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派留學緣起于清朝末年,亦稱為“官費留學”。出于響應洋務運動的號召,1872年一艘載著30名幼童的輪船乘風破浪,穿越廣袤的大洋,駛向遙遠的美利堅,掀起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次留學浪潮。清政府隨后于1872-1875年先后四次派出了120名幼童官費留學生前往歐洲學習,特別是1905年科舉制度取消后,出國留學成為當時青年人的一種新的追求。后來民國時期局勢動蕩,留學政策缺乏延續性。新中國成立后,紛紛派遣留學生向東歐國家學習,特別是蘇聯的紅色留學使很多人的夢里都浸透著革命思想。接下來的文革使留學教育陷于停滯,改革開放以后至今的30多年間,我國派出了近6萬公費留學生,自費留學生不計其數,掀起了中國近代最大的一次留學潮。
9月末,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公派出國的留學研究生學成后需要回國服務兩年,如果不遵守需要償還所有的資助費用并支付30%的違約金。一時舉國上下輿情鼎沸!有媒體驚呼“教育已經進入簽約時代”?認為若不在改善人才成長環境上尋求歷史性的突破,那么將來的問題就不是靠簽約能解決得了的!另外有評論認為,留學生回國問題除了物質方面的約束和激勵必須動用情感的力量。筆者認為這兩條建議都發人深省,都指出了我國公派留學問題的癥結所在。確實,從長遠來看此事不是簽約就能解決得了的,但是我們又不能不說簽約是一種進步,值得嘉獎,政府的表現我們應該給予適當的掌聲。但是政府此舉會不會形同虛設,公派留學如果真要花費很長時間很大力氣才能解決的話,我們何不考慮廢止公派留學或者暫停一段時間呢?
與公派留學生簽約是國家一種有作為的表現
我國公派留學的歷史已有百余年,從前沒有簽合約一說,現在為什么要加上?只能說物逝時移,當時的國情與現在中國的國情不一樣,選派的規模不一樣,當時之人心和現在之人心不一樣。國力變強,世界之發展把中國帶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當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心不能說不“古”,只能說更活了,沒有了激勵大批的留學生回來報效祖國的因素了。電影里面、老教科書里提到過錢學森們冒死回國報效祖國的故事,那是發生在祖國剛剛經歷過大的苦難的時候,那時候祖國各方面急劇缺乏人才,一種強烈的愛國心召喚著他們。中國人現在能吃飽飯日子也富裕了,民族意識淡化,個人意識增強,留學生們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好的個人發展空間出國不歸無可厚非。何況現在絕大部分出國留學生都是自掏腰包,對于這一部分人的去留我們更沒有辦法苛求,只能感到遺憾。
但是對于一部分公派留學生到期不回就是另外一種態度了。他們花著納稅人的錢在國外修得高學歷,結果學業有成不愿回國了,也就是說他們享受了國家提供的免費教育,結果卻不愿承擔義務。對于這種人我們應該譴責,為了防止出現這種人,我們來點條件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筆者看來,教育部規定的那點違約金實在圈不住要跳出去的人。按照外國的薪資水平,這些高學歷者在國外的工資肯定是國內的幾倍,這點違約金將不是他們懼怕的,如果真的要拿違約金來攔住他們,那起碼要狠一點,至少來個一倍兩倍什么的。可是話說回來,如果不是真心真意回國的人,如果沒有報效祖國的心思,回來以后來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話,豈不是錢花的不值,然后又誤了國家的重點研究項目。
有評論文章對公費留學簽約之事表示了肯定,認為教育部用簽約的形式保障信用是擺脫計劃與權利思維的一種進步。同時對信用一詞作了深化的解釋,認為,信用不僅指雙方當事人遵守既定契約,廣義的信用還包含能夠使雙方都滿意的市場發達程度和適應市場需要的社會人文環境。文章認為這份合約表面上達成了一種契約精神,可是在目前中國之社會,人才培養、人才流動、人才成長環境都不能吸引各方面的人才的情況下,利用國家的強勢地位與弱勢的留學生簽下這樣的合約實則是沒有契約精神,沒有信用可言的。不可否認,在這份契約中間確實存在著強勢與弱勢之別,但根據《辭海》中的解釋,契約指雙方或多方共同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契約雙方的關系是相互的,在一方享受權利的時候也要承擔義務,如果只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就是沒有完成契約。所以在契約的釋義中并沒有公平性的含義。在此拿外國的人才培養環境與我國的人才培養環境進行比較得出的環境差異來說明這份契約的不合理性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西方國家在教育、在人才培養、人才流動方面與國內相比較先進很多,因此很多的留學生“黃鶴一去不復返”。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如果再去說所謂的契約的公平性或者所謂的契約精神,這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為那些拿著國家的資助不替國家辦事的人做嫁衣嗎?教育部此舉可以看作是一計預防針。姑且不說這計預防針到底能防到什么,它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許收效甚微,但是這起碼是國家一種有作為的表現。中國的教育問題、人才培養問題討論了這么多年至今都在摸索著前進,要想完全改變目前的教育現狀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今天教育部與公派留學生簽約一事值得褒獎。
如果真要對公派留學生簽約一事的公平性探究到底的話,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不能僅僅盯著目前中國現在的社會環境)以判斷到底在這份國家與子民之間的契約誰更占優勢?到底在這份契約中國家有沒有以強勢去壓倒弱勢?首先作為公派留學生因為有國家的資助,在海外的學習生涯可以專心學習,不必考慮打工之類的事情;其次公派留學生在申請學校時因為國家與外國院校已達成協議,申請困難程度將比自費生少很多,而且這些學校都是名牌大學,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希望擠進去的殿堂;另外回國以后頭兩年因為與單位有合同需要繼續服務,但是接下來的不管多少年都是自己的,發展的自由度和空間可以任由自己決定;最后,公派留學生學成回國以后必然在名望上、權利、財富上都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提升,未來也會有更好的機遇,通過這次留學之旅受益最多的將是他們自己。
留學生缺乏的是精神信仰
曾經看過一篇采訪海歸的文章,題目是《王良 更重要的是精神信仰》。文中的王良是作為一個訪問學者外派美國留學的,學成回國后與友人共同創辦了愛博精電科技有限公司。在采訪中,他憂慮地談到,作為一個人除了經濟社會生活之外,還需要一種精神生活,目前在中國社會比較缺乏的是一種精神信仰。在筆者看來,這一語道破天機。如果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持,相信有更多留學生愿意回國效力,也就沒有國家與公派留學生簽合約一事發生了。
也有文章建議動用情感的力量來促進公派留學生回國服務,其實這與王良的說法不謀而合,只是在可行性方面有欠考慮。情感是非常抽象的東西,是人的內心活動。情感要怎么調動?操作起來非常困難。比如開個座談會,讓國家領導人來個親切接見,說國家有多么需要你們。這么多的留學生國家領導人能接待得過來嗎?如果不是像點樣的大牌的有感召力的領導人來親自接見的話恐怕下面的人早已經睡成一片了。所以說如果要執行這一招的話國家領導人恐怕有得忙了,只不過一般情況下領導人們只是象征性地和幾個代表交談,所以這個估計沒戲。又或者來個慰問演出,讓幾個明星輪流登臺獻唱。恐怕這個更不可行,純粹當個歌會還差不多,如果想用這個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操或者回國熱情希望也不是很大。現在的人講求實際,如果對留學生回國創業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回國的人會多一些,現今各地冒出的留學生創業園區就是這種政策下的產物。不過,據新華社報道,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共有100余萬留學生在海外求學,其中只有20多萬留學生學成歸國,不到留學生總數的三成。可見這種吸引力的影響人群也不是很多,如果希望留學生能悉數回來報效祖國,僅僅通過金錢、政策的吸引力是行不通的,這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問題,更多的已經上升到了精神層面。
有必要再派遣公費留學生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量已超過100萬人,其中從2002年開始年出國留學人數就超過了10萬大軍。而公派留學生的比重甚少,1978-1995年基本上每年維持在3000人左右,2006年以來的十年公派留學總人數在2萬人左右,合計1978至今的公派留學生不超過6萬。公派留學30年的人數都沒有現在一年出去的人多,不經要問,當初公費留學的初衷是什么?不就是為國家發展培養尖端人才嗎?現在在留學已經大眾化的年代,還有必要特別以國家的名義派出去留學嗎?
我以為,國家在恰當的時候可以就公派留學做一個全民調研或者是來個大討論,看在現今自費留學大興的時代有沒有必要由國家出資派遣留學生?然后請專業機構就公派留學生出國做一個成本核算,出國花費多少?回國完成項目價值多少?如果完成項目所創造的價值都沒有花的總成本多的話,公費留學的歷史可以考慮就此劃下句號了。反正現在自費出國留學生這么多,國家完全可以給他們指條“明路”,引導他們學習國家急需的科學技術,設立一些自費留學生的獎項,并在回國以后給予好的待遇。從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勢頭可以看出,很大一批留學生出國都是抱著將來回國發展的念頭出去的,現在世界上不是有一句話說,世界的機會都在中國嗎?所以對于那些學有所成的人才只要許之以利,給好的政策相信還是能夠吸引大批的人才回國發展的。
鏈接:關于公派留學的實用問答
問:留學人員的層次有什么變化嗎?
答:公派留學層次越來越高。首先被選派的人層次越來越高,公派選拔的人擁有博士學位的超過一半,很多人都承擔著國家級課題或省級課題的任務。此外,留學層次高還體現在國外的留學單位上。國家對去什么學校留學很重視,目前,基金委已經跟劍橋、牛津、哈佛、耶魯等名校都簽有合同,這幾方面都說明了公派留學的層次、質量在不斷地提高。
問:公派留學都有哪些資助方式?
答:資助的方式從之前的全部由基金委出資轉變為多種資助方式共存。近幾年,基金委與國外的幾個大學建立了共同出資資助項目,資助就變成了全額資助、差額資助、聯合資助。
問:公派留學生是否有年輕化的趨勢?
答:是的,一些研究生開始被逐漸派遣出去留學,增加了年輕人在公派留學人員中的比例。正如貴報在2007年10月9日報道的那樣,從2007年至2011年,國家將從49所重點高校中每年選派5000名研究生,有計劃、成規模地到國外一流大學學習,國家將資助入選者在國外學習期間的生活費和國際往返旅費。該項目是著眼于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人才戰略舉措。
問:公派留學生有什么樣的申請條件?
答:國家公派留學是面向所有在國內的有工作單位的中國公民,目前,個體經營者或無工作單位人員不包含在此范圍內。申請人可以登錄留學基金委的網站www.csc.edu.cn查閱,只要符合規定的要求都可以申請。
問:公派留學采取什么樣的報名方式?
答:公派留學采取網上報名的方式,申請人可登錄國家留學基金委網上報名系統apply.csc.edu.cn報名。基金委不直接受理報名事宜,其在各省有將近100多個受理機構和部門,申請人可以在每年的年初去受理點提交申請。
問:具體流程是怎樣的呢?
答:具體的流程是:每年2月份到3月份之前,在基金委的網上報名,然后把文字材料提交到設在各個省的報名點。由各個省的報名點送至基金委。4月份開始評審,7月份公布結果,9月份派出。
選拔程序采取個人報名,單位推薦,專家評審,擇優錄取的方式。首先個人得報名,單位得同意,基金委組織專家來評審,從中選擇優秀的人才錄取。基金委有一個專家庫,所有大的學科都找了專家,由專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申請人的材料進行評審。(部分摘自《人民日報》#8226;海外版《我國公派留學制度出現規模擴大趨年輕化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