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英國財政大臣戈登#8226;布朗在工黨特別會議上被任命為該黨領袖,27日,他正式入主唐寧街10號,接替辭職的布萊爾出任英國首相,直至2009年5月本屆首相任期期滿。
受父親影響 樹遠大目標
布朗1951年2月20日出生于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一個牧師家庭,父親約翰#8226;布朗,母親杰西#8226;蘇特,還有兩個兄弟約翰和安德魯。布朗天資聰穎,素有蘇格蘭“神童”美譽。10歲即被選拔進入柯科迪中學,15歲時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愛丁堡大學攻讀歷史學專業,成為該校二戰后歷史上最年輕的學生之一。20歲那年,布朗以優等生的傲人資歷從大學畢業,然后繼續在母校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1976至1980年,布朗在母校和格拉斯哥技術學院任教,1980至1983年,在蘇格蘭電視臺當記者。
在布朗的成長道路上,父親的影響至關重要。布朗的童年恰逢家鄉小鎮柯科迪迅速衰敗,失業率節節攀升,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作為牧師的父親,比起單純地傳經布道,更多地關注社會民生,家中也因此總是來往著前來訴說苦痛、尋求幫助的人們。這使年幼的布朗較早地接觸到了社會的黑暗面,也培養了他對社會問題的敏感。而家庭較之小鎮其他居民更為優越的生活也讓老布朗鼓勵孩子們過一種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儉樸生活。正是父親的言傳身教,激起了布朗對政治的最初追求。父親對布朗人生觀的形成也影響重大。布朗是狂熱的體育運動愛好者,初入大學時在一場橄欖球比賽中意外受傷致左眼永久失明。災難使布朗陷入生理和思想的雙重黑暗中。但父親并未哀之憐之,相反,他通過反諷“雙目能視,卻終其一生生活在盲目之中”的健康者使布朗頓悟人生態度的盲目比失明更加可怕,從而促其形成明確、遠大的人生目標,并永不言棄。
從孩童時期,布朗便展示出他對政治的不凡興趣。早在8歲時,布朗就為收聽當年的大選結果而坐等到深夜。11歲時,布朗與哥哥辦起了第一份報紙。除了執筆體育新聞,布朗也發表一些評論政治和社會問題的文章。在愛丁堡大學求學期間,布朗進一步涉足政治。1972年,布朗成功當選愛丁堡大學第二位學生“榮譽校長”和大學法庭主席。在主持大學法庭期間,布朗充分展示了他強悍、細膩的協調和管理能力,嚴格監督、審查學校各委員會的工作,并嚴把學校財務支出審查大權,還專門委任了審查學校和地方關系的工作小組。這段經歷鍛煉了布朗的領導和管理才能,對其今后走上從政之路大有影響。
投身工黨 締造佳績
在政治傾向方面,布朗一直是工黨忠實的關注者和支持者。早在自辦報紙和愛丁堡求學期間,布朗即撰寫了不少有關工黨政策主張、選情分析等方面的文章和書籍,其博士論文即以《1918至1929年工黨和蘇格蘭政治變遷》為題。布朗1969年加入工黨,1983年代表丹佛姆林東區成功當選下院議員,與同為下院新人的布萊爾共享一個辦公室。時值工黨銳意革新,勤奮好學、務實肯干的布朗在黨內迅速嶄露頭角,在影子內閣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從1983年至1992年,布朗歷任工黨蘇格蘭委員會主席、影閣首席財政國務大臣、影閣貿工政務次官,1992年起出任影閣財政大臣。
1994年5月,工黨正為在下一次大選中擊敗自撒切爾夫人以來一直把持政權的保守黨而厲兵秣馬時,領袖約翰#8226;史密斯突發心臟病去世。實力不相上下、同屬工黨“革新派”領軍人物的布萊爾和布朗成為呼聲最高的新一任工黨領袖候選人。為爭取更大勝算,避免黨內競爭削弱工黨支持率,彼得#8226;曼德爾森等黨內重量級人物說服布朗放棄與布萊爾競爭。也有傳聞稱,兩布曾就此事達成“分權協議”,即布朗同意退出角逐,轉而全力支持布萊爾;作為回報,布萊爾承諾,一旦工黨執政,將任命布朗為財政大臣,并承諾任首相一定時間后交權于布朗。當年7月,布萊爾順利當選工黨新領袖。在布朗的全力支持和出謀劃策下,3年后,布萊爾帶領工黨擊敗保守黨,奪回首相寶座,布朗也如愿成為財政大臣,開始了政治生涯輝煌的一頁。
布朗在財政大臣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年,創下了英國200年來任財政大臣最長的紀錄。任職期間,布朗展示出卓越才能,他賦予英格蘭銀行獨立調控利率的權利,在英國融入歐盟及加入歐元區問題上持謹慎的“實用主義”態度。在布朗的經濟政策引導下,英國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獨立性大大增加,英國經濟也走出了“繁榮-泡沫-破碎”的怪圈,通貨膨脹率多年保持較低水平,創造了連續十幾年增長的奇跡,在西歐諸國中“一枝獨秀”。尤其是布朗嚴把英國經濟命脈,適時有力地向政府提出經濟調整改革方案,為工黨在其領袖陷入嚴重信任危機的情況下仍第三次勝選立下汗馬功勞。為此,布朗被譽為工黨歷史上最成功的財政大臣。
瑜亮之爭 終將問鼎
在過去的十年中,工黨歷經3次大選、數次組閣,布朗始終是布萊爾的黃金搭檔。布萊爾曾公開表示,“沒有布朗,不可能有新工黨,也不可能有工黨連續三次勝選”。然而,隨著布萊爾政府深陷伊戰泥潭,對外政策廣受質疑,國內各項改革效果不彰,工黨民意支持率持續低迷,布朗急欲取代布萊爾的傳聞也不脛而走,兩布在權力交接問題上的明爭暗斗不時見諸報端。就工黨內部而言,由于布萊爾政府執政頹勢難挽,工黨內部許多人士亟欲改弦更張,布萊爾下臺、由威望素著且政績斐然的布朗接任,成為工黨試圖改變現狀的突破口。近一兩年來,一向處事低調的布朗也公開表示,自己有能力成為英國首相,并認為在擔任財政大臣期間的政績已表明自己具備為國家未來作“艱難、長遠抉擇”的能力,取布萊爾而代之的意圖不言而喻。針對外界對其在外交及國內其他事務方面經歷空白、缺乏建樹的批評,較少出訪的布朗先后訪問了非洲、美國、伊拉克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并利用出席工黨年會、接受媒體專訪等機會發表政策宣言,儼然以首相繼任者的姿態闡述其執政理念和治國方略。
在據傳有布朗暗中指使的幾次“逼宮”風潮之后,布萊爾終于在2007年5月10日宣布將辭去領袖和首相職務。次日,布朗即發布競選宣言。其時,由于黨內有競爭力的對手已相繼宣布無意競選,加上布萊爾的“首肯”,布朗已勝券在握,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瑜亮之爭廿載,甘居人后十年,布朗終于迎來問鼎權力巔峰的時刻。
醉心政治 險誤終身
當布朗投身政壇后,他對政治的狂熱使得其感情之路一波三折,一名前女友形容他心中除了政治、還是政治。就在許多人擔心這位政壇“鉆石王老五”傾心埋頭為英國民眾理財而忘記自己終身大事,甚至有人還懷疑他是否有問題時,2000年8月,49歲的布朗終于在其老家與女友、公共關系顧問薩拉#8226;麥考利完婚,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內結婚的大臣。
盡管布朗的政績可圈可點,但在性格及與人相處上乏善可陳。輿論描繪布朗個性呆板、單調,工作作風強硬、專權,個人魅力不及布萊爾。但在娶了一位公關高手做妻子,尤其是做了父親后,布朗的形象有所軟化。布朗有一女二子,長女早夭,幼子患疾。一次,布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起亡女,語帶哽咽,目有淚光,表現了“人性的一面”。布朗表示,孩子的降生,使他意識到“生命中有比政治更重要的東西”。真情流露也罷,宣傳手段也罷,家庭給布朗平添了幾分人情味,改善了他一貫“陰郁”、“嚴肅”的沉悶形象。尤其是有意接任首相之后,布朗更是刻意展示親和形象,敘述為人父的喜悅,表示自己也在努力做一名好父親;還放低姿態,表示重視傾聽與學習,著意改善其“強硬專權”、“不易接近”的負面形象。
挑戰重重 前途未卜
5月11日,前任布萊爾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的第二天,布朗宣布正式參選工黨新領袖。此后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布朗獲得了353名工黨議員中313名議員的提名,占工黨議員總數的88%。調查結果也顯示,布朗的參選使得工黨的支持率有所回升。5月17日,布朗正式接受英國工黨領袖職務提名,成為這一職務唯一的競爭者。由此可見,布朗的當選在工黨內部是眾望所歸,相比之前在伊拉克撤軍、布萊爾卸任的時間表等問題上的吵吵鬧鬧,一個團結的工黨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接受提名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布朗說:“我正式接受提名、接受它帶給我的責任和為英國人民服務的機會……如此多的同事提名令我感到誠惶誠恐。”布朗還宣布了當政后的施政重點,并談到備受關注的伊拉克問題和英美關系。布朗不失時機地表示,他領導下的政府將有別于布萊爾政府,他“將率領一個有新施政重點的新政府”。
但細細揣摩布朗此次頗有臨危受命的味道,黨內對其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夠帶領工黨擺脫目前頹勢,贏取大選四連勝。盡管成為首相已成定局,但對布朗來說,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頂著英近200年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財政大臣光環,布朗卻有可能成為“最短命”的英國首相之一。無疑,伊拉克戰爭是布萊爾甩給布朗的最大包袱。如何樹立起工黨新形象,擊退近幾年地方選舉屢創佳績、政壇回升勢頭明顯的保守黨的挑戰成為矗立在布朗面前的“兩座大山”。此外,在剛剛結束的蘇格蘭地方選舉中,有獨立傾向的蘇格蘭民族黨擊敗工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使好不容易穩定北愛政治局勢的英國政府可能面臨新挑戰。這些都將是對布朗政治智慧和執政經驗的巨大考驗。
布朗是實干家,勤奮好學,執政資源和從政經驗豐富,且經濟成就是其不二優勢。但布朗在外交方面鮮有涉足,其處理外交及國內其他事務的能力尚有待證明。此外,盡管其政績可圈可點,但與布萊爾以及保守黨領袖卡梅倫相比,布朗在公共形象上乏善可陳,領袖魅力遠為遜色。面對重重挑戰,布朗能否不負眾望,領導工黨走出困境、實現工黨的大選四連勝,還未可知。
(本文責任編輯: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