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1日,由鳳凰衛視聯合中新社、北青報、百度等十家海內外華文媒體機構共同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06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隆重舉行。其中被譽為“開創全球電池新時代”的紙質電池發明者、青年科學家張霞昌博士,成為了明星人物。這位四十歲出頭的芬蘭籍華人科學家,所創辦的以生產尖端產品“薄型柔性紙電池”為主的芬蘭Enfucell公司,前不久也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2007年技術先鋒” 企業。成功的背后,你可知道,作為“薄型柔性紙電池之父”的張霞昌,走過的是一條如何曲折與艱辛的創業之路呢?
找準新的發展點
1962年,張霞昌出生在上海。1980年,張霞昌考入當時的華東化工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之后,張霞昌被保送直升研究生班繼續深造。
攻讀碩土研究生的最后一個學期,一天,張霞昌和舍友一起觀看芬蘭出品的影碟《是誰弄疼了你》。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為了喚起聾啞女友的生活熱情,本來已經減肥成功的男主角接連數日飽餐,結果造成體重反彈,成了個大胖子。看到這里,舍友發表意見說:“真不值得。”張霞昌卻有不同的看法:“這部影片是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其實是場自己跟自己的比賽,誰能戰勝自己誰就贏得了人生。芬蘭人是在用詼諧的表現手法表現這一主題。”
1987年,張霞昌碩士畢業后留校工作。其間,他了解到,二戰后的芬蘭,依靠本國豐富的森林資源走上了強國之路,從中積累起的生物工程和環保技術居世界前列。在多次課題研究中,張霞昌深感我國這方面技術的落后與缺欠,“走出去看看”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1989年下半年,張霞昌決定自費出國去芬蘭赫爾辛基工業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博士學位。
挖掘人生財富
赫爾辛基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到此留學的不少學子,無不尋幽訪勝,盡情享受異域風情。惟獨張霞昌不然。他給自己立下了“求學期間四不原則”,即:不下館子;不買衣服;不參加無意義的聚會;不進行悠閑旅游。而他的學習時間,通常每天超過10個小時。
一天,張霞昌在街上看見有個小男孩從電動玩具里取出兩節廢電池,丟進“不可收回”的垃圾桶里。張霞昌連忙撿出來放入“可收回”的垃圾桶中。小男孩好奇地問這是為什么,張霞昌向小男孩耐心解釋:“我們通常用的干電池,含有汞、錳、鎘、鉛、鋅等各種重金屬,如果把廢舊電池作為不可回收的垃圾處理,拿去深埋,這些金屬物質就會漸漸地滲入水中和土壤里,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震驚世界的日本九州島水俁病事件就是由此發生的。”小男孩聽了連連點頭,又問:“您是日本人嗎,怎么懂得那么多?”“I am a Chinese.”張霞昌自豪地回答。小男孩喊了起來:“噢。難怪!我們老師說過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了,在古老的年代就有很多重要的發明。如果您能發明一種對環境沒有污染的電池,那該多好啊!”孩子的話觸動了張霞昌:是啊,如果能研制出一種新型環保電池,對社會的貢獻將是多么巨大啊!
1993年5月,張霞昌又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里奮戰了一周。實驗完成,為了補充維生素,張霞昌隨意將兩粒叫作“泡騰”的維生素合成片泡在水杯里。當他拿起水杯正要喝時,只見杯子里泡沫翻騰,仿佛有股強大的電流在引發著強大的功率。張霞昌的心里突地隨之翻騰了:生物技術中的氧化還原反應,不正是一種電子轉移的過程嗎?如果將移動的電子通過一定的導線來傳送,就可形成電流了,而這電流完全可以作為研制新型環保電池的能源啊!
從此,張霞昌開始著力研究開發這種無污染無公害的生物燃料電池。這時他已完成博土學業,并留校工作。經過長達8年的反復試驗與完善,這一生物燃料電池終于通過了嚴格的技術鑒定,在市場上亮相了。2002年,這項技術被歐洲空間站用在火星的宇宙飛行器上,實驗表明:生物燃料電池不僅可以節省能源,還能避免太空污染。
為了推廣生物燃料電池,張霞昌和芬蘭的同事鮑利斯一起創辦了Enfucell有限公司。張霞昌以他的科研成果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他也由一名專業科技工作者,向科研、經營同時兼顧的方向轉化。
別看張霞昌從未經歷商戰,可他的經商能力與悟性卻令人贊嘆。公司創辦起初,張霞昌問鮑利斯:“世界上什么人最會經商?”鮑利斯脫口答道:“猶太人。”張霞昌繼續追問:“為什么人人都認為猶太人最會經商?”“猶太人善長交際,為人圓滑啊。”
張霞昌笑著搖搖頭:“猶太人有句諺語:沒有知識的商人,是不合格的商人;合格的商人,卻不一定是人緣好的人!經商成功的秘訣在于學問、知識和能力,在于充分發揮團隊凝聚力和智慧,而不在于圓滑!”運行后的Enfucell公司的經營與管理,全都貫穿著這一經商理念,由此帶來了員工上下團結和睦,齊心奮進的良好氛圍。
產品投放市場,需要設計一個商標。張霞昌畫了這樣一個草圖:幾線清流、一片白沙,上面有塊黑石,黑石有處閃耀著彩虹般奇異的光芒。構圖簡潔美觀,只是大家不明涵義。張霞昌便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有個叫阿里·哈法德的波斯人,住在印度河不遠處,非常富有,但他卻貪得無厭。聽人說只要能在高山下找到一條流淌在白沙上的河流,在白沙上就能找到價值連城的鉆石。阿里·哈法德便將自己的花園、良田、牧場分別賣給別人,自己帶錢尋找鉆石礦去了。在旅途上他把所有的錢全花光了,還找不到鉆石的蹤影。最后他來到西班牙巴塞羅那海灣的岸邊,含著痛悔的眼淚投向了迎面撲來的海濤。買下他的蘭花花園的人,是勤勞樸實的農民阿沙里。阿沙里知道,用原來花園里的那口水井的水來澆蘭花,雖然方便,但蘭花長得不夠香不夠美,蘭花最喜歡淋浴從高山上流下來的泉水。他便歷盡艱辛爬到園子背后的高山上,引來一股甜美的山泉。又冒險將山腳下一大片荊棘全都除掉,好讓山泉灌溉蘭花地。除掉荊棘后,阿沙里發現一片銀白的沙灘。潺潺的清流漫過晶瑩的白沙,白沙閃爍出一道奇妙的光芒。他好奇地挖開沙子看到一塊烏黑的石頭,彩虹就從石頭上閃亮處閃耀出來。后來,阿里沙將黑石拿給珠寶商作鑒定,原來這竟是一顆罕見的鉆石礦。印度的戈爾康達鉆石礦藏就是這樣被發現了。
“戈爾康達?天哪,這可是全世界品位最高,最為名貴的鉆石礦呀!”
“可這跟我們有什么關系?為什么用它來做我們的商標?”
張霞昌沉思著說:“朋友們,你們都仔細看過自己腳下的土地了嗎?你們都去砍掉自己面前的荊棘了嗎?你們都意識到自己現在所處的地位,可能給自己帶來的機遇和巨大財富了嗎?如果一個人不能在他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中發現任何機會,總以為自己在別處才能找到天大的財富,那么他就是可悲的阿里·哈法德!”
寓意原來如此,大伙一致同意用此圖做產品商標了,因為公司每個員工都希望自己是阿沙里而不是阿里·哈法德,Entucell企業精神也由此凝聚。
走上電池產業的新輝煌點
生物燃料電池雖然是一種既先進又對環境有益的電池,但由于這種電池產生的電壓較小,造價較貴,長遠的市場前景并不太樂觀。從2003年開始,張霞昌和他的團隊決定研發更便宜、更有市場前景的薄型柔性紙質電池。
研制工作開始了,張霞昌更忙碌了。一方面他要以首席技術官的身份,進行超專業的摸索,另一方面他還要以總裁的身份,主持公司的正常運轉。
研制的道路曲折而又艱難,其中資金不足是公司面臨的最大困難。紙電池的生產成本很低,研發成本卻不小。初期投入的60萬歐元,不久就所剩無幾了,而研制實驗才做到一半。張霞昌在想方設法吸納資金的同時,也向芬蘭政府提出資助的請求。而此時,國外兩家實力雄厚的大公司也在同步研發這種紙電池了。面對同行的激烈競爭與險惡的形勢,張霞昌就像拓荒牛那樣,腳踏實地,執著追求,夜以繼日地工作著。
2005年初,張霞昌終于獲取芬蘭政府幾十萬歐元的資助。2006年上半年,張霞昌為自己燦爛的人生增加了光輝的一頁——薄型柔性紙質電池率先在全世界研制成功。在電池產業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種被稱之為“軟電池”的紙質電池,厚度不到0.5毫米。如有必要可將若干個電池疊加起來使用,可作為一般的家庭廢物加以處理。這種電池的售價僅為1美分。它可以作為化妝品、智能卡、RFID(射頻識別)標簽、音樂賀卡、人體表皮藥物滲透膜和紙上LED的電源。還可進一歩用于電子紙、微傳感器等的工作電源。目前應用最廣的是“射頻識別”(RFID),俗稱電子標簽。張霞昌說:“設想一下,在超市里,顧客只需將挑選的物品放在手推車里推到收款臺旁,每種物品包裝上的電子標簽都會對閱讀器發出信號,顧客付款后即可走人,無需工作人員,且防竊率是百分之百,這對商家對顧客都有好處。”
2007年4月28日,中國駐芬蘭大使館舉行隆重招待會,祝賀張霞昌博士成功發明薄型柔性紙質電池并榮獲“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馬克卿大使將一幅著名的中國畫《五牛圖》贈送給張霞昌,并勉勵他繼續發揚拓荒牛的精神,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和駐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會上,張霞昌深有感觸地說:“實際上,對于成功,我覺得這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比如,是否能夠堅持不懈,有沒有堅實的知識基礎,頭腦是否靈活,對市場的敏感性如何。尤其是在商業化過程中,能否對整個市場有個清楚的了解,能否看到今后10年的發展方向,這很重要。”他表示,自己后來的成功和對市場的準確把握有很大的關系。“對青年科研人員來說,我建議他們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而且,他們所從事的事業一定要對社會有好處。認準目標后就要堅持不懈,全身心投入,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張霞昌對產品的未來充滿了憧憬。“我們的短期目標是把大規模生產線建立起來,而長期目標則是讓產品走向世界大市場。”他補充道,“我的事業目標差不多就是人生目標。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在中國的市場,所有的人都能夠看到和用到我們的產品。” 張霞昌還表示:“計劃把業務重心轉向中國,因為我永遠忘記不了祖國才是生我養我的偉大母親!”
(責編/鄧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