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了一盆勒杜鵑,初時身子極其單薄,但它的萌芽力極強,過不了多久已是枝繁葉茂,新發的嫩葉翠汪汪的一茬接一茬長勢喜人。
勒杜鵑易于栽種,不需要經常施肥,但不能缺水。那花盆已不算小,可幾天不澆水那葉子就耷拉下來,發皺甚至枯黃。不過沒關系,端來一盆水澆上,不出半個小時那葉子準會綠油油的挺拔如初。我喜歡在這樣的時刻,搬來一張椅子坐在一旁,靜靜地欣賞著葉子們一點一點挺直腰桿,恢復勃勃生機的整個細節。印象里草木是自然界里最安靜的生命,而此時此刻,我分明感受到勒杜鵑的脈絡就像人體的脈搏一樣在跳動著,從泥土中汲取能量,將生命力自根部而上迅速地傳遞到枝葉。這真是一種令人驚喜的體驗!
最近一直在關注一些教育方面的話題,忽然覺得中國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酷似我陽臺上那盆勒杜鵑的根與枝葉。父母總是在第一時間將自己的心血和愛無私地澆灌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未來寄托著他們所有的希望,因此他們護犢情深,竭盡全力為兒女遮風避雨,恨不能包辦孩子成長的全過程,讓孩子不用摔倒就能學會走路,而且父母越有能力,這種包辦就越徹底。結果從表面上看來,包辦中成長的子女也順風順水地長成枝繁葉茂,卻沒有意識到孩子慢慢就成為了父母樹上的枝葉,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一旦離開父母的守護就難免枯黃凋零。
我們都知道,跌倒和爬起是學會走路必須經歷的考驗,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跌倒和爬起的過程。人的一生中,很多知識都可以選修,但成長的課程卻都是必修的,一門也不能少,更無法讓父母代考,哪一門拉下了或者不及格,在你往后長大成人的生活中,總有一天會需要你付出加倍的努力來補上。
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的父母似乎更“狠心”但也更有遠見,他們總是試圖將子女從自己的蔭護之下獨立出來,讓孩子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土壤,成為大樹旁邊的一棵小樹而不是樹上的枝葉,可以自由地生長,最后破空而出。
中國有句俗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俗語的背后講述的就是一個個成長的故事,只不過這些故事里包含了太多無奈和被動的成分,并非有意識地培養。“望子成龍”與“教子成龍”之間總是有著太多的誤解和距離。
家長們一直關心孩子多大年齡適合留學的問題,其實孩子們所擁有的獨立性往往會比年齡成為更加關鍵的因素。各個年齡段的留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例子,也有成為“留學垃圾”的例子。因此,留學并不能單純地從年齡的角度考慮,自理能力、心理素質更是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