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撰稿 Roger Chang 發自澳大利亞)網絡給澳大利亞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除了溝通、教育和娛樂方式的改變之外,網絡銀行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經濟生活; 特別是先進的加密手段,讓“網銀是絕對安全的”成了澳大利亞人的共識。
在澳大利亞,農業早已不是它的全部了,其信息化應用水平也是值得稱道的。
比如,在澳大利亞的超市里面,工作人員從來不需要在筆和紙的輔助下,用人工的方式清點貨物; 取而代之的,是通過EPR(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對賣出的商品進行記錄。而對需要買入的貨物,電腦都可以自動產生報表并通過網絡傳給單位主管進行市場分析,并同時把訂單發送給供應商。
再比如,只要有人用手機撥打電話報警,警察幾秒鐘內就能查到這部手機所在的位置,這大大加強了社會治安上的穩定。
IT科技的運用正在給居住在澳大利亞的人們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
澳大利亞的超市結賬柜臺,顧客自行刷卡,而且還能提取現金。
無處不在的安全網銀
在澳大利亞的超市,基本上看不到有人用現金結賬。當然,他們的刷卡結賬與國內的超市也大不相同。在國內超市或商場,如果你要刷卡結賬,必須把銀行卡或信用卡交給收銀員,由他們在POS機上替你刷一下,然后由你再輸入密碼,簽字結算。而這在澳大利亞人看來非常不安全——卡一旦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有可能被復制。在澳大利亞普遍的做法是,刷卡機面對你背對收銀員和其他顧客,你自己輕輕一刷,一切工作全部OK,這樣不但安全,而且速度也快,絕不會有其他人在你后面著急得直跺腳。
也許你會問,澳大利亞人不隨身裝錢嗎?的確是這樣的。當你需要使用現金時,隨意走進一家超市,就會有人問你:“請問想要取現金嗎?”如果你回答是,他們就會讓你在他那里刷一下卡,然后拿走你需要的現金,比如200澳元。當然,賬單會自動轉入你的網絡銀行賬戶。
在澳大利亞,不管是在超市、商場,還是其他什么地方,你都可以到結賬的柜臺——注意,只是商場或超市里的普通柜臺,而不是ATM取款機——刷卡取現。感覺上就好像到處都有銀行柜臺一樣,這就是他們推出的聯機網絡銀行存付款服務所帶來的方便。不過,銀行為了不承擔超額風險,不同的銀行會有不同的放款額度,總體而言,只要一天內總交易額不超過5000澳元(約人民幣3萬元),都可以使用聯機付款或取款的方式,
而在澳大利亞的銀行里,很難見到人頭攢動甚至大排長龍的場面,大部分時間都是冷冷清清的。這并不代表澳大利亞人都不使用銀行業務,而是因為人們大都已改用網絡銀行了。澳大利亞的網絡銀行安全做得非常好,除了普遍使用SSL(加密套接字協議層)128位的加密機制來保管客戶的財務資料以外,有些銀行還有電子密碼鎖,在客戶進行每一筆網絡交易時都能隨機產生一個一次性密碼,這樣,即使你的電腦被木馬侵害,也不能對你的網上銀行賬戶構成絲毫危害,因為木馬程序所盜取的那個密碼只是暫時的。
除此以外,用戶在網絡銀行上的每一筆交易都會有一個“用戶加密”和“銀行解密”的過程,這樣,即使交易資料在傳輸的過程中被截取,對方看到的也只能是一堆亂碼,拿不到銀行的解密口令,什么也看不到。因此,“網絡銀行是絕對安全的”,這已經成為澳大利亞人的共識。
根據政府機構ABS的調查報告,在2005年就已經有40%的澳大利亞人利用電腦網絡在家中支付房租、水電費、煤氣費、保險費和通信費等各項生活支出了,這不但節省了市民的交通支出、節省了銀行的排隊等候時間,還有效減少了交通擁堵和市民遺失現金的風險。
溝通無極限
在澳大利亞這樣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溝通的需求非常強勁,但筆者卻發現,澳大利亞人每月用于通信的支出非常少。這是因為,澳大利亞的通信費用非常便宜。按照普通的公司職員薪酬標準計算,澳大利亞人的月收入一般是4000澳元左右,相當于人民幣2.5萬元,而一般人(或家庭)一個月支出的上網和電話費用加起來,只有90澳元左右,也就是不到人民幣400元。
不過在過去,澳大利亞的電信業并不如此。以前的電信業是歸政府所有的,政府在電信業有56%的股權。從去年開始,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開放了澳大利亞的電信業,允許國外電信廠商進入,完全市場化的競爭讓澳大利亞的手機全部實現了免費接聽。而且,每一部手機在申請運營時就會有每月500分鐘的免費通話時間,這樣算來,在澳大利亞使用手機基本上是處于免費的狀態。
另一方面,近一兩年來,VoIP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無線應用在澳大利亞的迅速發展也是通信費用降低的重要推力。
Skype在澳大利亞是人人都熟悉的即時通信工具。由于網絡教育非常發達,來自不同國家和城市的學生們更習慣于在Skype上共同完成作業,“那種感覺很棒!打開音頻、視頻,無論有多遠,就好像在眼前一樣。”學生們跟家里的父母、親屬和遠在外地的朋友的溝通都用Skype,他們不能想像,沒有Skype的日子該怎么過。
企業也是如此,澳大利亞人口密度小、城市分散,企業設在各地的分部之間溝通業務,基本上都是靠VoIP技術來實現的,更不用說那些跨國企業,視頻會議召開的頻率要比中國企業高出許多。
而且,業務外包在澳大利亞是一種潮流,不光IT公司的軟件業務,就連一些低端設計的業務,如電腦美工制作、網頁設計,甚至電話咨詢的客戶服務部,也都能被外包到國外,這就使得VoIP成為企業日常運營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舉例來說,香港匯豐銀行的中文咨詢部門設在廣州,當在澳大利亞居住、英文不是很好的華人顧客在家中撥打咨詢專線時,只要選擇中文服務,電話就可以直接通過VoIP轉到廣州,而客戶往往根本察覺不到替他服務的人員正處在遙遠的地球另一端。
“e”化教育
背著裝滿書的沉重的書包跑來跑去,這樣的情形在澳大利亞的學生身上是很難看到的,澳大利亞學校及相關學術機構已全面“e”化。
以筆者所在的澳大利亞旋賓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為例,學生在入學的當天,就會領到一個學生的ID和密碼用來啟動學校提供的各項網絡服務,如電子郵件、網絡圖書館和網上選課系統等。
學生所需的任何資料都能在網上得到。比如,上課有全程錄影,學生可以下載影片或mp3格式的課堂錄音;在學校的網絡圖書館里,許多書籍都有 PDF格式供讀者在線閱讀和下載。絕大部分的科目都使用學校網站上的“Digital Dropbox”功能來遞交作業。這個系統可以有效減少紙張的使用量并且杜絕抄襲的可能性。因為,學校的數據庫系統能在全世界的學術電子文件庫自動進行比對,任何一句話,只要曾在某個論文或報告中出現過,系統都會顯示出來。而學校也在整個校園內提供無線網絡服務,以方便學生上網。
澳大利亞的工作方式偏重于團隊合作,這也體現在教育制度上。在學校,很多的專案研究報告,學生們都得以團隊的方式進行。有了網絡之后這些學生們可以在家里利用網絡工具來完成,讓做學問的方式變得生動、靈活了起來。
除此之外,隨著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一種新的學習方式“E-learning”,正在澳大利亞流行起來。E-learning的意思是通過信息科技或者網絡工具來學習,有別于傳統的在固定的時間聚集在同一個地點的學習方式,時間上的靈活性很大。在忙碌的現代社會里,這非常受企業中的員工的歡迎,對他們來說,通過E-learning配合傳統的面對面的方式來學習是很有效率的。另外,對那些住得比較偏僻的學生來說,E-learning也是不錯的選擇。
目前,在澳大利亞,語言、廚藝、美發和電腦技術等專業都開設了E-learning課程,學生必須通過考試,才能獲得合格證書。特別是一些計算機方面的認證,如思科的CCNA和微軟的MCSE認證已經成了澳大利亞IT業的職場必備錄用條件。因此,學生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E-learning。
VoIP在澳大利亞大行其道。
另類的游戲思維
IT產品改變了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當然澳大利亞也不例外,像魔獸爭霸、Second Life等網絡游戲,在澳大利亞的風靡程度絕不亞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而且,澳大利亞人對游戲的狂熱程度絕對令人乍舌,就以筆者周圍的朋友為例,在30~50歲的人中,至少有1/5的人熱衷于Second Life。
在中國人的東方傳統觀念中,電腦游戲一定會與“玩物喪志”這樣的詞匯聯系在一起,但在澳大利亞人眼中卻恰恰相反。如果你在與周圍的朋友交談時,對時下流行的電腦游戲一無所知,將會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就好像英國人見面會談論天氣一樣,游戲已經成為澳大利亞人日常交流的普遍話題,它可以讓你更快地融入周圍人群,讓對方對你有所認同。
而且澳大利亞人似乎并不擔心孩子會沉迷于網絡游戲,在媒體上也從來看不到強調網絡游戲危害性的長篇大論,更不會有限制游戲的防沉迷系統,這一點很是令人納悶。不但如此,澳大利亞的父母還會主動給10來歲的孩子購買游戲,并和他們分享游戲經驗。甚至連學校里的老師也會在課堂上打開某款游戲,講解它是如何吸引玩家,怎樣實現商業運作的。這在絕大部分中國人看來有是無法理解的。
與對電腦游戲的開放的態度相適應,澳大利亞的游戲產品銷路非常好,像微軟的Xbox 360、索尼的PS3、任天堂的Wii在澳大利亞都備受追捧。依靠電腦游戲中的虛擬交易賺錢的玩家也不少,不過,據筆者所知,澳大利亞也似乎并沒有關于虛擬交易的相關法律規范存在,這也是令人相當費解的一件事。