的復習與回顧,要么與學習、工作實際脫節,要么形式單一、缺乏變化。因此,對練習目標的明確性、內容的豐富性、難度的層次性、方式的多樣性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些設計,力求為應用文教學的最優化提供有效途徑。
緊貼學習和工作實際應用文為用而寫。教師在設計習題時,應盡可能追蹤學生學習、工作的實際,并以此為素材創設情境,設計出適合學生練習的習題。通過練習,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而掌握寫作技能,把握寫作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應用文在工作、學習中的實用價值,從而引發學習的需要和興趣。
形式力求多樣靈活豐富而多樣的形式,不但能調動練習的興趣,而且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空間,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在題型上,除了沿用多年的“概述”、“簡答”、“簡述”、“寫作訓練”外,還應設計如“案例分析題”、“模擬情境寫作題”和上文所列的“病文修改題”、“比較分析題”等等;在運用手段上,書面形式之外,可利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技術進行操作,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訓練的質量。
強化實踐操作,注重能力培養應用寫作訓練的核心是實踐和操作。葉圣陶先生談到寫作實踐時曾說:“要經常歷練,歷練到成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魯迅先生也說:“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在訓練中,應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操作的方式應該是校內和校外相結合:(1)課堂寫作訓練,有利于提高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2)校園活動寫作訓練,校園生活是多彩的,校園運動會、圣誕節、藝術節、“五四”青年節等等都可以成為應用文發揮現實作用、服務社會的訓練場,學生參與其中進行寫作實踐,有利于能力和素質的提高。(3)社會實踐寫作訓練,讓學生走向社會,以社會人的身份參與具體活動進行寫作實踐,并為自己的寫作行為負責,這種形式對教師和學生最具挑戰性,但收益也是最大的。
提高應用寫作能力不是純粹的技巧問題,除了掌握相關寫作知識之外,首要的是工作、學習、生活中積極的態度、正確的觀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此方能因時、因事制宜,常寫常新,獨具個性。
參考文獻:
[1]鮑躍華.應用寫作教學低效率探因及對策[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2,22(2):63.
[2]李小林.公文寫作教學范文分析初探[J].廣西經濟管理學報,1996,(4).
[3]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11.
[4]黃偉萍.在《應用寫作》教學中如何選擇病文范文[J].中山大學學報,2002,22(2):229.
[5]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06.
[6]魯迅.魯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62.
[7]王彥穎.論高職院校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
孫學明(1968—),男,江蘇淮安人,南京衛生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學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