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資料
王某,男,3歲。1987年7月16日,以“出生時即發現左額部略隆起斑疹,2年來斑疹面積增大、顏色加深”就診。查體:患兒既往體健,家族無類似病史,查體均正常。斑疹面積為6cm×4.5cm,形狀類似橢圓形,邊界清楚,邊緣呈不規則齒狀,高出皮膚表面,呈黑褐色,表面有乳頭狀結節,有較多的黑粗毛發生長。臨床診斷為:先天性色素痣。因影響到面部美觀,考慮到患兒年齡幼小、手術難度高、擔心術后療效等因素未曾采用其他方法治療。門診給予中藥治療。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外治:選擇和固定體位,生理鹽水清潔皮損,用金屬棒蘸取五妙水仙膏(市售,江蘇省淮陰制藥廠)均勻涂抹在色痣體表面,范圍略超出色痣邊界1-2mm,15-20min后,藥膏逐漸干燥用生理鹽水棉球擦去干燥藥膏,再次涂抹藥膏,其間相隔15-20min,按此方法重復外用藥膏4次。外用藥膏2次后,痣體表面出現陣發性刺痛及斑點狀糜爛面,并有少量淡黃色液體滲出,疼痛持續數分鐘后,可自行緩解。當外用藥物后皮損表面形成一層質地較硬的黃褐色痂膜,并略呈凹陷狀,四周皮膚出現蒼白色水腫環,如環堤狀略高出皮損表面即可停止外用藥物。因小兒對疼痛耐受性差,采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棉球替代生理鹽水棉球浸潤、擦拭創面,緩解疼痛癥狀后,再次涂抹藥膏。擦去創面上多余的藥膏糊(含滲出液、剝脫組織等)再在治療面上均勻涂抹一層較薄的五妙水仙膏護瘡保痂,預防感染,促進創面痂下愈合。待創面痂膜干燥3-4天后,用無菌薄層紗布包扎。
2.2 中藥內治:術后內服中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方藥組成:桃仁6g,紅花3g,當歸6g,川芎6g,赤芍6g,生地6g,黃芪6g,茯苓6g,夏枯草6g,郁金7g,金銀花10g,蒲公英6g,甘草3g,每日一劑,水煎服,每次口服50m1,2次/天。可益氣養血、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上述中藥內、外結合治療后,創面痂膜逐漸干燥變硬,邊緣開始松動開裂,向內卷曲,間隙處逐漸與創面脫離,裸露出新生上皮組織,初起邊緣區有輕度潮濕、發紅,并有微量淡黃色滲出液,服用中藥后吸收干燥。術后第8周,痂膜如卷曲枯葉自行脫落,厚度為0.3cm,干硬難折,色痣體消失而痊愈。術后一直隨訪,患者療效滿意。
3 體會
本病例為較少見的小兒面部巨型色痣,其病理變化類似混合痣,但痣細胞團塊不像混合痣呈索狀僅伸向真皮那么淺,而有時可深達皮下脂肪層,約有10%的惡變傾向。臨床治療為了預防惡性變,盡可能完全切除巨大型色痣,如于術切除有困難,應定期隨訪。
外用五妙水仙膏,其主要含五倍子、石堿(Na2CO3)、生石灰(CaO)等五種成分。加水后,可形成低濃度氫氧化鈉,碳酸鈣沉淀物,既有一定的浸蝕、剝脫作用,又有一定的緩沖賦形劑的作用,加之五倍了收斂、止血、消炎等中藥成分的作用,具有溶解皮膚角質層,使組織蛋白凝固性壞死,閉塞血管、造成組織萎縮脫落,并可在創面上形成由剝脫組織、殘留藥膏、滲出物等混合構成的硬殼樣痂膜覆蓋在創面少,具有強力殺菌作用和止血、鎮痛、止癢作用。同時對皮膚組織、神經末梢有刺激作用,能夠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病變組織吸收,加速新生組織修復和創面愈合的作用。五妙水仙膏外治色素痣,一般用藥次數多在2-4次為宜,其治療原則是寧可不及而不可太過。術后內服中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有益氣養血、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的功效。能夠促進創面痂下愈合,控制痂下滲出,防止繼發感染等。與圍內外采用的切痣植皮術等技術相比,可避免切痣、植皮手術等技術風險與痛苦,免除皮瓣成活率、皮片術后攣縮,植入皮膚與周邊皮膚在質地、色澤、功能上的差異等不利因素,同時也避免了術后頭面部“補丁”樣容貌的缺陷。
中醫內外治結合治療先天性較大色素痣有操作簡便,創傷小、費用低、療效顯著等優點,一般門診即可治療。但在治療中一定要掌握好治療的適應癥和深度,防止瘢痕生成、繼發感染及癌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