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合股訂報”
2007年6月13日《中國新聞出版報》第2版有一篇文章,題目叫《農民合伙訂報值得效仿》,講的是河北省農村的兩件新鮮事:一件是肅寧縣袁佐村有7戶農民,每戶拿出100多元,訂了近10種報刊;一件是邯鄲市館陶縣趙寨村有6戶蔬菜專業戶,平攤報款,訂了5份報紙。用農民的話說,合伙訂報,出一份錢,看多種報,經濟劃算。
報刊屬非一次性消費品,一個人可以看,十人、百人甚至更多的人也可以看。“合股訂報”不僅充分發揮了報刊的作用,節省了資源,而且使農民減少了開支。河北出現的這個新鮮事,看來是農民自己創造的。但對報刊社來說,對報刊的征訂、投遞者來說,是不是可以扮個“紅娘”角色,做些穿針引線的工作,讓農村涌現更多的“合股訂報”。我想,只要真心實意地“想農民所想”,是會得到廣大農民響應的。河北的兩件新鮮事告訴我們,報刊發行擴大農村市場,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為不為的問題。
哪8種面粉樣品不合格?
有這樣一條新聞,為讓讀者看得明白,還是原原本本抄錄出來為好:
“據了解,2005年、2006年國家食品放心工程綜合評價中,西安市小麥粉抽樣結果在全國省會(首府)城市中連續兩年排名比較靠后。2006年在西安市抽取小麥粉樣品60個,其中檢出不合格樣品8個。其中,西安市本地面粉廠家生產的5個,省內其他地市面粉廠家生產的2個,外省面粉廠家生產的1個。”
接下來還有一段,講政府將如何采取措施,確定整治重點,進行拉網式監督檢查,云云。(見5月24日《華商報》A5版)
一條300字的新聞,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出哪8種面粉不合格。我想,這大概不會是報社記者的疏忽。以貼近百姓而受到贊譽的《華商報》,凡此類報道,歷來是“鐵面無私”,指名道姓的。那么,問題出在哪里?為何要對“不合格面粉”隱姓埋名?實在令人費解!
民以食為天。既然“不合格”,就說明它有害于人的健康,不能食用。按報道上說的,2006年就檢測出了8種“不合格”面粉。一經查出,是立即“撤柜”了,還是在繼續銷售,報道中未講,不得而知。恐怕是還在銷售,如果已經停止銷售,這樣讓老百姓放心、高興的好事,能不宣傳?
愿我們的媒體,在事關人民群眾健康的報道上,再不要出現類似的情況。如果有人要為“不合格”產品保密,媒體則要理直氣壯地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能,不妨也將“保密者”曝曝光。
同樣,也希望今后對那些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以及用種種手段坑害消費者的商家,再不要為他們“保密”,用“某超市”、“某商場”的說法糊弄百姓,以避免更多的人上當受騙。
弄不懂讀這樣的新聞有何教益
報刊肩負著“用高尚情操塑造人”的重任,然而,有些報刊總喜歡曝出一些與此相悖的新聞。最常見的是那些“明星新聞”。隨便翻翻,便可找出例子。為節省文字,這里只點到為止:
張柏芝新年好“孕”來,公公謝賢證實其已懷孕三月;蔣勤勤喜得貴子啦!蔣勤勤:孩子是我們愛的見證;美作家透露姚明艷遇,姚明與美國女影星傳緋聞;王朔爆料:謝東是侯寶林私生子,“叫他們驗DNA去,不是我賠他們一百萬”;陳坤首次回應“私生子”傳聞;張柏芝挺大肚為卡通片配音;眾“快男”身陷“緋聞門”。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人生在世,戀愛、結婚、懷孕、生子,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怎么一扯上明星,就變成了新聞,他們生下的孩子,真的就成了龍子龍女?至于“星”們那些婚外情、私生子,畢竟不是光宗耀祖的事兒,也值得去挖掘、去宣揚?
我以為,近年來對幾位明星,為趙麗蓉、常香玉、侯寶林、梅蘭芳、袁世海的宣傳報道是成功的。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藝術的執著,對觀眾的尊重,對社會的貢獻,無疑會對世人起到激勵、鼓舞的作用。像這樣的新聞,多多益善!
而前邊舉的那些“明星新聞”,我看不登也罷,能節約版面,還能節約讀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