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
最近的足球比賽比較多,您看過幾場?
多曼斯基執(zhí)掌教鞭后,女足突然十八變,原來面黃肌瘦的病秧子,一下子換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坊間傳來陣陣歡呼:女足又會踢球了!
會踢球,其實是從會生活做起的。
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里,超人都是從非人做起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勞其筋骨什么的,想當狀元就必須學會頭懸梁錐刺股。多曼斯基之前的一幫中國哥們兒,就是遵循這個思想管理女足的,一群如花的少女,在暴風驟雨的洗禮里,終于成為一堆霜打的茄子。多曼斯基扔掉了她們的裹腳布,恢復了她們的青春自信,給她們帶來了歡歌笑語。
足球人一直以為球迷們要的是他們的成績,球迷們其實首先要的是他們的精神。有了精氣神,好日子總在后頭。
很多情況下,洋教練成了一劑靈丹妙藥。這里面藏著怎樣的奧秘,值得認真探討一番。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無論是洋教練還是土教練,在中國體育界小有成功的教練,差不多都是心理大師,也就是說,也許他傳授的技術并非獨門絕技,但他善于駕馭人,給不同的運動員都能找到個性化解決方案。
克里斯蒂安·鮑埃爾是另一位洋教練,他幫助中國女子佩劍隊第一次奪得團體世界冠軍。電視新聞是這樣報道決賽的,有一位劍手頭天不在狀態(tài),鮑埃爾當場做了大量的教練工作,假如這個時候老鮑是位土教練,第二天的決賽很可能不會派她出場的。看看老鮑怎么做的,那位劍手不僅出戰(zhàn)了,而且是在比分咬的最緊的時候。
比較土教練,洋教練往往被賦予了更大的權力空間。因此,土教練難免縮手縮腳,洋教練更能大刀闊斧;土教練更容易關心保險系數(shù),洋教練更注重個性特色。這樣就影響到各自的思維模式,必然最終影響到執(zhí)教風格和比賽結果。
教練應該是船長型的,而不是水手型的。優(yōu)秀的水手或許可以駕船與冰山擦肩而過逃過劫難,高明的船長則可以做到根本不讓自己的船與冰山碰面。
這就是我看了最近一些比賽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