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個人利用淘寶網交易逃稅案的一審判決結果宣布后,支持者和質疑者圍繞網上交易是否應該納稅,展開了激烈爭論。而對于稅務部門來說,目前最大的難題不在于“無法可依”,而在于追繳這部分稅收執行上有諸多困難。
“在淘寶網上賣東西也要納稅,這個案例有歷史性意義啊!”一位名叫“精靈”的網友在得知全國首例個人利用淘寶網交易逃稅案一審判決結果后,做出這樣的評價。而一位名叫“精靈王”的網友卻對此提出了尖銳的質疑:“我在網上沒有搜索到國家關于網上交易征稅的法規,只找到了商務部5月24日發布的《網上交易指導意見》,而商務部自己都承認那只是一個指導性的文件,并不具備法律約束效力,那么法院的判決由何而來?”
引起這些爭議的是一起利用淘寶網交易逃稅案。被告人張某借公司名義在淘寶網上賣出了近290萬元含稅商品,逃稅11萬元,被上海普陀區法院一審判決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并處罰金6萬元。
網上交易是否應該納稅?這一爭論由來已久。此案的判決,是否能成為解決個人網上交易納稅問題的一個轉折點?
網絡成“逃稅”避風港
一位名叫劉伶的網友就認為, 交易納稅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能因為是通過網絡交易就可以逃掉。而且,網上交易不納稅,對于現實中的商鋪來說也是不公平的。網上交易本來就不用交納房租,再加上不用納稅,成本自然大大降低,實體的商鋪便無法與之競爭了。
舉個例子,如果在現實中開個實體店鋪,除了每月商鋪的租金,還有大量的稅費支出,如營業稅、教育附加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水利建設基金稅等等。可是在網上開店卻非常省事、省錢,交易過程也非常簡單:申請一個賣家賬戶、進貨、拍照、上傳商品信息、繳納商品登錄費、查看買家的留言或郵件、用郵件或電話確認交易、收款、發貨、繳納交易服務費,一切都輕松搞定。
正是由于網上交易具有低成本、快捷、高效等優點,加上稅收監管薄弱,使得C2C網站注冊用戶迅速發展壯大。有數據顯示,2006年淘寶網的成交規模已趕上沃爾瑪中國門店的銷售額。來自淘寶網的數據顯示,該網站注冊用戶已達到2050萬人,今年第一季度成交總額為30億元,與擁有67家門店的中國沃爾瑪銷售額相當。
在商品品質沒有問題的前提下,低價成為網上商店競爭和贏利的法寶。在網上商品的價格構成之中,本應上繳國家的稅收沒有計入,這是網上商品價格低的主要原因。C2C交易不納稅已成為普遍現象。
然而,個人網上交易到底應不應該納稅呢?
虛擬經濟納稅無細則
北京市宣武區地稅局某工作人員指出,根據稅法相關規定,納稅義務并不受交易形式的限制,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交易納稅都是理所當然的。比如,生產經營性企業在網上交易應繳納17%的增值稅,只是買進賣出的店家則要繳納4%的增值稅。在網上開店銷售貨物,也應該開具稅務發票,依法納稅。
顯然,對進行網上交易的店家征稅是符合法理的。但問題在于,目前我國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來明確各項稅收細則,我國在虛擬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對網上交易的管理還不成體系。
2006年國家商務部公布了《關于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規定,從事商品和服務交易須具備相應資質,應當經過工商管理機關和其他主管部門的審批。但該《指導意見》并不是強制性規定,因而有人說,《指導意見》就像是“文明公約”一樣,只是鼓勵C2C模式的個人網店繳稅。
可是,既然沒有法律明確規定個人網店強制納稅,那全國首例網上交易逃稅案又何以發生呢?據業內人士介紹,該案主要是由于當事人有實體店面,也有網上虛擬商鋪,而虛擬商鋪又作為其實體店的一種銷售渠道。依據我國相關法律,對實體店是強制征稅的,當然也包括依靠網絡渠道銷售的產品。所謂沒有強制規定的,僅僅是指沒有實體店面、以個人名義在網上開設的店鋪。
執行存在諸多難點
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國家鼓勵個人網上交易納稅,但對于相關部門來說,追繳這部分稅收,執行起來卻有很多困難。
首先,很多網店店主并不愿意繳稅。淘寶網某店主對記者說:“一方面,法律并沒有強制要求我納稅;另一方面,我的店主要經營最高幾十塊錢的小飾品,利潤本來就不高,繳稅后商品價格肯定上漲,那網上商店將失去與街上實體店的競爭優勢。”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擔心,如果強制網上店面經營者到工商注冊,或者稅收政策制定不當,將可能影響C2C電子商務市場的成長。一位網友對記者說:“電子商務剛剛起步,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少數幾家大型交易網站外,交易的數額難以掌握。要解決網商征稅問題,必須依靠規范成熟的電子商務環境。”很顯然,現在網上交易征稅的環境還不成熟。
除了相關法律和規定不夠明確以外,很多賣家并未取得營業執照,而消費者也一般不索要發票,這些都給稅務部門的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就是說,個人網上交易稅收執行難點在于,由于互聯網本身的特點,稅務機關很難進行有效的網上交易監控。
比如,傳統的稅務稽查都離不開對賬簿資料的審查,包括企業財務賬冊、財務報表等書面憑證。而網上交易是通過大量無紙化操作達成交易,交易數據、賬簿、憑證是以數字形式存在,且可以隨便修改而不留痕跡。同時,隨著計算機加密技術的發展,納稅人可以用加密技術來隱藏有關信息。面對C2C電子商務,稅務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紙質憑據,收集資料變得十分困難,很難追蹤交易,使得傳統征管和稽查方法陷入窘境。
此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06年中國C2C網上購物調查報告》顯示,僅2006年1月~3月,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的C2C網上購物消費就達200萬人次。網上交易規模大,參與對象眾多。同時,我國并沒有專門的網上交易稅務管理機構,普通稅務人員日常管理難度極大。
低價成為網上商店致勝的法寶。在網上商品的價格構成之中,本應上繳國家的稅收沒有計入,
這是網上商品價格低的主要原因。
評論:監控體系應完善
盡管在C2C網上交易征稅過程中還有很多難點,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規范市場秩序、完善稅收體系是必然趨勢。因此,制定相關法律、完善網上交易監控體系,進而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網上交易繳稅辦法,成為當務之急。
首先,要盡快推動相關法律出臺,針對網上交易的特點,制定符合網上交易特點的相關稅收法律法規。
其次,要完善網上交易的監控體系。稅務部門可以通過網上交易平臺,加強網上交易統計和信息收集,取得稅收征管的基礎信息;同時建立備案、核算、代扣代繳等稅收征管制度;開發自動征稅軟件等專業軟件,利用高科技手段來監督網上交易、審計追蹤電子商務活動流程;簡化納稅登記、申報和納稅程序,對網上交易實行有效的稅收征管。
另外,還可以考慮委托網絡交易平臺代繳。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可以嘗試采用類似商場出租柜臺代扣代繳商戶稅金的做法,但是這需要在稅法上明確電子商務平臺的地位以及代扣代繳的義務。
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稅務部門的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引入網商的商業信譽評定中,以促進網商關注納稅情況、配合納稅。比如網下有實體店鋪的商家應該按規定進行工商注冊,同時在網上展示出該企業工商標識,這樣一來網店的可信度將得到很大提高。(吳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