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德國之音在一篇以“中國正在變成設計大國嗎?”為題的報道中說: “世界權威的漢諾威國際論壇設計有限公司經理維格曼表示,被提名參加全球設計大獎賽并獲獎的出自中國企業的產品越來越多。”德國媒體的文章,表達了對中國設計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關注。
在傳統產業中,比如家具業的技術含量并不高,因此一直都是以設計創新支撐產業發展。IT產業幾十年來都以技術創新為第一原動力。然而近幾年來,出現了技術創新與設計創新并重的局面,不論是iPod還是iPhone,都是以設計創新取勝的典范。
在中國,不論傳統產業還是信息產業,均以制造見長。在這種情況下,產量大、利潤低,往往限制了產業發展。近年來,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總方針下,各級主管部門格外強調技術創新,國家為此也投資巨大。然而,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是企業,都或多或少忽視了設計創新的重要性。
國外媒體對中國設計創新的關注,一方面說明他們對中國設計的總體情況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中國設計崛起的緊張。
縱觀歐州、日本與韓國,無不把設計創新放到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度來認知,并制定國家戰略和政策。他們深知: 設計創新與技術創新同樣重要,不可偏廢。中國要成為設計大國,就等于挑戰他們的核心競爭力,這事兒擱誰都會緊張。
其實,老外神經過于敏感。我國目前只是在個別明星企業里有一些設計,信息產業界的情況更是如此,最近《計算機世界》報關于中國設計的系列報道就很好地反映了這種狀況。
當前,信息產業界比其他任何行業都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各級政府部門不但有戰略、規劃、政策,還有專項資金扶持。可是在設計創新方面,認識都還談不上,戰略、規劃、政策和專項資金就更是無從談起。
多年來的技術創新實踐告訴我們,技術創新是一條相當艱難和漫長的道路。要掌握一項關鍵技術,投資動輒就過億元,奮斗多年,失敗的風險還相當高。至今,我們取得的成果也殊為有限。與技術創新相比,設計創新每個項目投入資金的強度則要低一到兩個數量級,周期大多以年計,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不過,設計創新失敗的風險同樣相當高。
設計創新和技術創新一樣,對我國信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不過,設計創新也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難以一力支撐,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加以扶持。
對于產業政策的制定者們來說,了解設計創新,并解決認識問題是刻不容緩的任務。不僅要了解什么是設計創新、了解設計創新對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性,還要了解設計創新的生態環境。
在解決了認識問題之后,就應該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著手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這些政策應包括: 人才培養政策、設計型企業的扶持政策、設計創新風險化解的政策、設計創新的評估政策等等。
總之,各級信息產業主管部門,一方面應該了解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設計創新與技術創新同等重要; 另一方面,主管部門應該在推動設計創新方面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