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尋找大武漢

2007-12-31 00:00:00
小康 2007年8期

大武漢,天元之位的地理位置,通江達海的九省通衢。

張之洞時期的武漢聲名鵲起;孫中山先生“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之大,要建設成東方的芝加哥”;“一五”“二五”時期的“武漢制造”響譽全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綜合經濟體制改革試點開風氣之先。

而如今,武漢的綜合經濟實力,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三四名滑落到10名開外,武漢甚至被東莞、無錫等二三線城市所超越。

曾經的大武漢哪里去了?

曾經的大武漢

武漢曾經的興盛,一直跟隨國家命運的指針在走。無論是張之洞推介的“湖北新政”,還是毛澤東領導下的“趕英超美”,都把武漢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位置。

武漢城市的發育比較久遠。現代考古證明,遠在商代中期,武漢就萌芽了城市,這個地方在漢口以北20公里處的盤龍湖邊,又稱“盤龍城”。據考證,盤龍城是長江地區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城,其主要功能是軍事、物資的中轉。

不過,直到2000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間,因漢水改道,漢口小鎮才開始形成規模。在江漢平原物流的滋潤中,明末清初,漢口已發展成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而武漢真正在中國散發異彩,卻是它與國家命運相關聯的時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幾個重大轉折點,武漢展現出了其作為大武漢的中堅力量。

張之洞18年經營:啟動武漢近代化列車

光緒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11月25日,剛剛從兩廣總督卸任的張之洞,從粵秀輪上邁出,踏上了武昌司門口的土地。此時的武漢,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新總督的到來,會揭開它嶄新的一頁——武漢近代化列車開動了。

作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張之洞督鄂18年(1889~1907年),使武漢一躍成為晚清洋務重鎮——超過廣州,與天津爭勝,直追上海的全國最大的現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

建于武漢的漢陽鐵廠,在當時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全亞洲的第一家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比日本第一家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八幡制鐵所早了7年;建于漢陽的湖北槍炮廠是僅次于上海江南機器局的大型兵工廠,成為近現代中國陸軍裝備(如七九式步槍,俗稱“漢陽造”)的主要生產基地;建于武昌的“紗布絲麻四局”則是僅次于上海的現代化紡織工廠系列。1895~1913年,在中國人創辦的近代企業數量中,武漢排名第二,創辦資本額亦位居第二。

“九省通衢,得水居中”。武漢市1862年被批準設立江漢關正式開埠。在隨后的60多年中,內陸的武漢口岸,與上海、天津、廣州三大沿海口岸對外貿易額比較,武漢曾42年位居第二,18年位居第三,其中1906年,武漢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國12.04%。與繁榮的對外貿易配套發展的駐漢洋行曾達250家、華商70多家、報關行130多家;12個國家在漢設有領事館;直接對外轉遞的郵政支局遍設武漢三鎮,達24處,成為全國四個國際互換匯票的互換局之一;為進出口商品進行檢查檢驗的漢口商檢局不光在鄂各地,且在臨省設有分支機構。以漢口為起點的京漢鐵路,是縱貫中國南北的第一條鐵路。加上后來修建的粵漢鐵路,構筑起武漢在中國獨一無二的水、鐵運輸的樞紐地位,武漢在中國經濟地圖上的“天元”地位開始確立。

武漢還成為華中最重要的文教中心,以武漢為出發點的湖北留日學生數量曾高居各省榜首。以武漢為主要基地的湖北新軍是晚清軍制改革的模范,是屢次“秋操”的冠軍得主。

張之洞的苦心經營使武漢成為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明星。

不過,戰爭結束了武漢的黃金時代。1926年開始的北伐革命,再加上1938年作為陪都時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武漢的工業企業或大量內遷,或遭戰火摧毀,武漢工業剛開始繁榮就凋謝了。

更重要的是交通格局的改變:川滬得以直航而西南各省從此出武漢商業勢圈;隴海鐵路的通車,西北各省也漸漸脫離武漢商業勢圈;而粵漢鐵路的開通,在某些方面也造成湖南與武漢的離心傾向,湖南隨即向廣州靠攏。

如此一來,隨著歷史的變遷,武漢的貿易總額排名從19世紀末位居上海、廣州之后的第三位,下降到1931年的第10位,武漢的經濟首都稱號開始黯然失色。

建國20年:“武字號”成就武漢現代工業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先后三次暢游武漢長江,在他的有生之年總共16次在這里搏擊江水。武漢這座城市在毛澤東心目中的分量,可見一斑。毛澤東對武漢的偏好,令這個城市加速了從戰亂中復興的速度。

“一五”期間,根據工業建設的基本任務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思想,國家重點建設由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其中建就有7項在武漢,包括武漢鋼鐵廠、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漢肉類聯合加工廠等。這些被武漢人親昵稱作“武字號”的大型國營企業,奠定了武漢引以為傲的工業基礎。

“武字號”為武漢帶來了榮耀和財富。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鋼鐵和機械一直是武漢經濟的支柱,“武字號”每年上繳國家的利稅約占武漢市利稅總額的1/3。

1955年9月,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開工,1957年建成通車,打通了京漢、粵漢鐵路,“天塹變通途”,大大促進了南北物資交流。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在中國運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從此由水運時代真正進入鐵路時代。

1965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武漢更是受益匪淺。按照當時主管全國計劃工作的李富春的思路,“大三線”大致是以甘肅省烏鞘嶺以東、山西省雁門關以南、京廣鐵路以西和廣東省韶關以北的區域——30多年后以廣東、上海、北京為中心的三大經濟圈,顯然都被圈在了“三線”之外。而武漢卻在這場“工廠再造”運動中,收獲了包括中國第二汽車廠、葛洲壩工程、武漢青山火電廠在內的一批國家級大項目,武漢這座工業重鎮的經濟地位更加穩固。

與此同時,從“三線建設”中成長起來的成都、重慶等工業城市,使西部經濟走上工業化軌道,從另一方面又加重了武漢的物流樞紐地位。

“三線建設”工程對國民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雖然使上海、廣州、天津這些傳統工業城市邊緣化,但同時又打造了一批“新興工業城市”,而武漢更成了計劃經濟的“寵兒”。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樣,當時“大武漢”名頭的得來,正是在這種國家資源分配的計劃結構中所累積起來的精神財富。

改革開放初:“漢正街”名揚全國

1989年,一部叫《漢正街》的電視劇在全國各大城市熱播。漢正街,這個積淀著500年歷史風塵的商品集散地,成了大武漢的城市名片。

這得益于1979年武漢在全國率先宣布“敞開城門”,對外開放了中國第一個小商品市場——漢正街。而整個80年代,武漢創造出了中國眾多的第一!1983年3月,武漢洗衣機廠招標采購零部件。這個新中國的“第一標”,打開了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缺口”。1984年5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復了武漢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同時作出三項規定:實行國民經濟計劃單列,賦予省級經濟管理權限,中央、省屬企業下放武漢市管理。此項改革成為國內省會城市第一家。同年6月,在認真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之后,武漢市委、市政府做出“敞開城門,兩通(交通、流通)突破”的決策。

當年6月29日,時任武漢市市長的吳官正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武漢三鎮徹底敞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提供24萬平方米的土地,供國內外客商開發投資。武漢市的經濟體制綜合改革拉開了帷幕。

1984年8月,武漢在全國大城市中率先放開蔬菜市場價格。一度被扭曲的價值規律重新發揮作用。1984年11月,德國人格里希出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這是西方專家第一次執掌中國企業。1987年12月,武漢在國內率先提出“科教立市”。這一創舉在全國被不斷“復制”和“放大”。1988年5月,武漢市企業兼并市場開業。這是我國最早的企業產權轉讓市場……改革激活了武漢這座城市,“荷花洗衣機”、“鶯歌電視”、“藍波-希島空調”、“長江音響”、“茂記名鞋”接連冒出。

“貨到漢口活”,“買全國、賣全國”是對武漢作為商品集散地的生動寫照。幾年的功夫,漢正街這個僅有100多家個體商戶的窄小街巷,便迅速成為延伸10多個社區、年銷售額突破100億元、輻射全國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并在全國引發了一場小商品流通領域的深層次革命。到1991年,全國評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場中,武漢獨占7家,雄踞全國之首。1992年,中國商業第一股——武漢大型國有企業武漢商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標志著武漢“兩通”起飛戰略達到一個新高度。隨后,中商、漢商、中心百貨、六渡橋相繼上市,一個城市擁有5家上市商業公司,全國少有。擠上資本市場這趟快車,武漢商界意欲改頭換面。開設超市,業態創新;連鎖經營,凸現品牌;扎堆聚集,打造規模。武漢的商業,一時間紅紅火火。武漢的“兩通”戰略達到巔峰。

可以說武漢的興盛,一直以來是跟隨國家命運的指針在走。無論是張之洞推行的“湖北新政”,還是毛澤東領導下的“趕英超美”,都把武漢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位置。不過,在武漢的這兩次盛開當中,卻有著鮮明的國防味道。因此當國家的目光移開,當經濟發展成為主角,而內生的力量又不足以支撐這特大城市的機器運轉時,武漢便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丟失的大武漢

武漢象一個沒有坐標的城市。現代與原始在這里融合,先進和落后在這里交織,武漢成了一個大門緊閉、門檻已棄的初級開放城市,“城市病”和“鄉村病”儼然并存。

有人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毫無疑問,武漢的開始是讓人充滿了期待和憧憬。

但是,好的開頭只是成功的一半。

興衰,似乎就在一夜間。

起得早 醒得晚

2000年的一項排名,讓“天下第一街”漢正街遭遇當頭一棒:漢正街從全國十大批發市場的“老大”退至“老八”。20年前,浙江義烏市場,銷售額僅是漢正街的45%,而在20年后,義烏市場銷售額已是漢正街的3倍。

而它的興衰正是武漢變遷的縮影和寫照。

1984年,武漢工業總產值還位居全國第四位,尚有75個國優名牌產品馳騁大江南北。到2003年,從城市綜合競爭力來看,武漢市排名已經落后至第16位,到2006年已下降至第22位。

鶯歌電視、荷花洗衣機、希島冰箱、長江音響,這些曾經令武漢人引以自豪,而且在全國也叫得響的品牌,相繼淹沒在無情的商海浪潮中,并從此銷聲匿跡。一大批老“武字號”中央企業苦苦掙扎,小“武字號”市屬企業幾乎全軍覆沒。

武漢的服裝企業有1600家左右,年產值超過70億元,從業人員達20多萬,在業內形成了“漢派服裝”概念,但慚愧的是,至今沒有一個名牌能與杉杉、雅戈爾相提并論。

本可以依托漢正街的前店后廠發展武漢服裝制造業,可武漢人因小而不為,結果漢正街有了前店而沒了后廠,漢正街這一得天獨厚的品牌風光不再,漢正街文化由此敗落。

武漢的教育科研實力在全國排在京、滬之后的第三位,然而武漢的高科技產業卻較少享受科教優勢和人才優勢的陽光雨露。當北大系、清華系、中科系高科技企業在股市上呼風喚雨的時候,武漢高校的科技產業化之路卻如蝸牛一般爬行,名揚天下的武漢大學也沒有一支股票上市。以武漢郵科院和長飛公司為龍頭的光電子與通訊產業雖然技術力量在全國處于一流,卻因起步晚,而落在華為、中興等國內通訊設備商的后頭,未能成為龍頭老大。

武漢基本上沒有面向世界市場的產品,外商投資的目光較少瞄準武漢,在境外資本大舉進入中國的時候,武漢卻是門可羅雀,異常冷清,全球500強企業僅有30余家小規模進入武漢。

武漢是中西部的金融中心,卻沒有通過大規模的資本運作推動城市和產業的發展。武漢國有企業的改革與改造始終在等政策要資金,完全未能利用資本市場的“四兩之力”拔動產業發展的“千鈞之鼎”。二十年來武漢基本處于貧血狀態,走得跌跌撞撞。

與政策擦肩而過

發展戰略非均衡論,一直是專家學者們分析“中部塌陷”和武漢退步的一個相對一致的觀點。

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央重點發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傾力打造長江三角洲,90年代中重點建設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90年代末實施西部大開發,2003年又提出了振興東北,“所有的政策措施似乎都與武漢有關,也似乎都與武漢擦肩而過,武漢成為政策邊緣化城市。”一位長期生活在武漢的學者對記者說。

探討武漢這20多年來的衰落,不能脫離開中部塌陷的背景。“中部是被遺忘的角落”。

確實,這么多年來,國家每設立一個經濟特區,每實施一個區域發展戰略,也一定會給予一系列配套的優惠政策。“中部崛起戰略”是國家最后一個提出來的區域經濟戰略。“或許如果不是中部發展嚴重滯后,己成塌陷之勢,說不定還要繼續被遺忘下去。”采訪中,一位多年生活在武漢的老教師略帶情緒地說。

回顧1979年以來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實施過程,就是中部、湖北和武漢被不斷邊緣化的過程。武漢的命運其實正是中部地區命運的一個剪影。

而這個政策性的宿命,被認為是中部塌陷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批以深圳為代表的四個經濟特區和第二批以上海為代表的14個沿海城市以及海南島的開放,給武漢帶來的負效應是明顯的——在經濟資源配置過程中,內地各種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技術知識資源向沿海開放城市流失。內地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也相應顯著下降。

“優先發展東南沿海城市的‘大政策’,讓近代史上最早開埠的中部核心城市武漢,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中,遲了十幾年。”

雖然目前還存在中部經濟這個名詞,但中部諸省之間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聯系似乎正在解體——江西在加強和浙江、福建的經濟聯系,湖南主要是融入大珠江三角洲,安徽與江蘇、上海頻繁往來接觸。湖北和河南則是依舊徘徊。

一邊是東部大都市圈的快速發展,其中心城市強大的輻射作用為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高速引擎,創造了一個整合全區域資源、快速提高競爭力的平臺,成為“中國制造”的主力以及技術和制度創新的中心,極大地提高了東部地區的產業國際競爭力。一邊是中西部地區不僅缺乏大都市,而且還缺乏構成都市圈必需的中小城市群落,沒有形成健康的城市生態群,難以帶動和整合區域的資源和優勢,也難以形成連接整個地區的產業鏈,變成了個別優秀大企業單打獨拼,難以依托區域整體競爭力成長的艱難局面。比對搭乘政策快車道的東西部地區,武漢想要恢復從前的地位尚且須拼死一搏,更何談超越。

背不動的體制包袱

在體制改革的問題上,武漢也顯得有些無所適從。

只顧人員多、包袱重、裝備落后、附加值低等因素,認識仍是制約武漢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瓶頸。早在1984年,“成本控制論”就在武漢幾家企業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當它被扣上一頂“反馬克思主義”的帽子、無奈退出改革舞臺時,武漢似乎也無人惋惜。而當它作為“邯鋼經驗”再放異彩時,卻又有一批批的武漢人回過頭來回去邯鋼取經。

1995年率先提出資本營運的武漢,營運成功的實例寥寥無幾。幾年之后,不少的武漢人反而在浙江和廣東體會到了資本營運的真諦。

國企改革中的陣痛在武漢表現得尤為明顯。作為老工業基地,“武船”、“武鋼”“武鍋”等武字當頭的重工企業成為幾十年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相當一部分老國企處境艱難。

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沒有了,技改撥款、利稅返還等政策早已也一去不復返,當政企分開,真正斷奶被推向市場的時候,許多企業顯得一籌莫展。

洗牌、淘汰也成為必然。

“九頭鳥”與“碼頭文化”

如果說政策天平的傾斜是武漢乃至整個中部地區一蹶不振的外在原因的話,那么人文因素則是影響武漢發展的潛在阻礙。

在去過和沒有去過武漢的人眼里,武漢和武漢人的口碑都是貶多贊少。曾經一度有人戲稱“鄂”字有兩個口,好爭吵、告狀、拆臺;人有兩只耳朵,兼聽則明,但“鄂”字只有一只耳朵,只愛聽好聽的,好大喜功,形式主義猖獗:“鄂”字下面有一個“虧”字,結果湖北的干部、群眾都落得個吃“虧”。持此論者,也曾有人對中部的文化背景作出這樣的詮釋:缺乏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敢為天下先的文化氛圍,內在的文化品格中有太多的“小富即安,不求進取”,不拘小錢、小事、小節的草根品格,讓中部人染有濃郁的劣根性。這種劣根性表現在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欺生排外、恃勇抖狠,對人缺乏信任和寬容,防范心理重,耍小聰明,精于算計。但聰明反被聰明誤,占了眼前的這點小便宜,最后卻吃了大虧。武漢人的這種性格形成緣于歷史上形成的碼頭文化,漢口是個大碼頭,匯聚八方人流,三教九流,魚龍混雜,騙子眾多,要想立足必須百倍小心、高度防范。

武漢人外號“九頭鳥”,貶義居多,欺生狡詐,導致外地人不敢也不愿同武漢人打交道,不愿到武漢來發展。不光外地人對武漢印象不佳,就是武漢人自身亦對武漢人評價不高。

談到武漢的治安現狀時,在武漢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著名作家胡發云告訴記者, “在我小時侯很難聽到殺人放火之類的兇訊,可是現在的《楚天都市報》每天都有死幾個人的報道,六毛錢死一個人,兩句話死一個人,一把牌死一個人……市民看得都不要看了,如此沒有安全感的城市又怎么吸引人才和投資呢?”

胡發云分析到,武漢象一個沒有坐標的城市。現代與原始在這里融合,先進和落后在這里交織,武漢成了一個大門緊閉、門檻已棄的初級開放城市,“城市病”和“鄉村病”儼然并存。昔日的教育強市、人才強市,今天更像一個為他人作“嫁衣”的裁縫。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是個大碼頭,各色人等聚集的環境造就了武漢人的江湖氣,更重要的是,它雖然在地理上位居中國中部,卻遠離政治中心,很少受到莊嚴典雅的廟堂束縛,因此,武漢人在保有一種楚人靈氣的同時,也保有了一份楚人的蠻氣。

“在城市的發展問題上,武漢人鮮少有主人翁的意識。”這一點從武漢的地理格局和成員構成可以解釋。“大武漢”盛名遠播的20世紀初葉,武漢的面積只有60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百萬。現在的武漢市,是市管縣后的區劃膨脹。在武漢,小商小販隨處可見,進城民工街頭攬活;擦鞋女工結伴成群,交通主道經常塞車;高樓大廈林立之間,棚戶老屋大煞風景。

世俗文化尚且只是從生活環境層面將他人拒之“市”外,作為城市發展的中堅力量,大量科技人才直接因武漢創業條件艱難和發展前景黯淡而“東南飛”。從1992年開始一直到上個世紀末,武漢出現了嚴重的人才外流和科技成果外流。教育、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死結尚未解開,致使這一重大優勢并未給武漢帶來應有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經濟發展弱則人才外流,沒有優秀的腦力資源又直接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整個城市的經濟陷入了惡性循環。

大武漢,何以稱大?

尋找大武漢

一個月前落選第三批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雖然“申新”失敗,但是武漢突圍的決心卻絲毫沒有動搖。

突圍,或者窒息而死。

4月10日,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正式成立,這是國家繼2000年設立西部辦,2003年設立東北辦之后的第三個區域戰略辦公機構,標志著中部地區崛起進入更具操作性的實質性實施階段。

開題 從機遇開始

中央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給武漢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令沉寂的武漢重新活躍起來。在最近公布的《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文件中,武漢首次提出“成為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的藍圖。隨后,武漢又提出“武漢新區”的概念。

武漢的優勢依然存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居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前列;科技教育發達,科教綜合實力僅次于北京、上海;中部地區的金融中心;財政收入去年502億元,2007年直奔600億元;工業基礎雄厚,并已形成門類比較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以光電子產品制造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汽車業和鋼材制造業居全國前三位;與沿海城市相比,武漢商務成本較低;地理位置居中,腹地廣闊,交通通訊便捷,市場容量和輻射能力巨大…… “隨著富士康和中石化80萬噸乙烯等六大百億產業和大項目落戶武漢,武漢對圈內其他城市的產業帶動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

“這些優勢,單項存在于某個城市不稀奇,但這么多優勢同時集中在一個城市,罕有而珍貴”,趙凌云認為,“關鍵的是,在過去的20年中武漢是在不斷的積累,等到適當的時機這些綜合優勢將會集中體現。”

武漢房地產在現代中國房地產發展的篇章上一直比較沉默的。但是2007年“城市·觀點論壇中國行”第一站卻選擇了武漢,這從一個側面反映武漢的經濟、城市與房地產都有長足的發展,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和其他中部城市類似,武漢房地產也處于市場發展的早期形態,商鋪、寫字樓或者其他建筑綜合體的市場占有率和住宅相比仍然較小。此外,市政基礎設施的配套能力也深刻影響著武漢房地產的未來,這是一個充滿生機和夢想的市場。” 耀江神馬實業(武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錦漢對記者說。

武漢西郊昔日的大農場———東西湖區在武漢只是一個小區,但卻提供整個武漢市場90%的啤酒、70%的牛奶、50%的方便面、40%的碳酸飲料。“東西湖農業基礎優勢和江漢平原腹地的原料及市場實力,周邊近400平方公里的大型農場群是其上游資源。”,剛剛忙完與三江集團簽訂投資開發協議儀式的武漢東西湖區長晏蒲柳告訴記者, “我們在培植支柱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同時,還積極發展物流產業,并高起點發展現代服務業。”

東西湖區政府將對天河機場開放物流信息平臺,并在區內建立航空物流“一站式”服務運營模式,積極吸引和推介國際、國內知名航空物流和保稅物流加工企業在東西湖區落戶.現在東西湖區已成為武漢市三大經濟增長極和城市布局的三大產業帶之一。

漢正街也在重塑自己的形象。2005年9月28日,“漢正街復興聯盟成立大會”舉行,6家開發企業與漢正街管委會共同結成漢正街復興聯盟,并莊嚴簽署《漢正街復興宣言》,重振“天下第一街”,試圖以新一輪商業地產開發擦亮漢正街這塊金字招牌,其最激動人心的口號莫過于“傳承一個500年,再續一個500年”。

突圍從城市圈開始

7月1日,由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改革司司長孔涇源帶隊的考察團飛赴武漢。10天之后,武漢市市委書記苗圩揭開了武漢方案的神秘面紗。苗圩透露,武漢申報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主打城市圈牌。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牽頭編制完成的武漢城市圈總體發展規劃將于7月29日在北京進行評審,這是最后一個編制完成的中部城市群發展總體規劃。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區域間的經濟競爭已演變為城市群間的競爭。

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中心,以100 公里為半徑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漢及湖北省內的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 個周邊城市。這里是湖北人口、產業、城市最為密集的地區,也是我國中部最具發展潛力和活力的地區。整個圈層將會強化主城武漢的綜合實力。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教授,是武漢角逐“新特區”的積極支持者,從2003年起,伍新木就擔任《武漢城市圈發展研究》這一課題的首席專家。他表示,武漢城市圈起步早,已經作出了規范權威的規劃,“若能列為國家新一輪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經驗、道路、模式、體制機制的普適性、示范性意義會很大”。他認為,“新一輪的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摒棄了之前傳統建特區,給政策、給優惠的辦法。新的試驗區,沒有政策上的傾斜,更多的是體現企業和民眾在改革中的主體地位。”

他還對記者說,隨著圈內產業融合步伐的加快,城市圈產業格局將呈現出專業化、規模化、集群化趨勢,武漢的集聚效應會大大增強,隨著周邊8市一批企業的總部或營銷總部搬到武漢,這種“工業雙遷”的模式,使“總部經濟”和“工廠經濟”產生分離,將刺激原有封閉的各城市政府行政機構。

也有專家指出,由于武漢城市圈中其他八城市規模太小,武漢城市圈應該以更加開放的的姿態,積極與其他城市和地區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爭取經濟良性快速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武漢城市圈不僅僅是囿于湖北省之內,而是成為中部的制造業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教育科研中心,與其他中部的城市一起構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破局 從高端路線開始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梯度轉移理論,中部崛起主要在于依靠接納從東部地區轉移過來的產業,或“東引西進”。但事實上,盡管湖北省、武漢市都為之付出了極大的熱忱與努力,東部地區的產業并沒有預期中的那樣向中部轉移。

“東部的產業轉移被湖南、江西安徽所攔截。國家入世后,西部地區的人力優勢又比中部地區明顯,環境容量也比中部地區大。”在探究武漢今后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時,趙凌云如是說,“由此產業資本直接跳過武漢甚至湖北這個區域,武漢發展遭遇‘東搶西奪’的困局。”

“未來武漢的商機,當屬服務業和金融業兩塊領域最有前景。”

高端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核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資本投入、高附加值、高產業帶動力、高開放度、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等特征。高端服務業發達程度逐步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如今的武漢,走的是一條“增量式發展”的道路。武漢在招商引資方面要走高端路線,占領高端資源。引進戰略投資者;在引進產品內容上,要大力發展服務外包。2006年,武漢市被國家認定為“國家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成為中部地區惟一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武漢市政府決定每年設立1億元專項基金支持發展服務外包產業。

今年4月10日-11日,在武漢召開首屆“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與合作國際論壇”上,10多家與會的世界500強企業表示了入駐武漢的意向。而且世界最大的IT服務外包巨頭EDS正式入駐武漢光谷,將其全球第四個服務中心設在武漢,成為繼IBM之后,又一個把全球外包服務中心設在武漢的跨國外包巨頭。 而排在這兩家公司之后的,還有微軟、英特爾、西門子等大部分企業。

再問大武漢

武漢的確重新翻開了一頁,并且有一個不錯的開頭。

但是,冷觀武漢的發展,依然并不那么樂觀。

例如武漢引以為豪的幾大優勢,放在當前的全國乃至全球的范圍來看,這些優勢并不是多么突出。如今,中國的大中小城市介紹投資環境,似乎都離不開交通,“通江達海”、“貫通南北,聯結東西”的也不少,即使偏遠的城市也千方百計從“兩通(交通、流通)突破”。

當今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立市之本,人才爭奪戰更為“白熱化”。被視為城市支柱的優勢產業,鋼鐵、汽車、石化、煙草、光電子等,都不能簡單稱之為“人無我有”了。

具體分析武漢城市圈的城市產業構成,不難看出圈內各城市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武漢首位度過高,城市圈出現斷層結構。至于城鄉二元結構、傳統的增長方式、環境和資源壓力增大、社會轉型過程中矛盾高發,自身政府管理效率不高、企業家創新意識不足、市場誠信氛圍不濃等更是潛伏著的矛盾和隱患。

同時,武漢還面臨著中部其他中心城市強勁發展態勢的挑戰。特別是分別位于武漢城市圈南北的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動作更大、發展更快,成為武漢城市圈強勁的競爭對手。

我們看到,光谷、汽車城和鋼城構成的穩定鐵三角正撐起武漢新世紀的天空。相對于中部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總部經濟成為武漢最具有自身個性的一張“王牌”。這張牌對武漢的產業升級、城市地位、綜合競爭力等諸多方面都會帶來質的提升,進而可以全面帶動武漢城市圈。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副牌武漢能夠有多少勝算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自拍欧美亚洲| 色婷婷色丁香|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一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精品视频福利|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自在线拍|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色婷婷狠狠干| 97久久精品人人|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1国内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亚洲九九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www.亚洲一区|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国产久操视频|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三级|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日本色综合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99久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久热精品免费|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