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和重慶在西部處于重要位置,川渝合作的提出也有很長的歷史,但合作仍然停留于短期。本文站在博弈論的角度,認為只要有合作,就可能出現機會主義行為,要實現長效合作,就必須重建博弈過程,消除短視行為。
[關鍵詞]川渝合作 無限次重復博弈
一、川渝未實現長效合作
1.川渝有長期合作的歷史和合作基礎。“川渝本一家”。自古以來.川渝之問就聯系不斷。巴蜀文化,一文一武,一張一弛,《華陽國志》亦有“巴將蜀相”之說。新中國成立后,川渝一家也長達43年之久。川渝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到2004年底,四川和重慶的人均GDP達到了8114元和8496元,按現行匯率計算,高于620美元,略低于1240美元,四川第一產業的比重為21%,重慶低于20%,為16%,四川、重慶農業從業人員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52%和51%,介于45%60%之間,2004年四川制造業占工業增加值的87%,重慶同期為84%。根據錢納里的觀點,我們可以認為,川渝地區處于工業化起始階段向初期階段過渡的階段,已具有工業化初期階段一些基本特征,有合作的共同切入點。從產業角度看.四川“十一五”時期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重型)、精品鋼及釩鈦稀土等新材料、化工、中醫藥、水電、農產品加工、旅游等行業,重慶則重點發展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資源加工、高技術產業,川渝不存在支柱產業的沖突。因此,川渝有合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