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家多年積攢的真金白銀悉數托付出去,就好似給自家如花似玉的乖女兒找個好人家一樣,一定要找個值得信賴的人才可以。那么究竟符合什么樣的定性抑或定量的指標就能算作是百姓的定心丸呢?結合本刊的調查結果及隨機采訪,投資者宜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基金?所有的專家都會告訴你:選擇過往業績好的。但是,什么叫作好?如何判斷好與不好?似乎就是一本糊涂賬了。
對比同類項
曾經有位老太太向記者抱怨:“別人買的基金都漲瘋了,我那只都半年了,還沒怎么動呢!”記者問她買的什么基金,老太太回答是海富通精選,“我們鄰居前些日子趕上發新基金,好像叫什么南方穩健成長二號,一個月就漲了3毛……”原來,老太太并不知道,她買的是風險低、收益也低的配置型基金,而南方穩健成長二號是風險高收益高的股票型基金——你買的是牛,別人買的是馬,如果非要在一起比速度,焉有不輸之理?但事實是,這樣的人還真不少。
把根本沒有可比性的產品放在一起,厚此薄彼,抱怨管理人,非要為自己的低收益討個說法,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在對各家理財機構的過往業績進行對比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楚:這些理財產品和服務是否屬于同類?即使屬于同一大類,還要看每個產品的具體情況,比如開放式基金按照收益和投資結構不同就分為4類:股票型基金、配置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又可分為積極配置型和保守配置型)、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
關注熊市賬本
對于同類型的基金,投資者在進行比較時,還容易犯另外一個錯誤:盲目追高。比如,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機構發布基金業績評級,那些漲勢兇猛、名列前茅的基金,吸引了不少投資人的眼光。在目前的牛市格局下,這樣做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基金是一種長期投資產品,如果你想放長線釣大魚,僅僅關注牛市下的收益率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其業績的波動性。
例如,有100元資金,甲采取穩健管理手段,其年收益浮動比例為10%;乙采取激進的管理手段,年收益浮動比例為20%,如果同時經過5年牛(年收益率分別為10%、20%)、5年熊市(年收益率分別為-10%、-20%),10年后資產是多少?由下表可以看出,1~5年的牛市階段,甲管理人的業績明顯不如乙;但經歷6~10年的熊市階段后,甲穩健操作風格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長跑中見耐力
足球界有一句名言:足球是圓的。也就是說,兩只球隊比賽,誰都有可能贏,誰都有可能輸。這話本沒有錯,但如果預測今后的冠軍得主,相信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那些星級球隊。比如在有100多年歷史的西甲聯賽中,皇家馬德里有盛有衰,長期看卻是最成功的,因為他們獲取了30個西甲冠軍,而今年戰勝過它的7支球隊,歷史上總共只獲得過6次冠軍。高手就是高手,即使它也會經常陰溝翻船、意外失手。
同樣,一只基金的好壞在短時間內也是很難看出來的,只有經過牛市、熊市錘煉,10年以上都保持良好收益,才具有說服力。巴菲特之所以被稱為股神,是因為他在50多年的時間里年均收益率達27%;彼得。林奇所管理的先鋒基金,也是經歷近13年的積累,資產才增長了27倍;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是相對運作比較激進的,但其歷史業績也長期保持優異……這些基金都是“長跑冠軍”。
中國基金業的歷史很年輕,自第一家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公司1998年成立以來,市場上已有58家基金公司,其中20多家都是2004年以后成立的,尚未經歷過熊市的錘煉,因此其基金運作能力還有待證明。而開放式基金更是2001年才出現的,所謂的過往業績,3~5年的經歷都不見得能拿來說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