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軍的復出,預示著聯想將在全球消費市場發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聯想之所以國際化的根本目標所在,其成敗,決定著真正意義上的聯想國際化的成敗。
9月19日,有消息稱銷聲匿跡了一年的劉軍復出,將擔任聯想全球消費單元負責人。
盡管劉軍絕對算得上中國最優秀的IT企業管理人才之一,但之所以被冠上“復出”這樣的適合大佬級人物的字眼,主要還是因為處在節骨眼上的聯想。
想弄明白劉軍復出的意義,最重要的是看清聯想現在在全球面臨的形勢,以及聯想目前在全球需要做的事情。
在國際化之前,聯想在業務上最強的是消費型業務,收購IBM PC也正是為了加強在商業市場和企業級市場的實力。事實上,在過去兩年多中,聯想在全球市場所制定的種種策略主要是兩個:一是提升Lenovo的品牌認知度;一是在注定要花費巨大精力的整合過程中,保住原來的兩個品牌固有市場的基本穩定。
在這兩個任務基本完成之后,聯想在狹義的業務層面上要傾盡全力的必定也是兩件事:一是把以Thinkpad業務為代表的全球企業級市場業務做得更精更實,這包括在全球其他市場重塑渠道關系,在產品型號上更多元化,推出產品的速度更快;二是要徹底把Lenovo品牌在國內消費市場的成功經驗迅速復制到全球市場。
以上這些策劃,是聯想在收購之初就已經考慮清楚的。但這兩年來,之所以看上去總是危機重重,是因為市場永遠不可能按照你設計好的路線行進,太多的事情使得聯想不得不暫時放緩一些事情,而臨時在另外一些方向上發力,比如,在鞏固亞太市場方面發力,在高管隊伍的重新建立上發力,在區域市場應對包括惠普、戴爾、宏及三大勁敵的輪番攻擊。
在消費市場上,聯想的機會在哪里呢?
任何一個廠商都是有優勢與劣勢的。簡而言之,三大對手的劣勢,可能就是聯想的機會所在,當然,前提是這個機會恰恰也是聯想的優勢。目前看來,這個機會確實還是聯想的優勢。
惠普是全球老大。在聯想的內部會議中,已經把追趕惠普列為頭等戰略目標,盡管從營業額上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聯想要追趕惠普還可以說是天方夜譚。惠普目前的營業額穩定在900億美元之上,聯想在2006年的營業額僅有146億美元,差距太大。因此,追趕惠普目前還只能限定在PC層面。同理,戴爾的營業額在500多億美元,聯想與其差距也很大。因此,在規模上,聯想短期內要叫板的是宏。
但是,對一個志存高遠的企業來說,目標定得越高,才會發展得越快。《孫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所以,聯想的戰略目標定為惠普,完全可以理解。
而在實際操作中,惠普的優勢在于全球品牌的優質、家庭設備的協同效應,尤其是其在全球市場上的多年積累,可以讓外界得出“沒有明顯短板”的結論。而戴爾和宏,優勢與劣勢就相對比較明顯。戴爾的直銷路線現在遭遇挑戰,變革勢在必行;而且,在產品和消費型用戶的經營上,戴爾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和辦法。宏近幾年憑借“新經銷模式”大大降低自身成本,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但在下一步競爭中,對這種松散的供應商和渠道體系模式的挑戰將會越來越大。
而聯想在消費模式上的心得恰恰在于對消費型產品的研發、對消費用戶屬性的把握、對消費渠道體系的運作上。在并購IBM PC之前,這些工作也都是劉軍的強項。
劉軍的復出,預示著聯想將在全球消費市場發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聯想之所以國際化的根本目標所在,其成敗,決定著真正意義上的聯想國際化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