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誘導對成人牙科焦慮癥(dental anxiety,DA)患者治療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牙科焦慮量表(corah dental anxiety scale,DAS)對門診就診患者進行牙科焦慮調查,篩選出伴焦慮者160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心理誘導治療和一般治療,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心理誘導指導組與對照組相比焦慮水平(DAS得分)明顯降低,患者無論在完成第一次治療還是復診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1)。治療前后畏懼程度評價結果顯示,經過心理誘導各型畏懼程度減小,而對照組畏懼程度增加。結論:心理誘導對DA患者治療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心理誘導;牙科焦慮癥;牙科疾病
[中圖分類號]R622 R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7-0982-02
DA是指患者對牙科診治過程所持有的憂慮、緊張或害怕的心理以及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躲避治療的現象。它是牙科患者回避口腔治療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分為兒童牙科治療焦慮癥和成人(包括老年人)牙科治療焦慮癥。當前社會比較重視兒童問題,相應研究進展較快,而成人患者常被忽略。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逐步發展,研究者開始采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手段探討諸如牙科焦慮這類醫學心理的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研究者較為細致地研究牙科焦慮癥患者的個體特征如焦慮敏感性與畏懼心理的關系,以及這種焦慮心理的特殊性和在此特殊的心理形成過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目前個體心理特質與牙科焦慮心理的關系尚無定論。影響焦慮心理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是客觀牙科經歷還是主觀體驗還有待進一步的討論。本研究通過對成人DA患者進行心理誘導,尋求順利完成治療的方法。其研究分析的結果為制定預防牙科焦慮癥的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對于控制牙科焦慮癥的流行,提高牙科疾病患者的就診率,促進口腔預防保健事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2004年6月-2005年12月我院常規口腔門診20-60歲成人焦慮患者160例。
1.2方法
1.2.1 實驗分組:160例(男70例,女90例)焦慮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指導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指導組與對照組中均分別為男35例,女45例。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2 心理誘導:采用改良的DAS篩選出DA患者。按照0-4分的5級評分法:即0級:為無癥狀;1級:癥狀輕;2級:中等:3級:癥狀重:4級:癥狀極重。總分>14分:肯定有焦慮;總分>7分:可能有焦慮;總分<6分:沒有焦慮。由患者在治療前填寫問卷調查表,篩選出160例總分>7分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采用心理治療即精神支持療法,對指導組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誘導。進診室前護士根據患者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教育(需20min),與其共同閱讀設計精美的科普資料。診治醫師帶患者進入特診室即相對布置較溫馨的診室,并在綜合治療臺椅位上就坐,熱情、誠懇、耐心地聽取患者的敘述,安慰患者的恐懼、焦慮心理。與其交談時態度和諧,并鼓勵患者,告之治療程序,取得患者的信任。叮囑患者如在操作過程中一旦出現疼痛或其它不適時,只需舉起左手示意,醫師即立刻停止或減漫鉆牙等操作。操作中動作輕柔準確,使患者有安全感。在診治過程中與患者交流溝通,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逐漸放松,消除緊張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治療。治療中診室里播放一些美妙而親切的音樂來緩解患者的恐懼情緒,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從而加速治療過程。對照組僅進行一般的牙科治療。
1.2.3 統計學方法:組間比較t檢驗。
1.2.4 評價標準:根據患者術中的反應以及對手術配合情況分為高度畏懼、低度畏懼、不畏懼3個等級。①高度畏懼:表情緊張,面色蒼白,每一步操作需要醫生做解釋工作,或者需要用命令的語言才能繼續操作。手術過程困難,手術時間明顯延長或手術中斷;②低度畏懼:患者表情不自然,手不自然放置,需要握住東西或他人的手以獲得勇氣,對醫師的要求能夠配合。對醫師的操作有一定影響;③不畏懼:患者表情自然、平穩,無不良反應,能夠較好配合醫師的操作,過程順利。
2 結果
2.1 指導組在心理誘導后焦慮水平明顯降低:指導組在心理誘導后DAS得分明顯比對照組降低,患者無論在完成第一次治療還是復診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1)。經統計,指導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口腔治療前的DAS得分無顯著差異(P>0.05),指導組治療前后DAS得分有顯著差異(P<0.01),呈明顯下降之勢,對照組治療前后DAS得分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指導組男女患者心理誘導后焦慮水平均有下降:指導組中不論男女治療前后DAS得分均有顯著差異(P<0.01),男性與女性治療前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有明顯差異(P<0.01),女性治療后的DAS得分比男性下降更顯著。見表2。
2.3 對照組心理誘導后各型畏懼程度均有明顯下降:治療前后畏懼程度評價結果顯示,經過心理誘導各型畏懼人數均有明顯減少,而對照組畏懼加重。見表3。
3討論
對牙科患者焦慮的原因有學者提出5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的因素,即對疼痛的恐懼、缺乏信任、害怕失控、對未知因素的畏懼和對侵入性治療的畏懼。研究表明,口腔醫師對患者的態度和患者對口腔醫療業和口腔醫師的態度是兩個重要的原因。對長期逃避治療的DA患者采用行為治療和全麻兩種對比治療模式,不管從DAS得分、畏懼程度評價所反映的焦慮水平降低程度,還是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自我測評及口腔醫師對其表現的評價來看,結果均為前者的療效明顯優于后者。
Corah量表是國內外最早用于評估牙科焦慮程度的量表,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多方面驗證。本研究表明,經過心理誘導的患者無論完成第一次治療還是復診情況其焦慮程度均比對照組明顯降低。心理誘導治療前后畏懼程度評價結果也顯示,經過心理誘導各型畏懼程度均有明顯減小,而對照組畏懼程度有所增加。
采用心理誘導對于有過看牙經歷的DA患者有可能扭轉這部分患者對看牙的認識并樹立完成整個療程的信心,通過心理誘導,可以有效地轉變患者的焦慮狀態;而對初診者也不會留下不良印象。心理誘導內容非常廣泛,對患者心理影響的因素很多,如就醫環境、醫師的形象、語氣、用詞、表情等,而醫師使用心理干預的技巧也應個性化,善于掌握分析患者焦慮的原因,根據患者的性格和焦慮的程度采用靈活機動的方式進行溝通。故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模式,讓患者了解牙齒的治療過程及相關信息,并主動參與到治療過程中,逐漸消除焦慮畏懼是今后牙科治療人性化的必然方向。
筆者認為,心理誘導在牙齒治療過程中能明顯降低患者牙科焦慮的程度,能確保治療過程順利且簡單易行,有一定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