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家,但是近代以來,由于法國殖民者長達90年的殖民統治和掠奪,加之紅色高棉極左政策的破壞以及近30年內戰的摧殘,使柬埔寨這個昔日“和平的綠洲”繁華不再,經濟發展緩慢,成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有著強烈民族自豪感的柬埔寨人民常以吳哥時期的輝煌為榮,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以洪森首相為首的王國政府領導下,努力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力圖重振吳哥時期的輝煌。
穩定國內局勢 創造和平環境
1991年10月,參加巴黎國際會議的18個國家的外長和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的12名成員分別在關于柬埔寨問題政治解決的巴黎和平協定上簽字,莊嚴宣告持續13年之久的柬埔寨問題得到全面、公正、合理的政治解決。1993年5月,柬在聯合國的主持下舉行了20多年來首次全國大選,進入和平重建與發展的新時期。為了給經濟發展創造真正和平合作的國內外環境,柬政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徹底粉碎紅色高棉殘余勢力,實現民族和解和國家統一。1993年大選后,紅色高棉殘余勢力割據一方,與政府武裝對峙,軍事沖突不斷升級,柬埔寨面臨再次陷入內戰的危險。1994年7月,柬國會宣布紅色高棉為非法組織,洪森首相適時提出“雙贏”策略,采取以政治瓦解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方式粉碎紅色高棉殘余勢力。隨著喬森潘、農謝等人的投誠和其他紅色高棉人員的回歸社會,柬埔寨成功實現民族和解和國家統一。
2、柬埔寨人民黨“一黨獨大”,最大限度地減少政黨斗爭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1993年大選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柬埔寨人民黨和奉辛比克黨,特別是洪森和拉那烈在許多問題上意見相左,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1997年7月以后,經過兩次全國大選和兩次地方選舉,人民黨逐步在中央和基層政權中居于主導地位。2006年3月,柬國會修改憲法,將組閣和重大事項的可決票數由原來需國會議員的2/3絕對多數改為50%+1簡單多數,人民黨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和占國會59.3%席位的優勢,全面掌握了行政、司法、軍隊、警察、憲兵大權,使黨的意志完全上升為國家意志,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因各政黨在重大問題上議而不決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3、融入地區和國際社會,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1998年大選后,洪森領導的第二屆王國政府將維護國家和平穩定、發展經濟和融入國際社會的“三角戰略”寫入施政綱領,奉行獨立、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區域和國際合作。1998年12月,第五十三屆聯大一致同意恢復柬埔寨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99年4月,第六屆東盟首腦會議正式接納柬埔寨為該組織第十個成員國。2003年9月,柬埔寨加入世貿組織。迄今,柬已與世界上11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20多個國際機構建立了聯系。2002年以來,柬埔寨先后成功舉辦了第八屆東盟國家首腦會議、10+1、10+3會議、東盟環境部長會議、東盟高官會議、東盟地區論壇等一系列會議,加強了柬埔寨與東盟成員國和中、日、韓等地區經濟強國的交流與合作,提高了柬埔寨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聲譽。
加大改革力度 促進經濟發展
1993年大選后,柬政府將經濟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和私有化。1998年以來,洪森首相先后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三角戰略”和“四角戰略”,將第二、三屆王國政府分別命名為“經濟政府”和“水利政府”,深入推進各項發展計劃。
1、實行市場經濟和私有化,整頓國家經濟秩序。1993年9月生效的《柬埔寨王國憲法》第5章第56條明確規定“柬埔寨王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奠定了柬埔寨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王國政府根據前國王西哈努克提出的以改善人民生活為中心的經濟建設方針,制定了國家年度經濟發展計劃,著重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1995年,柬國會正式通過《私有化條例》,進一步加快私有化進程。同時,完善國家經濟管理機構,成立了11個與經濟事務直接相關的部、柬埔寨發展理事會和國家銀行,有效地加強了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引導和監管力度。
2、大力吸引外資,重點發展成衣業和旅游業。1992—2005年,國際社會先后召開了11次援柬國際會議(CG會議),柬政府共獲得各類國際援助62.67億美元,批準私人投資金額約71.76億美元,有力地彌補了柬國家投資和建設資金不足的缺口。1993年開始,柬政府采取措施大力發展成衣制造業,吸引了來自中國、法國、美國等國的外商投資。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成衣制造業成為柬發展最快、規模最大、吸納勞動力最多、吸引外資最集中的產業和出口創匯大戶。截至2005年,柬埔寨共有成衣工廠258家,在廠工人約30萬人,成衣出口額占柬出口總值的90%。同時,柬政府還大力發展旅游業,開放邊境口岸,實行“開放天空”政策,歡迎外國航空公司開通到柬的直飛航線,簡化旅游者入境手續,實行落地簽證,赴柬旅游的外國游客人數由1993年的15.4萬人迅速增至2004年的105.5萬人。目前,旅游業已成為僅次于成衣業的柬第二大外匯收入來源。
3、加強經濟立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鼓勵國內外投資、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柬政府于1994年8月頒布了《柬埔寨王國投資法》,1996年出臺了《外匯法》,1997年出臺了《柬埔寨王國公司法》、《柬埔寨王國勞工法》和《柬埔寨王國稅法》,2003年出臺了《投資法修正案》。為加強對礦產資源和森林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柬政府于2001年出臺了《礦產資源法》、《森林法》。為配合加入世貿組織,柬還按照國際慣例于2002年通過了《知識產權法》、《商標法》和《保護發明權法》等。
4、設立經濟特區,以優惠的政策招商引資。柬政府于2005年出臺了《經濟特區設立與管理條例》,明確了建立經濟特區或出口加工區的優惠政策,并鼓勵在便于出口運輸的省市建立經濟特區。目前,柬已在金邊市建立了加華工業園區和安達工業園區、在位于柬越邊境的柴楨省建立了曼哈頓經濟特區、在西哈努克市建立了斯棟豪自由工業園區。開發模式為私人公司向柬政府租賃土地,期限為99年,自籌獎金建設基礎設施,自行對外宣傳招商,自負盈虧。特區按規定可享受免稅待遇,并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簡化行政審批手續,為投資者辦理進出口許可證等文件,為企業運營提供便利條件。
在洪森首相的領導下和穩定良好的國內外環境帶動下,柬重建與發展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GDP由1994年的36.1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53.3億美元,年均增長6.5%,其中2005年GDP增幅高達13.5%。人均國民收入由1994年的323美元增至2005年的448美元,年均增長4.8%。通貨膨脹控制在5%以內。貧困人口由1994年的47%下降至2004年的35%,年均消貧1%以上。2006年,柬GDP增長10.5%,人均GDP達到550美元。據柬政府的規劃,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柬人均GDP將分別達到670美元、1000美元和1500美元。
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反對黨日益坐大,西方加緊對柬的“和平演變”。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和資金支持下,反對黨森朗西黨日益坐大,經常利用腐敗、邊界、移民和民主等問題詆毀人民黨和洪森政府的形象,并煽動群眾組織反政府的示威游行,鼓吹更換政府領導人以建立一個公正廉潔、民主自由、人民幸福的柬埔寨。西方國家也通過其在柬的使領館和非政府組織對反對黨予以策應,打著“民主”、“人權”的旗號借反對黨問題和審判前紅色高棉領導人等問題向柬政府發難,以達到搞亂柬埔寨社會、推翻現政府、在柬推行西方民主價值觀的目的。
2、腐敗現象嚴重,社會矛盾尖銳。權力的高度集中和缺乏應有的監督機制,使柬政府內的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日益嚴重,許多官員以權謀私、假公濟私、以權壓法,嚴重侵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許多民憤極大的社會問題如官員非法侵占農民土地、盜伐森林等只有上訴至洪森首相處才能得到解決,而更多的社會矛盾卻因解決渠道不暢被掩蓋,在危及執政黨聲譽和執政基礎的同時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
3、過分依賴外資外援,債務負擔沉重。柬經濟長期寄人籬下,至今尚未擺脫依賴外資外援的局面,在二者發生沖突時柬政府往往“重外援而輕外資”,造成許多投資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受到外援的左右。西方國家經常把對柬援助作為其干涉柬內政、影響柬內外政策的重要手段,把“人權”、“民主”和西方價值觀作為提供援助的附加條件,一旦柬政府的做法達不到它們的要求,就會受到減少或停止援助的懲罰。此外,與外資外援相伴而生的債務問題成為柬政府一個沉重的負擔,截至2005年,柬外債總額累計約達12億美元。
4、基礎設施薄弱,投資環境欠佳。近30年的內戰給柬埔寨留下了滿目瘡痍,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多數遭到破壞,水、電、石油、通訊、交通費用較高,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勞動力素質和工作效率較低。由于貧困和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響,柬國內黃、賭、毒現象蔓延,打架斗毆、搶劫殺人的事件仍時有發生,治安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內戰期間遺留下來的數以千萬計的地雷,對開發經濟和發展旅游構成了巨大障礙。法制不健全,政策連續性差,司法對外資的保護不力,官員腐敗所帶來的亂收費、收“保護費”、違法不究、錢大于法等現象屢禁不止,投資者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綜上所述,“貧困落后”并非柬埔寨生而有之的代名詞,歷史原因是造成其經濟落后的主要因素。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飽受殖民主義掠奪和帝國主義侵略的柬埔寨人民,在經受了近30年內戰的摧殘之后,異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國內和平與民族和解局面。雖然目前柬埔寨經濟發展仍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只要和平永駐,開放永續,合作永存,曾經創造了吳哥文明的柬埔寨必能實現經濟騰飛,再現吳哥時期的輝煌。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