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于2002年以來對傳統(tǒng)的包皮環(huán)切術進行了改進,采用保留包皮淺筋膜法改良包皮環(huán)切術治療包皮過長及包莖患者150例,療效理想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150例,年齡9-45歲。其中包皮過長130例,包莖20例,包莖患者中有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包皮粘連。
1.2 手術方法:患者取平臥位,常規(guī)碘伏消毒。2%利多卡因陰莖根部神經阻滯麻醉。在陰莖自然狀態(tài)下,測量包皮外口距冠狀溝的長度以評估需切除的過長包皮量,于冠狀溝遠側約0.5am的包皮外板處畫線做標記后,將陰莖皮膚向根部推移,翻轉包皮,在距冠狀溝約0.5cm,包皮系帶處約1cm的包皮內板處設計環(huán)形切口線,根據(jù)事先標記的包皮外板切口標記,設計與內板切口線平行的環(huán)形切口線,并在切口線腹側中線處設計朝向陰莖根部的0.5am縱形切口。如有包皮狹窄或包皮粘連者,可用血管鉗擴大包皮口,分離粘連處。如翻轉困難可在包皮背側作一小切口后再逐漸翻轉包皮。于兩環(huán)形切口間皮下注射少量生理鹽水后,仔細去除兩環(huán)形切口間的包皮,保留完整淺筋膜和淺層血管,電凝徹底止血后,將內外板用6-0的尼龍線間斷縫合,外板切口腹側形成的三角形切緣與系帶處縫合,并調整切緣高度以消除腹側皮贅。如部分包莖患者縫合口處包皮較緊,可設計1-2個“z”改形解除狹窄。凡士林紗布及無菌紗布包扎切口,用絲線將紗布間斷縫合幾針收緊,并用膠布妥善固定于陰莖皮膚上。術后口服抗生素5天預防感染,口服3天雌激素防止陰莖勃起。4天后換藥,重新包扎,注意保持切口干燥清潔,術后10天拆線。
1.3 結果:該術式術中出血少,切緣整齊,術后包皮水腫輕微,無一例出現(xiàn)繼發(fā)性出血、血腫或感染。其中1例術后10天拆線后切口部分裂開,清創(chuàng)后重新縫合Ⅱ期愈合,考慮與縫合時局部未完全外翻縫合有關。隨診1年,外觀形態(tài)好,無包皮粘連及狹窄,已婚者性生活滿意。
2 討論
傳統(tǒng)的包皮環(huán)切術全層切除多余的包皮及其下的淺筋膜,由于淺筋膜內的陰莖淺靜脈、動脈被切斷,術中出血較多,術后容易出現(xiàn)繼發(fā)性出血及血腫形成,需二次手術止血。由于破壞了局部的血管、淋巴系統(tǒng),切口遠端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回流不暢,大部分病人出現(xiàn)長時間的包皮水腫,同時由于局部抗感染能力下降,術后易發(fā)生感染。因切斷了肉膜,切口皮膚可能與白膜發(fā)生粘連,導致性生活時不適甚至疼痛。我們采用了保留包皮淺筋膜的改良包皮環(huán)切術,保留了完整的淺筋膜及陰莖淺層血管淋巴管網,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包皮外翻設計切口,解剖結構清晰,切口與冠狀溝的距離容易掌握,內外板保留適量,外形美觀;②外板切口腹側設計縱形切口,形成三角形切緣,與系帶處對合時不形成腹側皮贅,既美觀又不致系帶過短;③術中出血少,不需要結扎止血,無線頭殘留,術后無繼發(fā)性出血及血腫形成;④術后血流通暢,淋巴回流良好,包皮水腫輕,消退快,局部抗感染能力強;⑤保留的完整淺筋膜,防止了皮膚與白膜的粘連并發(fā)癥。
剝離包皮前,我們在皮下注射少量的生理鹽水,有利于形成明顯的皮下層次,避免損傷淺筋膜內的血管。如部分包莖患者包皮較緊,可在切口處行“Z”成形術,均可明顯解除狹窄。該術式出血少,術后并發(fā)癥少,恢復快,切緣整齊,外形美觀,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