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眼睛是一個奇妙的世界。
原生動物中,綠眼蟲具有最簡單、最原始的動物眼睛。它的整個身體就是一個細胞,眼睛只不過是一個環狀的紅色眼點,這個眼點可以感覺到光的強弱。腔腸動物水母的感受器稱為觸手囊,它的眼睛只是觸手囊上的一個紅點,只能分辨光明與黑暗。
烏賊的眼睛是無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眼睛,眼的前方有角膜,后面有鞏膜;還有虹彩、瞳孔、水晶體、睫狀肌等。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上方的一對觸角的頂端,小得像針孔,被稱為“針孔眼”。難怪蝸牛只能模糊地辨認方向,慢吞吞地爬行。
復眼是節肢動物(如蜈蚣、蜘蛛和昆蟲)特有的眼睛。它由許許多多的小眼構成,每只小眼只能感受一小部分形象;而由許多六邊形的小眼如同蜂窩般連在一起的復眼,能把所有小眼看到的形象匯集起來,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還能觀察距離較遠的物體并辨別方向。昆蟲的小眼越多,視力越強,蜻蜓、蒼蠅等昆蟲有成千上萬只小眼。
昆蟲的眼睛雖多,卻不管用,有的還是“色盲”。五彩繽紛的大自然,在它們看來卻是個單調的世界。昆蟲的眼睛大多不能活動,但蜻蜓、蒼蠅的眼睛卻能隨頸部自由轉動,所以它們能夠瞻前察后,環顧左右。鱟的眼睛很特別。鱟有四只眼睛,兩只小眼睛長在頭胸甲正中,像靈敏的電磁波接收器一樣,能接收深海中最微弱的光線。在頭胸甲的兩側有一對大復眼——由一千多個小眼組成。鱟的復眼對光有側面抑制作用,可以增強圖像的反差。這一原理被應用于電視機中,從而使圖像更加清晰。
眼睛變化最大的要數魚類了。南美洲河里有一種四眼魚,眼睛中間有一層橫隔膜,把眼睛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邊看空中,下邊看水中。比目魚總是平躺在海底,所以兩只眼睛長在身體的同一側。盡管魚類眼睛千差萬別,但所有的魚類都是近視眼;它們沒有真正的眼瞼,也沒有淚腺,所以從不會流淚。
新西蘭有一種很古老的爬行動物,叫楔齒蜥。它長有三只眼,除了頭兩側各有一只眼外,它的第三只眼長在頭頂上,雖然視力不太好,但是也能分辨黑白。變色龍的眼睛大而突出,兩只眼睛能單獨活動,一只眼向前看時,另一只眼卻可以向后看。
動物中的“千里眼”要算鷹了。它在離地面1000米以上的高空中翱翔時,能清楚地看到地面上小動物活動的情景。科學家對鷹眼進行了研究,發現鷹是用低分辨率、寬視野的部分搜索目標,而高分辨率、窄視野的部分則是用于仔細觀察已經發現的目標的。如果我們仿照鷹眼結構,研制出一種電子鷹眼,那么飛行員的視野就可大大擴展,視覺敏銳程度也會得到提高。
動物的眼睛結構不同,辨色本領也不同。狗和貓幾乎不會分辨顏色;田鼠、家鼠和家兔等也都是色盲;猴子、猩猩分辨顏色的能力特別強,敏感程度與人相似;鹿對灰色的識別能力最強,所以能迅速躲避大灰狼的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