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的底線,是人類與大自然共存的底線,是文明應守的底線,更是全面小康的底線。
七月,災害頻仍。
云南省大部分地區陸續進入汛期,連日強降雨引發較為嚴重的災害,因災死亡163人,失蹤8人;淮河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于1954年的第二大流域性大洪水,五個自然村被淹沒;新疆不同地區遭遇的強降雨天氣,已使全疆15.42萬人受災,11人死亡;重慶遭遇115年以來最強暴雨,死亡42人,失蹤12人;山東省特大暴雨40人死亡9人失蹤......
暴雨導致各地山洪暴發、江河暴漲,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截至7月16日,全國共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已達372.6億元,全國從中央到地方撥付的救災資金已達數億。間接損失呢?生命的代價更是無法換算。
觸目驚心的現實,觸目驚心的數字。
這讓我們想到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于《自然辯證法》中的提醒:“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要對我們進行報復......”
在大自然的施虐中,我們為抗洪勇士的英雄行為而謳歌,我們為災區人民顧全大局的犧牲精神而感動;我們為被淹沒和吞噬的生命而痛惜,我們也為大自然的無情而憤懣。但這遠遠不夠......
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對環境的破壞在升級,我們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愿景被頻發的災難籠罩。難道我們的發展必須以此為代價嗎?我們必須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的老路嗎?
我們的未來取決于我們是否有足夠聰明智慧,尋找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之道。
人類謀求發展并非與愛護自然相對立。在中國西部的內蒙、寧夏、甘肅境內的沙漠及沙地邊緣的風沙區,越來越多的民間治沙者,參與到投資生態建設的行列中來,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大量流向沙草產業。“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陽光產業發展讓沙漠有了綠洲,既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贏,也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事實證明,我們可以也能夠選擇一條理性的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道路。恩格斯說:“要實行這種調節,僅僅有認識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目前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我們看到, 當太湖藍藻肆虐成災時,江蘇人痛定思痛,下定決心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恢復生態平衡。省委書記李源潮說,無論經濟怎樣繁榮發達,如果不能讓老百姓飲用干凈的水,江蘇全面小康的成果就會被顛覆。
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的底線,是人類與大自然共存的底線,是文明應守的底線,更是全面小康的底線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生態安全的底線一旦被突破,我們的天不再藍,山不再青,水不再綠,我們為之辛勤建設的美好家園會瞬間變成廢墟,我們為之努力創造的現代生活同樣會毀于一旦,底線突破的后果怎樣估算都不為過.......
因此,我們要精心守侯和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既要改變它,又要利用它;既要開發它,又要適應它。當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候,自然必然會為人類提供祥和、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