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效問題
目前,大部分務工人員認為在工作中受傷,單位就要認定他為工傷,不知道要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工傷認定。有些單位的老板在工人受傷后不及時申請工傷認定,員工也不去申請,待時效過后工人才到處上訪。法官提醒,勞動者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或者申請工傷認定、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等,一定要注意在法定的時限內提出申請。如果超過了法定時限,有關申請可能不會被受理,致使自身權益難以得到保護。
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問題
外出打工,農民工應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并保留相關用工證據,出現工傷糾紛時,有關的用工合同、上崗證都可以證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否則,等到出現糾紛時再搜集證據將比較困難。但需要指出的是:企業不與打工者簽訂勞動合同是違法的,只要勞動者與企業形成勞動關系,沒簽勞動合同,職工受傷,企業也應該賠償。
但法律界人士提醒,盡管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也依法享有勞動保障權利,但是,如果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在無法認定事實勞動關系的情況下,勞動者的權益仍然有可能難以得到全面的保護。
證據收集問題
勞動者通過勞動保障監察、勞動爭議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或者申請工傷認定、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等,都需要提供證明自己主張或案件事實的證據。如果勞動者不能提供有關證據,可能會影響自身權益的保障。因此,法律界人士提醒,勞動者在平時的工作中應注意保留有關證據,這其中包括:
1.來源于用人單位的證據。如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或者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工資單、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收取押金的收條、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通知書、出勤記錄等。
2.來源于其他主體的證據。如職業中介機構的收費單據。
3.來源于有關社會機構的證據。如發生工傷或職業病后的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職業病診斷鑒定書、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寄出舉報材料等的郵局回執。
4.來源于勞動保障部門的證據。如勞動保障部門告知投訴受理結果或查處結果的通知書等。
工傷認定問題
關于工傷認定問題,如出現工傷企業瞞報的,打工者可直接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申報工傷,由勞動行政部門審查認定。根據《工傷認定辦法》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時,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或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由職工本人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申請時限為一年。職工或其直系親屬、用人單位對不予受理決定、工傷認定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當打工者被確診為工傷后,勞動鑒定委員會應按照《職工工傷和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準》為其評定傷殘等級,企業應按規定支付工傷者經濟補償金和醫療補助費。另外,根據《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第3條規定,企業除應按國家規定為打工者提供工傷、醫療待遇外,還應支付相當于醫療費用25%的賠償費用。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一)工傷認定申請表;(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此外,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法院辦公室 楊維松 郵編:2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