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處于不可或缺且優先發展的地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意義重大。首先是企業適應市場變化,構建合理人才結構的條件;其次是地區調整產業結構一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基礎;再次是社會減輕就業壓力一促進經濟和諧持續發展的保障。另外,職業教育還具有促進人的充分全面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職業教育 經濟發展 促進
一、各國對職業教育問題的認識
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家,都可以看到職業教育為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從第二次世界戰敗國德國的經濟騰飛來看,德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關鍵的是采取和認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掌握技術技能的勞動者,提高了產品的質暈,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即使是現在,從西方發達國家來看,職業教育的發展還是得到不斷的加強。以美國為例。美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職業教育法案,這些法案都是以增強美國的經濟競爭力為基礎的。其目的就是通過更充分地開發美國所有階層的學術能力及職業能力,進一步提高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它們已由工業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而工業化進程還遠未完成,新的二元經濟格局還將長期存在,一些傳統技術仍將在較長時期內發揮作用,職業教育還將繼續擔負著培養專業勞動者,以滿足社會需求。中國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的貧窮落后的國家,要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取決于全民族素質的整體水平的高低。因為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物質資本,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就不能有效使用現代化技術設備,不僅不能發揮技術效率,而且常常被毀壞,材料和元件被浪費。盡管引進的技術是最先進的,但是產品卻不會因低工資而在成本上占有優勢,產量達不到設計能力,而且質量低劣。甚至可以見到引進的先進設備被閑置一旁,任風雨侵蝕。因為不會使用,或者使用不當被損壞又不能修復。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也證明了這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很多發展中國家政府在物質資本決定論的影響下,大量吸引外國資本,以求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然而20年的實踐,并未產生預期效果。而在二戰中經濟遭到破壞的西歐和日本,在利用外資方面卻取得很大成效。同樣的利用外資引進同樣的技術設備,何以效果如此懸殊?經濟學家普遍歸結到西歐和日本的教育發達,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