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美容
1 用人群數據庫資料評估皮膚惡-性黑素瘤患者其他腫瘤發生的危險性
作者應用美國Utah洲的人群數據庫中有關癌腫的資料,分析其中4079例惡性黑素瘤患者發生其他惡性腫瘤的傾向。記錄患者的姓別、年齡及相關35種非惡性黑素瘤的發生率。在第一期惡性黑素瘤的患者中,發現:前列腺癌、乳腺癌、結腸癌、非霍杰金氏病淋巴瘤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等腫瘤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其增高的幅度在32%-72%。在第二期惡性黑素瘤患者中,前列腺癌和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更高,分別增加為27%和53%。在40歲以前年齡段的一期惡性黑素瘤患者,其惡性黑素瘤發生率異常的高,為40歲后的380%,其前列腺癌發生率增加達83%。惡性黑素瘤的Ⅰ、Ⅱ期患者前列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發病危險性明顯增加,提示有遺傳學上的傾向。由于第一期惡性黑素瘤患者中五種其他惡性腫痛發生率明顯增加,對有惡性黑素瘤家族史者,就應當做其他腫瘤可能發生的有關檢查。
2 先天性色素痣常常是有NRAS突變而不是BRAF突變
大多數色素痣發生在兒童和少年受光照的皮膚區。并且通常可查出有BRAF基因的突變,而很少有NRAS的突變。有少數色素痣在小兒出生時就存在,這就是先天性痣。由于它在子宮內就已存在,因此它的發生與陽光照射沒有關系。為了查明先天性色素痣與后天性痣因光照引起的基因突變是否有差異,作者對32例純先天性色素痣標本的BRAF、NRAS基因突變進行檢測,發現先天性痣沒有BRAF基因的突變,而NRAS基因的突變率為81%(26/32)。與此一致的,先天性色素痣發生結節性改變者,其NRAS基因突變率為70%(7/10)。后天性色素痣的BRAF突變率為71%(20/28),而NRAS突變率只有25%(7/28)。表明先天性色素痣在發生學上與后天性色素痣有所不同。從組織學上要區分先天性色素痣與后天性色素痣是很難的。此結果與惡性黑素瘤查出的結果一致,它的BRAF基因突變率較高。
3 膠原酶-3(MMP-13)促進三維膠原的改型并增加人皮膚成纖維細胞的成活
膠原酶-3(MMP-13)是一種基質金屬蛋白酶,可以分解包括膠原蛋白在內的多種細胞外基質蛋白。人類慢性皮膚潰瘍組織的成纖維細胞可表達MMP-13,正常愈合的成人皮膚則不表達。但是,在成人牙齦的成纖維細胞以及胎兒皮膚傷口的成纖維細胞可以產生MMP-13,在此處表現為膠原迅速地重塑和無瘢痕性愈合。作者用原代培養的成人成纖維細胞,檢測了人MMP-13對三維膠原基質的重塑效應。通過腺病毒基因轉染的成纖維細胞獲得了人MMP-13的高:表達,引發了三維膠原的重塑和收縮。在三維膠原表達MMP-13的成纖維細胞中,呈現出肌動蛋白絲形態的改變,在細胞的延伸區出現斑塊狀肌動蛋白。在懸浮的膠原中,MMP-13可以促進成纖維細胞的成活及增殖,并通過這些細胞使Akt和細胞外基質信號調節激酶-1/2激活。結果提示:人MMP-13在調節真皮成纖維細胞的成活與增殖上扮演一種新的角色。它可能是成纖維細胞在慢性潰瘍區成活的重要機制,并且導致成人牙齦組織和胎兒傷口無瘢痕性愈合。
4 IL-6信號通路與瘢痕疙瘩發生機制的關聯
瘢痕疙瘩的發病機制仍不很清楚。以往的研究通過對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基因分析,使我們把白細胞介素-6(IL-6)信號通路與瘢痕疙瘩的發病機制聯系起來。本文在于查明IL-6信號通路在瘢痕疙瘩發生上的功能性作用。對原代培養的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與其周邊的無病變的成纖維細胞,通過誘導或者抑制IL-6、或者其特異性受體IL-6Ralpha查明對細胞外基質基因表達的影響。同時檢測gp130及IL-6信號通路下游產物的表達水平。發現在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中,IL-6的分泌高于正常的成纖維細胞。加入IL-6肽到正常培養的成纖維細胞中或者應用相應的抗體來抑制培養的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中的IL-6及其特異受體,發現前者使a 2(I)型膠原和纖維連接蛋白1的mRNA呈劑量依賴性增加;而后者則使之減少。用IL-1β肽誘導IL-6并且用IL-6肽刺激正常成纖維細胞,或者抑制培養的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IL-6及其受體,發現Ⅰ型前膠原的合成呈劑量依賴性增加或減少。與正常成纖維細胞相比,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中的gp130 mRNA及IL-6信號通路的多種下游產物表達上調。結果表明:IL-6信號通路在瘢痕發病機制中起介導作用,為通過阻滯IL-6受體來防止或治療瘢痕疙瘩提供理論依據。
5 化學療法靶向毛囊周圍的血管網而不是作用于干細胞
腫瘤患者接受化學治療引起脫發是一個美容的負效應,阿霉素是抗癌常用的化學藥物,它能誘發毛發生長的障礙,進而引起脫發。其引發脫發的機制,我們發現是由于毛囊周圍的血管網遭受破壞,使毛囊周邊血管密度降低所致。用阿霉素治療小鼠的實驗時,在轉基因小鼠中,通過綠色螢光蛋白顯示,可以證實毛囊周圍的血管網受抑,并且毛囊色素牛成出現障礙,但其中干細胞并未受到影響。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化療性脫發后可以有毛發的再生。結論:化學療法引起的脫發是由于化學藥物影響了其周圍的血管網,毛囊處于血供不足狀態,營養不良而致毛發脫失,而不是對干細胞產生損害的結果。
6 一種新的色素抑制劑:從山金車花提取的過氧氫蒲公英甾醇類三萜烯
研究者報道了從菊科山金車花分離的一種化合物一過氧氫蒲公英甾醇類三萜烯具有抑制黑素生物合成的作用。該化合物在0.53 muM的濃度下即可完全抑制培養的B16黑素瘤細胞中黑素的累積。這是目前發現的在培養細胞中黑素生物合成最有潛力的植物抑制劑之一,其活性是抗色素沉著制劑4-對甲氧酚的50倍以上。其作用機制被認為是其抑制轉錄因子MITF-M(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黑素細胞類,異構體),從而減少了酪氨酸酶及其相關基因的表達。研究在B16黑素細胞中證實該化合物導致了細胞中酪氨酸酶及其相關蛋白的合成減少。進一步研究發現一種類似的過氧氫三萜烯也可抑制B16黑素瘤細胞中黑素的累積。這些結果提示植物中提取的過氧氫化合物可能對抑制色素的累積具有重要作用。
7 腿部毛細血管擴張和網狀靜脈硬化療法后壓迫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
穿著壓力長筒襪對腿部毛細血管擴張和網狀靜脈硬化療法后臨床血管消失的療效是一個爭議了近半個世紀的問題。研究者為此在100例患者中進行了前瞻性的隨機開放試驗。試驗給予有治療愿望的腿部毛細血管擴張和網狀靜脈的患者經單次標準化硬化治療后隨機每天穿或不穿醫用壓力性長筒襪(23-32mmHg)3周(分為兩組),根據患者的滿意程度和對治療前、硬化治療后52天大腿側面照片的定量分析評價相關療效,對患者在試驗前后完成的生活質量進行問卷調查(SF-36)。100例患者中有96例完成了觀察,對臨床血管消失的情況進行客觀評價穿著壓力長筒襪評分高于6,明顯優于對照組(P=0.026,同類相關系數=0.93),患者對壓迫療法也有很好的耐受性,僅有17.5%稱有不適感,兩組均罕見微血栓形成,但壓迫組仍低于對照組;色素沉著及斑塊存兩組中均很少發生并且無顯著性差異,身心生活質量評分兩組與正常人均無顯著差異,兩種治療均未影響患者的總體生活質量。結果表明穿壓力長筒襪通過促進臨床血管消失從而可以起到加強硬化治療的療效。
齒科美容
1 頦下皮瓣在面部整形中的優、缺點
目的:外科手術切除面部腫瘤后常導致面部復雜的缺陷,有時需要使用游離血管皮瓣進行組織移植。從遠離面部的組織取材進行移植能解決許多問題,但很少有組織能與面部的皮膚完全匹配。然而頦下皮瓣正好能解決此問題。頸部的皮膚與面部的非常相似,又是進行局部皮瓣移植,排除了顯微外科的風險。本文中作者呈現了9個病例,回顧了解剖學和外科學的技術,解釋使用頦下皮瓣的優點和缺點。患者和方法:成功進行了頦下皮瓣移植的9例患者,對其進行術后的觀察,并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結果:1993-2004年,共對9例患者進行了頦下皮瓣移植面部重建(男8例,女1例)。患者的平均年齡是53.6歲(年齡43-81歲)。9例患者中有8例表面皮膚的缺陷與手術切除面部的惡性腫瘤有關,1例患者是燒傷后瘢痕。所有患者均無下頜神經麻痹的癥狀。6例患者獲得皮瓣后,皮瓣的靜脈斷裂,但沒有導致皮瓣的壞死。術后4-5天,皮瓣的靜脈通路自行修復,沒有進行皮瓣的改建或者任何介入治療。2例患者皮瓣的末端部分壞死。所有病例移植后,皮膚的顏色和紋理與原來的皮膚基本一致。6例患者需要進行皮瓣的Debulking修整,供區的皮膚恢復良好,沒有增生性瘢痕形成,不限制頸部的正常活動。結論:頦下島狀皮瓣的移植是一種很好的重建手段。它使整形外科醫生有了選擇的余地,這種移植與遠處皮瓣移植相比,在解剖下和供區部位的愈合上有明顯的優勢。
2 下頜骨分段切除術后不同骨接合系統的生物力學評估
目的:評估三種不同的固定和不固定重建系統的生物力學。這三種系統是:不固定系統2.4,固定重建系統2.4和2.7(依據螺絲釘和鋼板的結構)。材料和方法:在人工下頜骨上進行5種不同的鋼板一螺絲釘材料的生物力學評估(包括不固定系統2.4-使用不固定的螺絲釘,不固定系統2.7-使用傳統的螺絲釘,固定重建系統2.4-使用傳統的螺絲釘,固定重建系統2.7-使用傳統的螺絲釘,不固定系統2.4-使用螺紋間隙為1mm的固定螺絲釘,Synthes,Umkirch,德國)。所有的下頜骨模型均是在左側尖牙和第三磨牙之間切除骨組織而后重建下頜骨,循環施加30-300牛頓的力,循環25000次或直到鋼板和螺絲釘不能使用為止。結果:沒有觀察到螺絲的斷裂。靠近遠端骨折的鋼板均有斷裂的現象。使用固定螺絲的不固定系統明顯比使用傳統螺絲的固定重建系統-2.4更能耐受較大的力,其他各組之間無明顯的差異。檢測的34塊鋼板中只有2塊能耐受25000個循環30-300牛頓的力量。結論:使用固定螺絲釘的不固定系統比固定重建系統-2.4有更好的長期穩定性。在使用固定系統的螺絲釘不固定系統-2.4的觀察中發現即使在鋼板和下頜骨之間有1mm的間隙,也沒有螺絲釘的早期斷裂。固定重建系統-2.7如果有較好的外形就可以說是最好的,因為只要兩塊鋼板就可以耐受應力的極限。然而這種系統不像不固定系統-2.4那樣容易處理,很難達到理想的外形。因此,我們認為使用固定螺絲釘的不固定系統是最好的選擇。
3 顯微外科行腓骨移植及牙種植重建頜的長期效果評定
目的:本文旨在評價應用游離腓骨片來重建上下頜骨的長期效果,并研究牙移植后的適應性及與移植相關的并發癥。材料和方法:1992-1994年,共對30例接受上頜或下頜切除術的患者進行了顯微外科重建術,對他們進行隨訪觀察,另外一些有價值的病例也被列入研究中隨訪調查。患者最初手術原因均為惡性腫瘤、牙槽萎縮或骨髓炎。調查中結合臨床和放射學檢查及隨訪中所出現的與移植相關的并發癥來進行評估。結果:研究表明腓骨非常適合上下頜骨的重建,且所有病例牙移植后的功能也得到很好的恢復。移植片周圍的骨吸收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都很低。在128個移植片中,有93個探通深度在2-3mm,20個深度在4-6mm,4個深度超過7mm,這些結果與放射學評價結果是相符的。結論:應用顯微外科腓骨片吻合術重建上下頜骨,并結合牙移植可以達到滿意的功能恢復和美學效果。腓骨片似乎可以抵抗骨吸收,并能承受住頜骨功能負重時產生的咀嚼壓力。在新的修復體(如肽磁性嵌入物)植入后,使得覆蓋義齒的固定和口腔衛生的保持得到簡化和改進。
4 Le Fort Ⅰ骨折修復技術的生物力學評估
目的:本研究使用一個生物力學模型來檢測使用精密金屬固定上頜骨Le Fort Ⅰ骨折的根本性問題。特別闡明在小孔板產生的壓力模式以及僅次于咀嚼力的咬合力傳感器,以及這些負荷所導致永久變形的總量。材料和方法:40個聚氨基甲酸酯制成的人工上頜骨和下頜骨來模擬上頜骨和下頜骨。10個模型作為對照組(A),其余30個分成3組(每組10個),按照固定技術每側小板為3、2、1(B,C,D組),上頜骨有LEFORT Ⅰ型骨折線。對于這些模型上施加不同的咬肌力、翼內肌力、顳肌力以及翼外肌力,模仿不同的功能狀況(前伸位、正位、后位)。在修復Le Fort Ⅰ型骨折的金屬板上預定處電流電流計量器和咬合力傳感器來比較不同固定方法的穩定性和咬合力的大小。結果:在不同固定方法金屬的變形上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不同方法穩定性的次序如下:B組最好,C組次之,D組最差。咬合力方面A組和B組無明顯的差異(P>0.05),而C組和D組咬和力明顯比A組的要小(P<0.05)。結論:每側有3個小板就可以提供充足的穩定性和恢復完整上頜骨的咬合力。每側用2個小板“理想的固定”能恢復90%的咬合力。但這種方法出現小板變形的概率與B組相比大的多,D組由于力量弱和穩定性差,對上頜骨Le Fort Ⅰ型骨折的治療效果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