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事責任應包括董事對公司、股東即第三人的責任,因此董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也應根據董事承擔責任的具體情形加以區分。
[關鍵詞]董事責任 歸責原則
董事對公司責任的性質是多元化的,既有違約責任又有侵權責任。董事義務除公司法明確規定的內容外,公司章程也可規定董事的義務內容。董事不適當履行義務時的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如董事負有注意義務,在履行職務時應當恪盡適當的注意和勤勉,否則就構成過失。董事違反忠實義務攫取公司機會,給公司造成損失,主觀應為故意。但在追究董事責任時,是適用過錨責任原則,還是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對追究董事責任的程度則有所不同。當今商事立法的趨勢便捷、效率為其首要基本原則。而社會分工的細化、高端技術的引用在民商立法中更多采用嚴格責任原則。我國新《公司法》第150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該條規定的是董事對公司承擔的責任。依照該條的規定,董事對公司承擔的責任的條件是:第一、違反法律、法規、章程關于義務的規定,第二、給公司造成損失,第三、在執行公司職務時。采用的是客觀判斷標準。而違反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時行為的主觀狀態是故意還是過失并不要求,或者說,董事對公司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采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這看起來符合商事立法便捷、效率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