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和Acer競購歐洲第三大消費PC廠商Packard Bell,此一角逐對于到底誰是全球PC銷售季軍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國際并購充滿風險,雙方的并購或明或暗,都還在起始階段。
如果對Packard Bell的收購進入實質性階段,這將成為聯想海外并購的第二次行動,意義深遠。
8月7日,聯想集團發布公告稱,聯想正就收購歐洲電腦公司Packard Bell事宜,與某獨立第三方進行磋商,且已與其訂立了一項諒解備忘錄,以探討擬進行收購的可能性。在公告中,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以董事會名義向外界透露,有關交易一旦落實,可能構成聯想集團必須披露事項。同時,楊元慶還警告股東及潛在投資者應該注意擬收購行為的不確定性。
此項公告的發布,是Acer與聯想爭購歐洲電腦廠商Packard Bell傳言以來,聯想第一次公開做出回應。這份上市公司公告表明聯想擬并購Packard Bell確有其事,但是收購行為目前還停留在前期評估準備階段,并未發生實質性舉動。
Acer久釀并購
在并購Packard Bell的傳言中,早前Acer被猜測要進行并購的可能性最大。7月下旬,據臺灣省媒體報道,Acer高級公關主管汪島雄曾暗示,Acer的確在與歐洲PC廠商Packard Bell商討并購事宜。
在Packard Bell之前,Acer曾屢次被報道欲進行大規模收購行為,Acer董事長王振堂也曾公開表態要收購一家PC廠商。美國Gateway、日本富士通在歐洲的電腦業務,均先后成為傳言中Acer的并購對象,但均未見實質性舉動。后來,出現在Acer可能并購的名單上的,還有索尼的個人電腦業務以及我國內陸的若干電腦廠商。
歷史上,Acer的國際化之路即是其海外并購演化史。1987年,Acer收購美國康點(Counter Pointer)計算機公司;1988年,購入美國S.I.公司(Serviece Intelligence);1990年,并購美國高圖斯(Altos)計算機公司,但這一并購并非完全成功,反而讓Acer背負上了沉重的財務和整合壓力。數據顯示,1989年到1991年的3年間,Acer共虧損27.2億元臺幣,其中有10億元虧損來自于國際購并。
但是近年來,Acer獲得高速成長。今年第一季度,IDC和Gartner兩大市場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Acer一度超越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后的聯想集團,躍升為全球第三名,但是這項紀錄僅僅維持了一個季度,就又被聯想反超。
業界分析,Acer之所以急于進行并購,是因為Acer想迅速擴大市場份額,趕超全球排名第三的聯想,并縮小與惠普和戴爾的距離,以實現更宏偉的市場目標。
聯想為求突破
聯想在收購了IBM個人電腦業務兩年之后,于近期全面展開了海外拓展計劃。7月下旬,聯想對外宣稱將投資3000萬美元,在墨西哥的蒙特雷和印度的Baddi開設兩個新的生產廠和運營中心。墨西哥工廠是聯想全球化后,在亞洲以外地區建立的首家工廠和中國以外最大的投資,預計每年能生產500萬臺個人電腦;印度工廠占地1.2萬平方米,預計在2007財年的第三季度投入使用,設計產能為年產電腦200萬臺。
伴隨著龐大的海外拓展計劃,聯想收獲了漂亮的財報數據。8月2日,聯想公布的2007~2008財年第一季度業績(4~6月)顯示,受益于強勁的銷量增長,聯想第一季度綜合營業額達3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凈利潤達6684萬美元,是去年同期521萬美元的12.8倍。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表示,近兩個季度的業績說明,公司已完成整合過渡,并購堪稱成功。
但并購IBM是否能稱得上“成功”,在此后還要得到更多的驗證,一個財季期間的數據輝煌能夠延續多久也值得觀察,但是聯想近期的計劃顯示了其海外擴張的信心正在加強。
8月7日,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陳紹鵬在談及聯想并購Packard Bell時稱,相對而言,歐美消費電腦市場是全球開拓業務中難度最大的,但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聯想必須在歐美市場取得突破,以此來證明聯想的業務模式和產品的競爭力。
如果對Packard Bell的收購進入實質性階段,這將成為聯想海外并購的第二次行動,意義深遠。
雙方競爭激烈
Packard Bell位于荷蘭,是歐洲第三大消費PC制造商,在法國、葡萄牙和英國等市場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目前,Packard Bell正在向東歐、中東、非洲和拉美等市場擴張。去年,華裔商人許立信從NEC手中購得Packard Bell相當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據媒體報道,許立信近日公開證實,其正與聯想就并購事宜進行談判,而且雙方簽署了一個諒解備忘錄。
而Acer擬收購Packard Bell也得到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司管理層的證實,這位官員稱,Acer為收購Packard Bell已經進行了幾個月的談判。但當地時間8月6日,許立信在郵件中否認了他與Acer之間達成了任何協議,稱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易。
有分析人士認為,歐洲是Acer海外擴展最為成功的市場,其筆記本電腦市場占有率一度稱雄該區域,但是Acer的市場地位正遭受來自惠普的強大壓力,為了鞏固Acer在歐洲的市場地位,并購勢在必行。而對于聯想來講,中國內陸是其銷量最大的區域,但是惠普迅猛的擴張勢頭正在對聯想的領先優勢形成威脅,當聯想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達到一定極限時,不得不尋求海外增長空間,因此進行并購也成為其重要的擴張戰略。
Packard Bell在筆記本電腦方面的優勢,被兩家爭奪全球季軍位置的廠商看好,并購之爭還將持續下去。有分析師認為,聯想收購Packard Bell的可能性遠大于Acer;但也有分析師認為,在兩者的持久戰中,Acer的后勁更足一些。這場并購競爭到底誰成為贏家,還無法看出端倪,現在只是一個開始。
評論:只能說是一個選擇
聯想準備再次收購的舉動,只能解釋為聯想試圖盡快在歐洲證明自己。而經過了漫長的消化期,直到現在,如果說聯想已經完全成功地并購了IBM PC業務,恐怕有點為時過早,畢竟,財報只是當季銷售業務的直接表現。
然而,聯想目前的這一個收購計劃,同樣是基于對全球業務的判斷。最根本的變化就是,從戰略上,可以說歐洲市場是聯想目前在全球三大區域內最薄弱的一個環節。
聯想的長處在于對消費型業務的把握,在中國境內短期內難有人超越,其戰略重點便放在了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
在歐洲和北美,消費型業務是聯想的一個機會,不僅需要做,而且還需要抓緊做。在這樣的情況下,聯想選擇了收購,這大概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了。
然而,對聯想來說,這只能算是一個選擇。
收購IBM PC業務之后,聯想花了兩年多時間,才算略有小成。但是,這是在什么樣的前提下完成的呢?IBM成為股東、IBM的高度配合、聯想長達一年的討論、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主流輿論的支持等等。而在此次可能發生的收購案中,盡管雙方力量懸殊,但就聯想目前急于打開市場的情況而言,談判過程注定是比較復雜的。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公司規模小但不見得就那么容易消化。如果算上消化用的時間,聯想同樣也得等一陣子才可以見到成效。
其優勢則在于,聯想目前畢竟擁有比較成熟的并購經驗。
聯想的最終目的在于,將Lenovo品牌的消費型電腦推向全球市場。因此,在業務上與此次收購的品牌是否融合、如何融合,則會成為聯想另一個不同于上一宗并購案的考驗。
聯想歐洲團隊在過去一年的業績還是不錯的,只是要想收獲碩果,注定要花一段時間。現在看來,聯想有點等不及了。但從公司整體發展上來看,此次醞釀中的收購,只能說是一個選擇。(文/賈鵬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