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網絡消費者對電子支付安全的種種質疑,一邊是商業銀行與支付公司之間的博弈,電子支付安全問題到底該由誰來負責,似乎各方都在推諉。
面對用戶對安全的質疑和央行的整頓,電子支付商顯得有些窘迫。
日前,我國發布了第一部《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10年,網上采購與銷售額占采購和銷售總額的比重將由2005年的8.5%和2%提高到25%和10%以上;經常性應用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占中小企業總數的比重將由2005年的2%提高到30%; 自有品牌的電子商務關鍵技術裝備與軟件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將超過40%。
電子商務的發展必然引出整個電子支付產業鏈的變革。由商業銀行、第三方電子支付公司、安全認證機構、商戶以及用戶等組成的電子支付產業鏈中,銀行與支付公司是其中的核心紐帶。但在《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實施以后,央行開始整頓電子支付市場,商業銀行與支付公司之間的關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過去的合作伙伴也許就是明日強勁的競爭對手,電子支付的江湖刀光劍影,誰能在市場角逐中成為最大贏家,頗費思量。
在7月26日舉辦的“2007第三屆中國電子支付高層論壇”上,相關專家對電子支付的現狀及前景進行了探討。
支付商成“眾矢之的”
目前,從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的法律建設上來看,只有一個《電子簽名法》;在規章層面上,信息產業部出臺了《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推出了《網絡交易平臺服務規范》;而業界盼望已久的《清算支付管理辦法》遲遲沒有出臺。所以,中國電子商務領域,尤其是電子支付方面的立法,還有很大的空白地帶。
盡管在網絡安全認證方面已有2005年就出臺的《電子簽名法》,但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盡管《電子簽名法》大力提倡電子簽名在網絡中的應用,但是這個條款執行起來卻比較困難。
去年7月,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就在一份報告中提出警示:目前依托于銀聯建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除少數幾個不直接經手管理往來資金,將其存放在專用的賬戶外,其他都可直接支配交易資金,這就容易造成資金不受監管、甚至越權調用的風險。
中科院金融研究所的擔憂并不是沒有道理。在支付過程中,資金在第三方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滯留,隨著將來用戶數量的急劇增長,這個資金沉淀量將會非常巨大。這筆數額龐大的資金的安全,由誰來負責,誰來保障?出現風險了,又由誰來控制?這是大多數用戶使用網上銀行存在的安全隱憂。
“第三方支付服務商是不是需要交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來維護這部分資金的交易安全,這是我們正在考慮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的相關人員如此表示。
面對來自用戶、銀行以及研究機構的質疑,第三方支付機構也極力為自己“辯解”。首信易支付總經理高佳卿對記者說: “中國的大環境中都存在著安全的問題,電子支付也不例外。”
高佳卿還認為,網絡支付各方法律責任應該劃分清楚,這包括支付平臺、交易平臺、配送方、交易方、銀行、認證服務方、系統運營商、系統開發商等各方所應承擔的責任。“支付平臺在這其中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是支付商的問題,但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讓支付商來承擔。”
面對用戶對安全的質疑和央行的整頓,電子支付商顯得有些窘迫。
“電子支付商離不開銀行,但又想離開銀行,這本身就是一個既矛盾又尷尬的局面。銀行能做很多事情,支付商做不到;但支付商能對用戶做很多細致周到的服務,銀行也做不到。” 高佳卿說,“但是當一個支付商變得越來越大,用戶越來越多的時候,銀行介入了。從某種程度上講,支付商就是銀行的一個渠道商,渠道商就會有渠道價,但是銀行也可以直銷,而如果直銷價比渠道價還低的話,那渠道商實際上就名存實亡了。從這種意義上說,支付商和銀行之間還存在競爭。”
所以,支付商必須比銀行跑得快,而且不能只依賴銀行。除此之外,還要讓用戶離不開支付商,這樣支付商才能生存下去。
成立網絡互聯銀行
對于支付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高佳卿認為,電子支付企業要給用戶帶來價值和體驗。面向
行業,要求行業的專屬性更強,針對不同的行業領域支付商能提供不同的產品。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建立符合行業的支付平臺;第二,提供行業性增值服務;第三,發展行業性支付服務和行業性電子商務。
對此,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第三方支付平臺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他們都回避自己是金融機構,但他們實際上又提供很多的代收款、付款、擔保以及與虛擬賬戶相關的一系列的金融服務。”
針對這種情況,支付商卻認為,如果不提供深入的服務,就留不住忠誠用戶; 留不住忠誠用戶,也不會被一些銀行看中成為其渠道商。但留不住用戶對沒有用戶資源的銀行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支付商們表示,支付行業要發展,源于銀行業務的創新性以及政策的寬泛性。
除此之外,高佳卿分析,現在支付行業的情況是,支付商不但要冥思苦想一些新型業務留住用戶,還要挖空心思地與不同的銀行在業務和技術上對接。比如,不同的賬戶需要在每家銀行進行聯網,每連一次形成一個支付平臺。各銀行的系統在不斷地升級,安全策略也在不斷地調整,技術接口參數也在發生變化,這一切變化支付商都要針對每家銀行一個一個地升級,工作量非常大。
所以他認為,在政府主導下,支付商可以聯合成立有銀行牌照但沒有實體的網絡互聯銀行,來支持國內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支付商只和這個網絡銀行連接就可以了,不必再和每家銀行對接。這樣支付商就能一心一意地關注業務和用戶。而據他介紹,此種做法已經在日本得以實現,并且發展速度很快。
7月26日《電子商務世界》發布的《2007中國消費者網上支付應用調查報告》顯示,41.7%的人偏愛在網上購物(左),56.6%的被訪者使用數字證書(中),79.5%的被訪者認為,安全性和便捷性是影響網上支付的兩大因素(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