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專利問題的糾纏、產品和設備的缺乏、產業鏈每個環節各有打算,使原本應該擰成一股繩的鏈條被分割得支離破碎。這不得不讓人們擔憂,頭緒無法厘清時,國標是否會給本已經成熟的歐標漁翁得利?
地面數字電視國標將于今年8月1日起全面實施,但質疑從未停歇。從目前掌握的消息看,質疑發生在與標準相關的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地面數字電視國標該如何收場,讓人擔憂。
這其中對標準所包含的專利問題的質疑,尤其讓人揪心。
從各種公開的消息看,這條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清華大學多載波技術中,最初的專利發明人是清華大學的校友,而且已經獲得美國國籍,并且先后在美國和中國成立了凌訊公司。清華大學曾召開發布會,一再澄明,國標的專利問題不容置疑,所有與標準相關的專利都屬于清華大學職務發明。
但業界的疑惑首先來自凌訊公司股權結構。在清華大學前段時間召開的發布會上,組織者稱,凌訊公司最大的單一投資方是清華大學控股; 而媒體調查的結果卻否定了這一說法,認為凌訊公司經過數輪融資后,清華大學的股份已經被大大稀釋,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專利發明人是美籍、法人公司也非中方控股公司,而清華大學一再宣稱其相關標準的專利都屬清華大學職務發明,兩相對比,還是讓人覺得非常別扭。
如果這條標準的專利發明人不是已經獲得美國國籍的清華大學校友,而是在清華大學正在任職或者任教的科研人員,那么所有的問題都不復存在,那么這條國標也會變得堂堂正正。
遺憾的是,事實與愿望恰恰相反。
此外,在專利授權、芯片生產、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商業推廣、系統更新等諸多環節上,都有業內人士表示不解。在這項國標的產業環節上,廣電系統是最后的應用單位,但廣電總局事前已經放出聲音,批評融合的國標并不能實現真正的融合,而且由于芯片缺乏導致系統測試延誤。因此在8月1日,國標將以何種方式實施需打一個問號。
在北京、上海和深圳,采用歐洲標準的移動電視系統已經運行多年,而且表現穩定; 國標一旦實施,意味著這些系統要進行必要的更改,成本誰來負擔現在沒有明確說法。而且,一些地方運營商也顯得比較困惑,他們的問題出在由于國標的產品和設備拿不到手,面對已經成熟起來的市場卻無法馬上將系統建立起來,由此會錯失市場良機。
另外,據媒體的報道,由于此項國家標準是由上海交大提供的單載波技術,和由清華大學提供的多載波技術融合而成。但是,雙方都已經成立了各自的商業運營公司,而且已經在各地進行了大量的商業推廣,已經銷售出大量的相關產品和設備。有人猜測,正是雙方的這種做法,促使了廣電總局全國發文,杜絕各地采購非國標的產品。
隨著8月1日的逼近,圍繞著這條標準的爭論和質疑越來越多,不同產業鏈條上的環節都在做各自的打算,本來應該完整和統一、擰成一股繩的鏈條被分割得支離破碎,而且目前并沒有真正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也有人擔心,上海交大、清華大學加上廣電總局,以及其他利益方的分歧,是否會讓這一國標陷入死胡同?另外距北京奧運會召開還有一年,留給國標的時間已經非常短了,目前的混亂局面,真讓人擔心國際如何去面向奧運會。這不得不讓人們想像,在無法厘清頭緒時,國標是否會給本來已經成熟的歐標一個機會,使其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